数字报

门西正逐院逐巷修缮老建筑,留下原居民

2021-01-28 11:39:4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门西正逐院逐巷修缮老建筑,留下原居民

让六朝烟水气氤氲老城南

修缮中的刘芝田故居。 南报融媒体记者 严玲摄


修缮中的刘芝田故居。 南报融媒体记者 严玲摄


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刘芝田故居正在进行维修加固;饮马巷90号一百多年“房龄”的晚清建筑维修加固完工,居民正在装修;民国建筑阎俊旧居日前完成竣工验收;同乡共井街巷更具“古味”、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启动入户调查……记者连日探访老门西发现,这些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正在进行逐院逐巷保护性修缮,留住老建筑、留下原居民,织补着老城南古老而历久弥新的痕迹。

甘熙故居外另一个“九十九间半”

刘芝田故居位于秦淮区殷高巷14号,原为明代开国功臣胡大海住宅,清光绪年间为刘瑞芬购得居住,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刘芝田故居占地颇广,民间传说有九十九间半房屋,现存六进院落,是除甘熙故居之外,南京城区范围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晚清时期居住类建筑群。 

对于老城南居民而言,居住在一百多年的文保单位里有许多不便之处。“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都要用盆接。有时候下雨导致电线短路,都打出火花来。在楼上居住都不敢跳动,生怕一脚踩坏楼板掉下去。”居住在殷高巷14号-3第二进30多年的居民朱惠兰说。殷高巷14号-3第二进二楼3间房屋居住了3户人家。后期住户把回廊拆除,地板和墙体直接相连,时间一长,北侧院墙与二楼地板开脱,墙面倾斜、地板下陷,整体建筑急需进行维修加固。2020年8月朱惠兰同邻居一起搬离住宅,房屋启动维修加固。 

据了解,高岗里社区东至中山南路、南至城墙、西至鸣羊街、北至集庆路,有约2000户居民居住在平房。其中有22处文保单位、5口古井,百年老宅在这里还有很多。“因为历时较久,雨水侵蚀,一些房屋出现险情。我们了解反馈情况,及时排险,确保居民安全。”双塘街道高岗里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郭雅蓓说。 

摒弃大拆大建,逐院逐巷保护

“屋顶更换木基层,进行防水并用大瓦覆面;墙面和楼板都用钢筋网进行加固;木梁能使用的继续使用,断裂、腐蚀的则进行更换;消除空中‘蜘蛛网’,用金属套管将电线包裹固定在墙面……施工先消除安全隐患,再提升居住环境。”越城集团秦房公司副总经理张勇说。近日,鸣羊街东侧民国阎俊旧居文保竣工成功验收,项目对五福里5号、7号进行加固维修。 

记者走进阎俊旧居东侧不远处的饮马巷90号晚清时期民居,经过3个月的修缮现已完工,在这里居住了近40年的施建兵在布置家具。“之前我们屋顶漏雨、墙面破损、楼梯腐烂,院子里面的墙部分倒塌,这次全都修好了。”施建兵说。施建兵小时候住在老门东,现在住在门西,是土生土长的老城南人。 

施建兵家门前的同乡共井也在2020年10月“焕发新生”。同乡共井是老城南的小巷子,南起陈家牌坊,北至饮马巷,全长50多米,有3处古建筑和2口古井。微更新针对不同年代及不同形制的房屋,所采用的修缮方式各不相同。比如清代建筑中暴露的清水砖墙,用水泥填补松动的砖缝,提高耐久度及美观度;纸筋灰墙面铲除后重新用粉刷,并做旧处理。小巷的地面铺设青石板,配以弹石、望砖围边,使街巷更具“古味”。 

逐院、逐巷,门西的改造摒弃大拆大建,根据时代特征及其背景,以相应的装饰手法及工艺进行局部的改造及修复,凸显城南老街巷历史风貌。 

打造荷花塘片区,留住古建筑和原居民 

古老的砖瓦房,悠久的长巷,老城南对南京人而言,是一个地域,更是一个符号,老住宅和老居民保留了老南京的那份原汁原味。然而房屋破旧、基础设施薄弱、居住拥挤、公共设施短缺,老门西一系列的问题与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形成反差。 

2020年11月16日,南京市荷花塘片区更新项目入户调查工作动员布置会举行。荷花塘片区是南京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南京城南门西地区,街区东至水斋庵、磨盘街、中山南路一线,南至城墙,西至鸣羊街,北至殷高巷,片区总占地约10.5公顷,房屋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 

荷花塘片区现场调查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开展。荷花塘片区改善基础设施、保护历史遗存、增强街区人文吸引力、活化利用名人故居、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实现居、文、商、旅融合发展,将打造为南京传统居住综合展示区,人居环境范例街区。 

通讯员 马静 南报融媒体记者 严玲

作者: 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