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南京:建设“典范城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2021-11-10 08:38:5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长江南京段岸线经过清理整治和生态修复,已成为美丽的滨江风光带。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董家训摄 长江南京段岸线经过清理整治和生态修复,已成为美丽的滨江风光带。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董家训摄

□ 成长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深刻阐明了事关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谱写长江经济带发展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极其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 

●近年来,南京坚持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在“还江于民”“与江共生”的实践中守护好“母亲河”,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引领性的成果。 

●“十四五”时期,南京应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内涵特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三主”打造“五新”,扛起省会担当,进一步走好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发展新路,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建设。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指引和行动遵循。南京是江苏拥有长江岸线最长、唯一跨江发展的特大型城市。长江既是南京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源,也是南京市900多万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对南京乃至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南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相关决策部署,推动南京长江经济带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为我们谱写长江经济带发展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深刻阐明了事关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谱写长江经济带发展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极其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既要充分肯定成绩,更要看到问题不足,进一步增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守好习近平总书记立下的政治规矩,始终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四个意识”树得牢不牢、“两个维护”坚决不坚决的重要标尺,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南京落地落实。

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当好表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要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特别是要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要加强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统筹优化产业布局,严禁污染型产业、企业向上中游地区转移。要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系统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强化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网络。要加强全方位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三是强化系统思维。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在地区间发展互补性上下功夫,明确上中下游不同区段的定位,避免“以邻为壑”的破坏式发展。要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按照“责任共担、信息共享、协商统筹、联防联控”的原则,构建跨区域互动协作机制,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要注重整体推进,在重点突破的同时,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 

四是坚持久久为功。实现长江经济带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既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更要践行生态文明,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才能真正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长江。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要狠抓突出问题、重点问题整改,注重全面排查和系统整改,追根溯源,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尽早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于“三生融合”理念,构筑更多自然景观、滨水绿带,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黄金带”镶上“绿宝石”、更具“高颜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加快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长江经济带繁华都市、田园乡村相辉映的最美地区;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大就业、教育、社保、医疗投入力度,促进便利共享,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南京同步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南京坚持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在“还江于民”“与江共生”的实践中守护好“母亲河”,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引领性的成果。 

一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美丽古都颜值显著提升。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4个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进长江岸线整治,累计退出生产岸线超过30公里,主江生产岸线占比从2018年的36.9%降至25.3%,高质量推进“一江两岸”和九大“城市客厅”建设,河西、鼓楼、幕燕段等滨江环境品质加快提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南京市域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首位,“十年禁渔”有效实施。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溧水区聘请专业机构编制水权机制改革方案;高淳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生态金融保障等机制,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同时,深度发掘生态产业链,提升区域生态资产和生态价值,持续推动生态资源活化、显化和产业化,打造以东部“山慢城”、西部“水慢城”、中部“文慢城”为核心的高淳慢城品牌,嵌入式发展农家乐、渔家乐、乡村民宿等休闲旅游产业,全域旅游发展“高淳路径”、乡村振兴“高淳样板”逐渐形成。 

二是践行协调发展理念,城乡功能品质显著提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2019年5月,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明确南京在区域发展中的基本定位,提出了2025年、2035年分阶段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突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加快,南京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跑出“加速度”。创新体制机制,“宁锡常接合片区”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功获批,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都市圈规划“落地”。国家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米”字形高铁网络加快成型,禄口国际机场实现双航站楼运行,龙潭港公铁水联运格局基本形成。“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持续构建,江北现代化新主城加速崛起,紫东地区规划建设稳步展开。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小西湖、石榴新村等项目成效明显,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全省第一,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三是践行创新发展理念,转型发展动能显著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121”战略,推动创新格局系统性变革。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96%提升至3.48%。紫金山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构建“巷港湾园”创新载体,做好“三棵树”文章,2020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27家,累计达6507家,五年增长4.1倍。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42家,比上年增长50.2%。组建新型研发机构456家、孵化引进企业9000多家。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2家,其中国家级29家。南京高新区全国排名从第29位跃升至第12位。以开放胸襟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3700多名,“创新潮涌在南京”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和共同行动。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硅巷”102万平方米。在宁两院院士84名。2020年专利申请量120938件,比上年增长17.4%。PCT专利申请量3128件,比上年增长78.3%。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项数2.63万项,成交额68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四是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发展动力活力显著提升。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个“100条”政策,推行“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率先开展“不见面”审批,开办企业、获得电力等成为全国标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科技体制、财税金融、国资国企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江北新区和江宁区展开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江北新区直管区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占南京市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获批建设,70余项首创性制度成果复制推广。临空经济示范区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等国家级试点深入推进,江宁经开区、南京经开区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十。2020年进出口总额534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对“一带一路”市场进出口增长14.5%,占南京市比重为26.2%。2020年实际使用外资45.2亿美元,增长10.1%。其中制造业使用外资4.07亿美元,第三产业使用外资38.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1%。 

五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每年财政民生投入占比保持在75%以上,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速,农村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全部脱贫摘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新增中小学幼儿园385所、医疗床位1.6万张,养老床位总数达6.6万张,年度异地就医结算突破260万人次。10.7万名协议征转用地人员稳步纳入社保,建立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715幢在册危房完成治理,建成保障性住房1618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受益群众达50多万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连续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国际和平城市、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浦口区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围绕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功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以数字乡村建设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让“三农”迈进“数字时代“。 

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建设

“十四五”时期,南京应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内涵特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三主”打造“五新”,扛起省会担当,进一步走好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发展新路,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建设。 

一是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夯实生态基底,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鼓励发展绿色有机种植和生态健康养殖,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放大品牌价值;借鉴浙江安吉试点“两山银行”经验,探索生态资源资本化和生态资源储蓄交易路径;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抓好“十年禁渔”,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加快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前达峰地区、行业名单及时限。 

二是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着力打造枢纽经济高地和资源配置高地,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宁宣黄成长带、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协同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为引领,推进南京都市圈“东进”“西融”,系统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构建国际化大都市风范和现代化城乡形态,使南京都市圈成为跨区域都市圈建设典范;打破行政壁垒,推进上中下游联动发展;支持园区跨域共建、产业飞地等合作方式,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产业链对接。 

三是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把握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支点建设机遇,着力打造支撑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和战略支点。要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实施一批综合交通走廊规划建设项目,加快形成“米”字形铁路枢纽。充分发挥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优势,增强高铁、空港、海港枢纽功能,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更好畅通要素循环、支撑产业升级。高水平建设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提升全球范围内资源集聚和配置能力。 

四是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进一步深化与长江经济带城市间的创新合作,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在南京落地;坚持用科技力量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问题,集聚更多环保领域新型研发机构,组建专业型、全链条、高端化的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长江生态保护协同创新基地;高水平建设紫金山实验室,推动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技术中心、生态文明实践中心、美丽中国展示中心,增强源头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 

五是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放大古今交融特色,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大就业、教育、社保、医疗投入力度,促进便利共享,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在协调性均衡中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南京历史文化与滨江山水资源融合,统筹推进生态修复、风貌保护、文脉延续、品质提升等工作,更高标准、更高品位建设九大“城市客厅”;统筹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长江旅游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南京特色的长江文旅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和精神文化需要。

作者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南通大学教授、博导

作者:成长春 责任编辑:吴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