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零下16℃的南京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
守护“餐桌”安全,他们每天一身汗
手持棉签,对着进口冷冻食品包装的六个面分别擦拭取样,接着打开包装盒,对内部的食品再次擦拭取样——像这样的动作,南京昂科利医药科技创新研究院的戴亚琴每天要重复上千次。记者见到她时,她身穿防护服从零下16℃的冷库匆匆走出来,鼻子上留有防护镜的勒痕。“不敢多喝水,憋到这会中午休息才去厕所。”戴亚琴不好意思地和记者笑笑。 新春佳节,牛羊肉、海鲜、水果、薯条等进口年货漂洋过海抵宁,为了让老百姓吃得安全,我市在江宁区设立南京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为进口冷链食品“体检”,货物拿到一系列合格证后才能流入市场。每天,一批批加长版货车拉着进口冷冻食品到监管仓排队做核酸检测。
给年货“体检”的任务落在了江宁开发区新型研发机构南京昂科利医药科技创新研究院的身上。该研究院针对进口冷链食品检测开发了一款“黑科技”——可移动“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近来,公司技术人员过起了“白加黑”的加班生活。
昂科利监管仓项目负责人汤坤介绍,监管仓日检测量少则七八百件,最多的时候有2000件。每天一大早,三辆车从公司出发送13位员工到监管仓上班。这些员工一部分在冷库负责采样。外人想不到的是,采样是一件体力活。根据规定,抽检时,每件商品需要检测三个部位——外包装、内包装、食物本身。冷冻食品包装箱的每一面都要取样,翻动箱体是个体力活。虽然冷库温度很低,但穿着防护服的采样员们依旧一天一身汗。戴亚琴说:“我们检测的是老百姓每天要吃的东西,为了不耽误货物周转,大家中午吃饭时间压缩到20分钟。最近回家晚,到家两个孩子都睡了,不过家人都表示理解。今年春节我不回老家了,留守南京,有需要就来上班。”
采样之后,物流员们一天五次前来收集样本、填写登记表、核对货物批号,接着把样本送到离冷库不远的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另一群员工“接力”工作了。匆忙吃完一碗方便面,“95后”鲁沁馨套上防护服,进入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这些检测人员,大多数是“90后”,对于检测专注而严谨。在方舱实验室内,她和同事们一呆就是数个小时,实验做好还要录入信息,常常从早上八点熬到半夜。汤坤指着仓库里的一箱箱打印纸说:“每天光打印纸就要消耗数千张!”记者了解到,为了给市民餐桌增加安全系数,方舱实验室每天还会送一部分平行样本到南京市疾控中心再次比对。
“我们的工作不轻松,虽然很累,但我们团队有时候也在讨论,人的一生能遇到几件这样有意义的事?若干年之后,回想起这一段时光,自己曾经参与守护一个城市的安全,想想都很热血!”汤坤说。
南报融媒体记者 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