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先生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创办的“南京永利硫酸铔厂”,曾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厂”,是如今南京江北新区大厂街道的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前身。南京“大厂”在中国近代工业自立自强历程中谱写了怎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又做出过怎样的贡献?近日上午,“市民学堂”特邀南京历史学会扬子江文史研究会会长王家佳讲述《南京“大厂”的前世今生》。
王家佳介绍说,曾经的南京大厂这个地方确实有很多厂,但它最初的意思是唯一的一座厂——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厂”的“南京永利硫酸铔厂”。
从1937年建成投产至今,永利铔厂栉风沐雨80多年,见证了中国化工工业从无到有、从有走向辉煌的发展历程。
群星荟萃
沧桑巨变
1956年2月,毛泽东在接见我国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黄炎培时曾说:“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轻纺工业不能忘了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了范旭东,运输航运业不能忘了卢作孚。”
在如今的南京江北新区大厂街道,就有一个范旭东广场,广场上竖立着范旭东先生的全身铜塑像。
塑像上,范旭东先生戴一副圆圆的眼镜,神态安详,目光睿智,黑色的大理石上刻着金字:1883—1945,范旭东,侯德榜敬书。(注:侯德榜,中国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范旭东逝世后永利铔厂的接任者)。铜像背后刻有铭文:范旭东先生铜像重立记。这尊铜像建造于范旭东诞辰120周年,像高6.2米,寓意先生62岁,连同基座高10.24米,寓意先生生辰为10月24日。这尊铜像是人们永远纪念著名的民族实业家、硫酸铔厂创立人范旭东先生的见证。虽然范先生62岁溘然长逝,但是他为振兴中国民族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临终前他不忘实业,床头堆放着建设“十大工厂”的规划图纸,并嘱咐全体职工齐心齐德,努力前进。
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1945年10月4日),祖籍湖南湘阴,生于长沙,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清朝宣统二年(1910),范旭东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民国三年(1914),他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民国六年(1917),他开始创建永利碱厂。民国十五年(1926),永利碱厂生产出优质纯碱。
20世纪30年代的酸对中国极其重要。1931年9月7日,范旭东在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信函中概括“酸在和平年代为农田肥料之源泉,一旦国有缓急则改造军火以效力疆场”,范旭东先生的建言和永利铔厂的建成,使南京“大厂”成为国内农业和国防的重要支柱。
王家佳提到,永利铔厂选址南京六合的卸甲甸(如今的大厂),也与当时国民政府编写的《首都计划》有关。综合而言,卸甲甸地区紧靠长江八卦洲北汊北岸,是水流转弯汇流的缓冲地带,既不受冲刷,又不易淤积,是一个天赐的良港。
民国二十三年(1934),范旭东在南京创办永利铔厂。民国二十六(1937),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肥田粉)。民国三十二年(1943),研究开发成功联合制碱新工艺。
侯德榜曾评价:“纯碱工业是化学工业的一翼,而今在全体永利同仁的努力下,化学工业的另一翼也凌空扑动。现在有了酸、碱两翼,发展中国化学工业,再也不会受基本原料缺乏的苦了。”
王家佳在讲座中介绍:永利是一个群星荟萃的技术公司,人才济济。他重点介绍的人物除了创始人范旭东以外,还有: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奥秘的“学神”侯德榜;攻克难关、创造奇迹,并培养了一批催化剂行业骨干的技师余祖熙; 奋斗终生、实业救国的李承干,南京解放前夕,李承干顶住内外压力保护了工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技术人才为化工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永利在筹建铔厂的时候,侯德榜赴美国前夕,和范旭东他们合影,从照片就可以看到,这些人都是永利的核心技术人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一个现象,第一排中间的左边第三个为侯德榜,而范旭东是在后排左边第五个,范旭东是老板,而第一排都是技术人员,可以看得出来,这位爱国的实业家对人才的尊重。”王家佳说。
另外,永利铔厂总共走出了5位院士,他们分别是侯德榜、姜圣阶、楼南泉、赵仁恺,谢学锦。
永利旧物
承载传奇
至今仍矗立在厂区里的硝酸塔,记下了一段中华民族奋起和抗争的历史,它像一座纪念碑一样纪念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兴衰沉浮。沧桑的塔体上空无一字,却在悠长岁月中无声诉说着中国人民充满磨难又坚强不屈的抗日历史。
1936年,永利铔厂从美国进口材料,开始建造硝酸塔,1937年硝酸塔建成并投产,是当时亚洲生产规模最大的硝酸吸收塔。
硝酸塔运行不到半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使自己所创的民族化学工业不被敌人利用,1937年在侵华日军向永利铔厂狂轰滥炸的危急时刻,范旭东指示侯德榜,组织人员整理重要图纸,拆卸关键设备,西撤入川,但遗憾的是,受形势所迫,巨大的硝酸塔未能及时拆卸并转运后方,沦陷时期硝酸塔及其他留厂设备被侵华日军所用。
1942年,日本人又强行将生产硝酸的全套设备拆卸运走,装在了日本的大牟田“东洋高压株式会社横须工厂”用于军工生产。
1945年10月14日,抗日战争胜利后,永利铔厂立即启动了索要全套硝酸生产设备的程序,侯德榜也在《大公报》发表题为《向日本拆回被劫去的硝酸装置》的文章,呼吁“定要日本归还与赔偿,即使是破铜烂铁也是有价值的,这些赔偿来的东西是我们八年流血换来的结果”,得到社会舆论的共鸣。
1946年7月,经过与驻日盟军总司令的多次交涉,对方答复,该项设备已查明来源,并已经命令日本政府妥善保管,准备交还。
1948年3月27日,除作催化剂用的铂金网以外的1482件重550吨的设备搭载货轮先行返回,4月11日到达永利铔厂码头。1948年10月,价值4万美金的铂金网空运到上海交货,至此,历经2年8个月的艰难交涉,被日本劫走的硝酸设备全部归还。硝酸吸收塔运回国后立即重新安装并投入生产,一直运行至2011年5月退役。
除了硝酸塔,产出中国第一袋化肥的关键设备、被大厂工人称为“大车”的第一台循环压缩机,如今也作为历史文物永久地保存在了今天的南化公司厂区,供人们观瞻。
这台循环压缩机1936年购买自德国博尔齐格(BORSIG)公司,一直到1987年停止使用,为工厂服役了半个多世纪。它虽早已光荣“退役”,但由于保存完好,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件保存较完整的同类产品,即便是原厂家也再没有这样一台机器,其在工业史上意义重大。
2000年末,南化人将它制作成为“永利旧物”的实物雕塑放在厂区广场上作为永久性的纪念,它与工厂的现代化设备两相辉映,不断提醒我们既要铭记光辉历史,也要铸就美好未来。
本期市民学堂讲座
主讲人:王家佳
资深新媒体人士,专注于南京地方文史研究,尤其对南京江北地区的文史挖掘颇有心得。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理事、南京历史学会扬子江文史研究会会长、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导师、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特聘导师。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邢虹 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