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生物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2021-11-26 21:08:09|图文来源:南报网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生物经济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宁政办发〔2021〕3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南京市生物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9月18日

南京市生物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筑牢生物安全防线的重要指示,抢抓生物经济发展机遇,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推动全市在新一轮发展中不断培育新动能,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服务民生需求为根本,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速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制品、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生物服务等重点产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生物经济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因之城、健康之城、生命之城、绿色之城”。

(二)主要目标

到2023年,生物经济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重点打造“生物科技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生物制造应用平台、生物农业转化基地”四大功能区,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生物经济先锋城市。

——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深度融合创新,集聚生物科技创新资源,探索构建聚焦重大传染病诊防治的生物安全体系,不断提高生物产业创新能力,形成一批生物经济新型研发平台、产业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争创3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

——生物医药产业高地。聚焦基因合成、细胞工程等先进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构建生物医药中高端产业链,力争实现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3000亿元,形成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细分领域,营收达10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超50亿元的企业10家左右,形成一批国内外著名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名品、名企、名园(区)。

——生物制造应用平台。推进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医药、环保、能源、食品等行业的应用示范,推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新型发酵产品等规模化生产,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生物制造产品。加速全生物降解塑料在生产生活领域应用示范,开展全球合作,探索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全生命周期管理新模式,打造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新格局。

——生物农业转化基地。开展基因组编辑、作物表型组学、细胞工程等前沿技术创新与应用,推进传统经验育种向科学精准育种升级转化。创制和推广一批高效固氮解磷、促生增效、新型复合和专用的绿色生物肥料新产品,加速生物农业规模化发展。

二、重点任务

组织实施生物经济发展“七大工程”,构建“创新链、产业链、空间链、价值链”为一体的生物经济生态圈。

(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继续推进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项目实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兼容、高精度、高通量、多维度、多环境、多尺度农作物表型精准鉴定平台,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创建国家健康食品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强化与江南大学的合作,谋划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大联合、大协作,建设食物与营养健康产业发展平台。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南京分所建设为牵引,推动传染病防控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大力建设新型疫苗、抗体及分子、免疫诊断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依托东南大学与江苏省疾控中心,进一步深化与重点企业的合作,促进便携式测序与5G和卫星通信技术的融合,建设“端(测序)―边(边缘计算)―云(云平台)”全区域覆盖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应用中心。充分发挥南京师范大学校企合作优势,围绕细胞图谱计划和细胞技术转化应用,建设江苏省智慧生物样本库平台,打造国家级细胞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发改委)

2.深化高校院所合作。推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围绕多肽药物、靶向制剂、生物发酵、降解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加强龙头企业与国内外顶级创新资源合作,创建生物医药领域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发挥我市高校、企业在重大传染病病原体研究、快速智能化检测、疫苗和新药研发等细分领域优势,建设国家级重大传染病防控平台体系,加快建设生物样本库、动物实验研究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

3.建设生物经济人才高地。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面向全球生物经济领域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大力吸引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支持其项目在宁落地转化,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加强生物领域学科建设,培育专业人才。支持企业设立各级博士后工作站,鼓励企业联合高校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共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4.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和完善基因检测、精准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蛋白代谢组等前沿生物技术临床应用转化机制,支持三级甲等医院与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合作,加快质谱技术等精准诊断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规范开展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工作,推进生物样本库、器官库、基因库、中药标准库等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卫健委)

(二)产业升级迭代工程

1.提升生物产业发展能级。深化与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战略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层面规划、政策、标准制订,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推进基因、细胞及相关分子遗传科研技术前沿化,不断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聚焦化学创新药、生物合成药物、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提升生物产业国际化、品牌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开展药品质量品牌提升工程,打造南京地产药品、地产原料。开展药物制剂国际化能力建设,提升药品国际主流市场竞争力。推动生物基材料、新型发酵产品、抗体和疫苗、培养基和发酵罐等生物制造关键材料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提高生产全过程智能化水平。加快绿色化工厂改造全覆盖,构建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生物制造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2.打造精准治疗产业创新中心。发挥我市精准治疗领域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围绕CAR—T、CAR—NK、同种异体CAR—T、TCR—T等多种先进精准治疗技术,建立符合GMP标准的细胞生产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以及过继细胞治疗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组建细胞治疗研究中心、细胞治疗制备中心、细胞储存库、肿瘤医学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功能辐射全国,满足每年10000名病人治疗的需求。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及大数据分析,获得针对癌细胞特异性新抗原具有高效应的精准T细胞,对肿瘤患者进行精准免疫治疗。(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

3.加快生物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立足我市数字经济优势,实施“数字+生物”融合工程,整合我市医院临床数据资源,依托江北新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打造全国生物数字服务中心。加快人工智能、5G技术在医用机器人、医学影像辅助诊断、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培育发展智能医学影像、智能诊疗、智能健康管理等数字服务新业态。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在药物靶标筛选、药效早期评价、医学诊断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形成生物数据集成开发应用领先优势。(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

