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水稻专家王才林前往吊唁袁隆平
“禾下乘凉梦我们接续努力”
“我平时不是一个感性的人,但看到袁老的遗体以及万千群众送别的场景,还是忍不住落泪了。”昨天下午,全国金奖大米“南粳46”育成人、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才林在长沙参加完“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后伤感地说,他和团队将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研发耐盐碱水稻。这是袁老生前的梦想,也是团队奋斗的方向。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缅怀方式吧,禾下乘凉梦我们接续努力。
王才林告诉记者,23日下午他到达长沙,一下车便直奔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所设灵堂祭奠,那时长沙正在下雨。“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还有几公里的地方,就堵得水泄不通了,全是前来吊唁的群众,我们只能步行前往。”王才林说,研究中心门口被群众自发送来的鲜花铺出了一条“花路”,很多外地的群众还通过网购送来鲜花、麦穗,长沙花店里的菊花一度卖空;很多出租车司机在车站外免费接送从外地前来吊唁的人;还有市民在研究中心附近免费派发防疫物资和菊花。“前来吊唁的人群里年轻人居多,年轻人对追‘科学家’比追星还热情的景象,让人感动。”
“24日上午,我们8点左右就从酒店出发了,被安排在第二批进场吊唁,我们出来的时候,明阳山殡仪馆外还有无数群众正在有序排队等待。”王才林说,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铭德厅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袁隆平同志”,横幅下方是袁隆平同志的遗像,袁隆平先生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像睡着了一样。
提及与袁隆平的交集,王才林回忆,上世纪80年代,自己搞杂交粳稻,在考察、开会时,经常能见到袁先生。到上世纪90年代,袁隆平团队与时任省农科院副院长邹江石合作搞两系杂交稻,王才林参与其中,成功培育了“两优培九”新品种,是江苏首个通过审定的两系杂交稻,后来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累计达到1.2亿亩,“目前还没有哪个两系杂交稻品种推广面积超过这个品种。”
最近几年,王才林和袁隆平的合作重点变成了耐盐碱水稻。2015年,王才林开始主持一个国家项目,全国41家单位一起搞耐盐碱水稻,袁隆平知道后对王才林说,你们江苏常规稻搞得很好,耐盐碱水稻也要搞,而且要搞杂交稻品种,因为杂交稻优势强,耐盐碱性好。就在今年3月17日,科技部批复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其中,华东区域中心由江苏省农科院牵头,与袁隆平团队共建。
“袁老先生十分艰苦朴素,吃饭穿衣都不讲究,一点架子也没有,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在科研上不断攀登产量高峰,创新性非常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育种人的‘精神支柱’。我们将带着这种精神,继续前行。”王才林说。
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庆 余梦娇
通讯员 王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