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多家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让更多人走进文博场馆感受历史文化。“博物馆之城”一直积极寻求创新发展新路径,去年南京市博物馆接待观众共计1372万人次,举办展览157场,组织教育活动1571场次,各项数据位居江苏省首位。而南京打造的这座文化精品大舞台,更成为服务公众培育文化自信的广大青少年向往的第二课堂,多项全新打造的博物馆课程,入选国家、省市级社教项目优秀案例、推荐项目,以博物馆点亮未来。
图片来源:紫金山新闻云上新玩法打造非遗传承“南京样本”
近年来,南京持续推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提升,促进馆校合作机制、课程研发机制、项目评价机制建立与完善,培育一批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符合观众多元需求、贴近时代发展脉搏的教育示范项目。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与南京同时公布多个教育优秀示范项目,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南京非遗云课堂”与南京市博物总馆打造的“到博物馆玩去”综合实践课程,无疑成为“双料王”,同时入选南京以及江苏十佳精品。
图片来源:紫金山新闻2020年,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民俗馆依托自身师资力量优势,迅速创新开展“南京非遗云课堂”公益网络课,让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网上跟随非遗传承人体验非遗技艺。针对30多所国内中小学校及海外华人华侨师生,民俗馆的非遗大师们研发各种网络课程,点击量两个月就已突破千万人次。
图片来源:紫金山新闻“近几年,民俗馆与南京30多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项目负责人、南京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媛之告诉记者,馆内“非遗周周学”课程更入选全国十佳,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南京样本”。
非遗从深闺走进生活,从匠人走向孩童,从博物馆走进校园。今年,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也将携手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达成“馆校合作”战略联盟,共同策划开展博物馆创新课程,并将博物馆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创建博物馆美育课程实践基地。
情境式红色课程让孩子重返历史现场
作为一座红色基因库,梅园新村纪念馆,则以着力打造的“梅园记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深入挖掘史料档案,从红色史实背后的故事,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
图片来源:紫金山新闻该项目负责人、梅园新村纪念馆公共服务部副主任陆玉珠告诉记者,围绕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馆里开展了讲述梅园故事、激发爱国情感的“小小报务员”“国旗与少年”“走进天安门”等社教课程,“通过青少年社会教育课程再现南京谈判的艰难岁月,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到革命前辈坚定的革命意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青少年群体中加强‘四史’教育。”
课程开展以来,长江路小学、游府西街小学、考棚小学、第五初中、梅园中学等诸多学校的学生,以情境体验社教活动重返历史现场。
穿越千年之旅走读都市圈文脉传承
新模式的运营、新社会力量的参与、新资源的注入,为博物馆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机遇。
图片来源:紫金山新闻南京都市圈不仅是经济圈,也是文化圈。早在去年,南京市博物馆就打造都市圈文物联展,展示各城市独特、多元的个性,又展现都市圈城市间的文脉相通、文化相融的共性。而“李白”则是南京都市圈中极富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文化符号。一场“太白之旅·研学游”课程,则结合诗人李白在南京、芜湖、宣城、马鞍山、扬州、镇江、淮安等地留下众多传诵至今的名篇为线索,在文旅深度融合中体验其人生旅途。
通过实景教学、走读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互动,孩子们实地实景感悟一首首传世之作创作背景和内在情感,串联都市圈文化共鸣,从一场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中,感受都市圈城市的地域特色。作为探索博物馆体制机制创新的“排头兵”,南京市各大博物馆一直积极寻求创新发展的新路径,给新形势下博物馆的运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