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南京:农田育秧忙,稳产有良方

2021-05-24 09:06:5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南报融媒体记者 吴丛熙摄南报融媒体记者 吴丛熙摄

在位于浦口区的南京众鑫丽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水泥地上,生长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这是合作社的育秧现场,足够2000亩的田插秧了。“借助硬地育秧技术,我们不用下水田就能育秧,穿着皮鞋就能种田!”理事长邵名文告诉记者。 

当下农民们正一边忙着育秧,开启新一季的农业生产,另一边做好小麦田间管理,争取夏粮丰收。而保障他们的粮食生产有两样“法宝”,一个是提高生产效率的“硬技术”,一个是专家上门提供的“软服务”。护航粮食生产,南京“软硬”兼施。 

一条300多米长的育秧流水线横跨田间,自动播种、覆土、洒水,不一会儿,一个个秧盘就从流水线上的这头到了那头。记者在合作社基地现场,看到几个工人正在忙碌。“省力、高效,一天就播下300亩大田的稻种!”邵名文说道。 

经过暗化出苗,秧盘被集中排列到水泥地上,一根根带有喷灌头的水管横贯一整片秧盘中,每当气温升高、水分减少,轻轻把开关一开,就自动喷洒到秧苗上,保持生长所需水分。“十年前我们还是在水田里人工育秧,一亩地的秧田只能供应30亩大田,现在机播流水线设备和硬地化育秧技术让一亩地秧苗能供应150亩大田,节约资源节约土地,人力大大减少,效率却大大提高。”邵名文笑道,“而且便于操作,育秧和起秧不用再像以前一样下田,穿着皮鞋就能完成。” 

南报融媒体记者 吴丛熙摄南报融媒体记者 吴丛熙摄

这是近几年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正在推广的水稻育秧“五改”新技术带来的新变化。“以手工播种改机播流水线为例,相比,这一变化好处十分明显,不仅落谷均匀、效率高、标准化程度高,而且提高出苗质量,秧苗更整齐壮实、秧龄更好控制。此外,组织化程度较高,适合专业服务组织的规模化经营。”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韦琮说道。 

目前,邵名文不仅给自己合作社3000多亩稻田育秧,还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开拓了代育秧的社会化服务,已经承接了约4000亩的水稻田代育秧,不仅为新技术的推广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还大面积提高了秧苗质量。 

俗话说,秧好半熟稻。秧苗的质量对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决定性的影响。育秧“五改”技术是优质食味稻米全产业链绿色高质高效生产中的一环,目前使用机插秧的基本已经实现集中育秧,这对于南京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有积极作用。 

育好秧苗,夏收已经临近。在溧水区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一千多亩的麦浪正在风中起起伏伏。“长势很好呢!”负责人陈小建正期待着夏粮的丰收。“上个月农技人员才帮忙解决了小麦的白粉病,不然这个病可要给小麦减产呢!” 

前不久,陈小建正在农业生产基地上忙活,又看到溧水区和凤镇农服中心主任俞同军和农技人员来了。“不知道这里来多少次了!”俞同军告诉记者,这次是来入户指导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害防治。“这是锈病和白粉病混合发生了,最近温度上升,高温高湿下如果通风不好,就容易引发这类病虫害。要赶紧用药解决,防止扩大。”陈小建按照农机人员的指导,购买喷洒了农药以后,病害问题很快就止住并解决了。 

记者从南京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南京全面启动“科技入户”工程项目的实施,遴选577名责任农技员挂钩指导6338名优秀农业科技示范户,深入推行“一村一名责任农技员”制度,积极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截至一季度,各区开展进村入户式的技术服务达1万人次,助力南京保障粮食安全。 

实习生 林曾霞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丽华

作者: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