4.加快培育“生物+”产业。发挥我市新材料、节能环保、研发外包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技术,培育壮大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等相关产业,力争在若干领域形成技术领先优势与行业话语权。加快生物技术和产品在各相关领域深度应用,开展生物制品绿色替代示范,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场景案例。依托高校和龙头企业,发挥我市在生物基聚氨酯、聚酰胺、增塑剂等一系列可降解、功能性材料的研发优势,推进技术工程化与产业化,推动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普及,突破生物基材料在绿色建筑、医疗器械、重大基建等领域的应用,形成我市产业发展新增长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公共平台提档工程

1.打造重大创新平台。以我市创建综合性科学中心为契机,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有效整合在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重点实验室资源,加强与国内外高端资源对接,为形成“从0到1”的原创成果提供有力支撑。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牵头打造高水平研发平台,创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按平台建设投资或成果产出为标准,以定期或滚动方式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配置创新资源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单项技术和细分领域,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分工协作和平台共用,打造以链主企业为中心的产业资源配置和共享生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2.搭建专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与转化联盟、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等作用,有效拓展联盟的成员范围和合作领域,着力推动网络状、点对点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加快打通产学研、金介媒等要素转化融合通道,催生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生物农业领域大力引进龙头型外包服务企业,加快建设一批专业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缩短试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围绕孵化、中试到产业化的全过程,覆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环节,打造高水平、开放共享的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卫健委)

3.完善临床试验平台。整合全市临床试验资源,形成系统数据库,建设一批医研企协同创新基地,探索建立研发项目医学伦理审查协作机制,完善临床机构激励机制,加快补齐临床试验资源转化率不高的短板。对具有市场前景和产业应用场景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坚持核心技术、临床研究、实际应用同步并进,用好专业服务平台和临床试验平台,畅通创新成果产业化渠道。(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四)空间布局优化工程

1.优化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功能。推动形成南京生物医药谷(江北新区)、南京生命科技小镇(江宁区)、南京经开区、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栖霞区)、南京医疗器械产业园(高淳区)、南京医工材料产业园(江北新区)、溧水生物医药产业园等7个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麒麟科创园“生物安全科创基地”,立足各板块产业基础和生物资源优势,构筑新的发展空间格局,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引领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2.加快建设生物经济特色园区。围绕生物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引导各区(园区)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布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

——江北新区“基因之城”。在直管区范围内统筹布局,抢抓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的建设机遇,围绕基因领域,重点打造基因与细胞实验室,完善基因研发生态链,以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为主体,建设辐射全国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快集聚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基因研发生产企业,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基因技术基地。

——江北新区“生物原料集聚区”。依托新材料科技园,开展原料药、生物医用材料等的研发与生产,建成以特色原料药生产为核心、大宗原料药生产为辅助的工业体系,为生物医药、生物材料产业提供研发孵化载体,满足我市重点医药企业创新药、首仿药等原料药需求。

——江宁“药谷”。重点建设和发展“天印健康创新园”核心区,发挥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创新资源及人才优势,以校地融合发展为特色,以新药创制、细胞与基因治疗、生物技术服务等为重要领域,重点推进与中国药科大学共建覆盖创新药物研发全链条的创新药物研究院,加快推进与南京医科大学共建药物临床试验(GCP)中心。打通新药研制、细胞治疗、生物合成、临床试验等环节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闭环,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医院、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多向合作,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

——南京经开区“新药研制基地”。充分发挥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创新资源及人才优势,以及南京经开区与栖霞高新区的企业集聚优势,实施产学研创新协同发展,打造公共技术平台,推进栖霞区和南京经开区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创新药研制高地。

——浦口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生物种业产业创新中心”。瞄准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功能农业领域,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关键环节,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区、标准化种子试验田,搭建种业共享服务平台,推动与浦口区汤泉农场的协同发展,建设汤泉种业小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持续发展的全国领先、世界知名“农业硅谷”。

——溧水南京国家农高区“生物农业示范区”。聚焦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育种和动物疫苗等领域,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林业新品种和繁育种源,重点发展生物饲料及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现代兽用药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加快发展具有抗病和促进生长功能的微生物药品及其他生物制剂。

——高淳“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省医疗器械检验所高淳分所、医疗器械创新服务中心、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大数据监测中心等平台,重点发展体外诊断用品、高值耗材、康复器具等具有前瞻性、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剂以及公共卫生应急防护物资,打造创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五)创新企业培育工程

1.十家百亿级龙头企业“雄鹰计划”。瞄准具有行业影响力、发展潜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集中政策资源,给予“一对一”服务,重点培育成为生物经济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跨国并购重组,整合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开展跨界融合、联合开发、市场推广,打造集研发、制造与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招引全球领军型企业,在南京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市场化并购重组。到2023年,全市百亿级规模生物经济龙头企业达到10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监管局)

