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葛道荣家庭
一字一句,他写下十多万字“传家宝”
201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邀请新华社摄影记者和南京城市摄影队,为部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庭拍摄家族照。葛道荣全家15口人聚齐,拍下这张全家福。 受访者供图很多家庭都有传家宝,有的价值不菲、有的稀世罕见。在南京,有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们家也有一件非常珍贵的传家宝。这是94岁的葛道荣亲手写给子孙们的一本10多万字的小册子,名为《铭记历史》。日前,葛道荣的家庭当选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叔叔和两个舅舅被侵华日军士兵杀害
葛道荣家客厅的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材料,里面工工整整地摆放着他早年的工作证、照片,以及近年来参加各种活动的资料和报道。每当有人来访,他都会翻开这份材料,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1927年,葛道荣出生于南京。1937年,葛道荣10岁。每每回想起那一年发生的事,葛道荣心如刀绞:“那时江边到处都能看到被杀同胞的尸体,长江水都被染红了,我的叔叔和两个舅舅也被日本兵杀害……”
为了躲避日本兵,葛道荣跟着家人躲到了金陵女子大学难民区。“但是难民区也不代表绝对安全,日本兵几乎每天都会来抓人。”葛道荣记得,一天早晨,他和弟弟妹妹所居住的教室被3名日本兵破门而入。葛道荣正靠墙坐着,左腿上坐着2岁的弟弟,右手搂着5岁的妹妹,3个人都不敢出声。日本兵叽里呱啦地叫,突然,一个兵拿着刀朝葛道荣的右腿猛刺过去,接着拎住他的棉袄领子把他整个人拎了起来,对着脸打了两巴掌。瘦弱的葛道荣被打得头昏眼花,腿上,鲜血浸透了棉衣。随后,日本兵扬长而去。
8年后,已经成人的葛道荣听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喜极而泣。然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骇人的场景仍时时在他脑海中闪现,就像他腿上的伤疤,成了永远的记忆。
亲手写下《铭记历史》,子孙人手一份
这份惨痛的记忆,刻在了葛道荣的脑海。上世纪80年代,葛道荣在报纸上看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筹建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把自己及全家的悲惨经历以文字记录的方式整理成稿,向建馆筹备组投送资料,并呼吁全社会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多做贡献。
后来,葛道荣又把自己亲身经历一字一句写下来,制成一本10多万字的小册子,取名《铭记历史》。一大家十五口人,每人印制一份。他说:“虽然回忆是痛苦的,但只有记住这段历史,记住发生在我们亲人身上惨痛的遭遇,才能让孩子们知道和平多么可贵。希望他们将这份记忆代代保存、传承下去。”
这些年,葛道荣还走进社区、学校,并且参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织的各种活动,他一次次揭开伤疤,诉说那段血泪记忆,警醒世人不忘历史、珍爱和平。
葛道荣还教导子孙们,与人相处要以德服人、心存善念,不斤斤计较;在家要尊老爱幼,弟兄团结互助,互敬互爱。在葛道荣的影响下,整个大家庭里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家庭和睦,形成了老人关心孩子、孩子孝顺老人的良好家庭氛围。
子孙接力,传承记忆、播撒和平种子
让葛道荣欣慰的是,他的子孙们也参与到这段历史记忆的传承中。
葛凤瑾是葛道荣的二儿子,他告诉记者:“这段可怕的回忆对父亲来说如影随形,他经常说,这个记忆是我们家庭的记忆、南京的记忆,也是中国的记忆、世界的记忆,要把记忆传下去。”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就踏上了赴日作证之路。葛道荣年事渐高,行走艰难,葛凤瑾就做他的拐杖。这几年,葛道荣远途出行困难,葛凤瑾就和弟弟葛凤亮、沈晓华一起,代父亲四处奔走。其他子孙们平时也经常向身边的人讲述这段历史。
葛凤瑾曾几次代父亲远赴日本,向当地民众讲述父亲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真实经历。他记得,在一次论坛上,他讲了父亲的经历之后,一名侵华日军的后人找到他,反复道歉说:“听您讲了父亲的经历,我觉得我必须要表达我的歉意。作为侵华日军的后代,我一直怀着忏悔的心情为世界和平在努力。”
葛凤瑾表示:“作为幸存者的后代,我有责任延续父亲走过的路,做一名和平使者,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