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要追就追这样的“星”

2021-05-24 11:55:25|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两位院士相继离世,引发如潮哀思。“袁老吴老,一路走好!”的恸呼声中,表达着国人对两位杰出科学家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国之大者、国士无双。正如那篇著名的诗句:“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两位院士同日离世引发举国哀悼,悲痛如江河奔流,是因为百姓心里有一杆秤,知道谁是这个社会最可爱的人、最值得尊敬的人、最应该被记住的人。

生命无法抵御自然规律,但历史会永远铭记精神灯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袁隆平的一生,正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一生,他的科研探索之路,也是新中国科技事业自强不息的发展之路。巨星陨落,公众表达出的深厚敬意,不仅是对其个人,也是对老一辈优秀科学家群体。尊崇袁隆平,就是尊崇科学家,尊重科学、尊重创新创造。人们在追思缅怀中,深入思考科学家与民族复兴、科技与社会发展、技术与百姓生活的关系,这个过程也是社会弘扬正确价值观、回归科学精神的过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社会需要袁隆平这样的流量“网红”,需要这样的“偶像巨星”引领思潮。 

作为南师附中校友,袁隆平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这座城市留下过他的足迹,今天,他所践行的科学精神已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为一片片茂密森林。近年来,南京连续出台“一号文”,举全市之力建设创新名城。建设“一室一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和校地融合发展,打造五大产业地标、聚焦八大产业链主攻方向,实施“紫金山英才宁聚计划”,首创“海智湾”引才模式……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举措,无不在践行科学精神,凸显对科学、科学家的尊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价值取向,构筑起开放创新的强磁场,持续提升南京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磅礴澎湃的动能。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南京需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需要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怀念袁隆平院士的最好方式,就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心无旁骛、创新不止。袁隆平一生只做一件事,只圆一个梦。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也应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只争朝夕抓创新,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干到底!

斯人已逝,试验田里,再无袁隆平的身影;仰望星空,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却仍然光芒闪烁,指引我们砥砺前行。新的征程上,我们理应从袁隆平院士身上汲取力量,进一步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无论一个人,或一座城市,追星就应该追这样的“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