2.百家高成长性企业“瞪羚计划”。以全市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库为基础,按经济贡献给予一定政策扶持,推动生物经济领域潜力企业加快发展。搭建高成长性企业对接平台,推进高成长性企业与高校院所、服务机构围绕应用领域开展紧密合作,加快新产品研发、试验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发展潜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到2023年,全市生物经济领域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100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3.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雏凤计划”。充分发挥在宁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与各创新创业载体对接,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集聚,打造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协作,推广CMO(合同生产外包)、CRO(合同研发外包)等合作方式。到2023年,在我市孵化毕业的生物经济领域企业超过100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六)关键技术攻关工程

1.强化核心共性技术研发。以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围绕核酸、抗体、疫苗、细胞、蛋白药物等新型生物技术产品,重点聚焦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传染病、脓毒血症等多发疾病用药及艾滋病等罕见病用药,体外健康检测试剂、快速诊断试剂、高端生物制剂等生物制品,生物健康食品、生物食品中间体、生物食品材料等领域,组织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对每年遴选出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按照研发投入的15%、最高1000万元给予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市财政局)

2.深化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的作用,围绕新药创制、医用材料、生物制剂、精准医疗、生物食品等“医工结合”前沿和新兴领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机对接。建立政产学研金医合作机制,发挥市场评价作用,鼓励投融资机构、专业代理机构参与项目评估遴选,各参与方通过协议约定各方投资规模和知识产权分割,成果明确在本市产业化的,对每个项目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卫健委)

3.实现“卡脖子”技术新突破。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病毒疫苗、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节能等领域,面向全球实施“揭榜制”,努力实现技术突破,推动项目在我市的落地、转化与应用。发挥我市龙头企业研发优势,重点突破创新型生物治疗产品制备,开发核酸、抗体、疫苗等新型生物药物,加强基于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原研药研发,形成一批创新药品。推进入驻南京国家农高区、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生物育种核心技术研究开发,以关键目标性状选育为主攻方向,加快选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促进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与南京国家农高区的衔接,开发安全、高效的活载体基因工程多价疫苗,研制用于不同疫病防控的生物治疗制剂、诊断检测试剂、植物新农药等重点产品。围绕国民生命健康,研发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及封锁、填补国内空白的新型生物产品及新材料,开发对人体安全、抗菌、高效的新一代个人健康防护用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

(七)生物安全强化工程

1.构建生物安全网络。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生物安全法,强化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领域的风险评估和治理体系、监测预警网络、信息共享网络、应急管理体系和决策技术咨询体系。加强生物安全教育,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时间节点和大中小学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等场所,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现场讲座、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学习和宣传有关生物安全、传染病防治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和推动公众参与生物安全信息采集、报送、监督和管理。(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

2.强化生物安全监管。加强项目环保和能源监管,增强生物经济发展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程度。完善生物制品供应链全过程追溯体系,鼓励企业加强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健全产品上市后的不良事件监测和产品召回制度,建立守信企业“绿色通道”和失信企业“黑名单”。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疫情防控预警预测机制和应对举措,制订应急行动预案,建立生物安全进入紧急状态后的指挥、行动、保障体系,打造更具韧性的安全城市。(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应急管理局)

3.夯实生物安全预防体系。探索构建聚焦重大传染病防治的生物安全体系,统筹资源建立市公共卫生检测中心,加快建成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管理、康复“六位一体”的国家级区域传染病医疗中心,加快建设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ABSL—3、BSL—3),提高全市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加强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规范建设和监管,准确研判生物技术风险。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生物安全人才,强化重大传染病防治、疾病预防控制等机构在人才方面的引进和培育力度。(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人社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组织推进力度。成立南京市生物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投促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统计局、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牵头推进、统筹协调全市生物经济发展相关工作。

(二)完善统计考核体系。建立生物经济行业分类统计体系,定期统计发布生物经济发展相关指标。结合全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将生物经济发展目标纳入市对区、重点部门考核工作体系。根据不同部门、不同板块的职责分工和任务特点,明确市对区、市对各有关部门的考核指标和任务,坚持结果性指标与过程性情况、定性评价与定量评分相结合,增强考核方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落实资源要素保障。支持南京国家农高区实施动物疫苗、生物菌剂、兽用医药等生物农业项目建设。支持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建设种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打造区域种业创新共享服务平台。在各生物经济特色园区、重点板块,优先保障重大生物产业项目落地,引导项目集聚发展;支持企业对厂房设施等进行合理化改造,拓展发展空间;在确保产业集聚区主体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各园区的不同定位,开展环境容量评价,实现环境容量高效利用。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医院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鼓励医院参与临床研究,提升临床研究成果转化能力。研制推广生物领域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推动标准规范、管理规则和知识产权与国际接轨。支持我市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参与编制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提升我市生物经济竞争力。

(五)搭建高端交流平台。举办国际性生物经济高端论坛、圆桌会议,强化与国内外先进城市交流,推介我市生物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宣传力度。设立专业招商团队,积极招引生物经济领域重大项目、高端人才团队。

责任编辑:章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