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走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精神永远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2021-10-26 08:13:50|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融媒体报道组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南报融媒体记者 克良辰摄融媒体报道组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南报融媒体记者 克良辰摄

1937年夏天,卢沟桥上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枪声,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如今,在北京西南的卢沟桥畔,矗立着一座伟岸、庄严的牌坊式建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它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也是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的发起单位之一。近日,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紫金草融媒体中心和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组建的“追寻百年初心——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党史”融媒体报道小组走进抗战馆,缅怀先烈,重温伟大抗战精神。 

舍身救国写就千秋壮歌

走在抗战馆中,每一张图片、每一件展品后都有着荡气回肠的往事:以枯草、树皮和棉絮果腹的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与敌人周旋直至牺牲;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下悬崖;为了祖国,“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看到那些同胞被残害的史料,触目惊心;看到全国人民积极抗日,心潮澎湃。”观众刘先生说,“我觉得中国人民太坚强太伟大了!今天的我们更要努力,奋发图强,珍爱和平。” 

1943年3月,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在江苏淮阴刘老庄反“扫荡”战斗中遭日军1000余人合围。82名指战员与日军展开殊死肉搏,歼灭日军170余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朱德称赞他们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在“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展”专题展厅内,陈列了一份“刘老庄连”指导员李云鹏的家书信封和照片。

李爱云捐赠的李云鹏照片和家信信封李爱云捐赠的李云鹏照片和家信信封

讲解员王欣介绍,信封和照片是李云鹏的妹妹李爱云捐赠,它填补了抗战馆关于“刘老庄连”这样的英雄团体缺少相关文物的空白。

《论持久战》引领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组织全国力量汇成抗日洪流,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纲领性著作《论持久战》,解答了“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为什么属于中国”这三大问题,清晰有力地描绘出中国抗战全过程的蓝图和抗日战争的方向。 

图片“中流砥柱”展厅图片“中流砥柱”展厅

在抗战馆《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的“论持久战”展区,展出了十多种版本的《论持久战》书册。王欣介绍,这本书影响深远,当时在国统区也有较大发行量,不少国民党军官都在研读。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重要论断,坚定了敌后军民以及全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对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不同版本的《论持久战》不同版本的《论持久战》

全民抗战激发民族觉醒

“‘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产生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们要在战争环境中受到锻炼,我们要在敌人的炮火下壮大起来……我们要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到底。”这段话出自时任晋中特委组织部部长王孝慈(原名向宗仁)给五弟向宗圣的家书。在他的影响鼓励下,向家多人投身抗战。 

王孝慈家书王孝慈家书展厅内景展厅内景

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促进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抗战精神的伟大胜利。抗战馆馆长罗存康认为,过去,抗战精神是为了人民和国家舍生取义、流血牺牲;今天,抗战精神激励人们流汗奉献、矢志不渝,“哪怕遭遇困难、挫折和挑战,我们也要有血性、有底气、有骨气去面对,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就是抗战精神穿越时空的时代价值。” 

采访手记

一盏明灯,照亮前方征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的广场上,附近居民在健身锻炼、忘情歌唱。一群又一群中小学生来到这里聆听抗日英烈故事,学唱抗日歌曲,了解这段必须铭记的历史。 

岁月静好,山河无恙,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乃至流血牺牲。在那艰苦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必胜信念是照亮黑暗的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从中凝结而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则成为另一盏辉煌耀眼的明灯,为今天的我们,照在更高更广的前行道路上。 

南报融媒体记者 苍淑珺  通讯员 王丹丹

作者:苍淑珺 责任编辑:尹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