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是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十年间,从交通文明到交通管理,从法律法规体系到智能科技应用,南京的交通格局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礼让斑马线看文明交通大变化
2004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
然而,时间倒退回十年前,行人和机动车在斑马线前抢行的现象却是司空见惯。
礼让斑马线不仅是交通法规中的明确规定,也是城市文明的一种体现。2017年,南京交警在12个路口安装了电子警察,抓拍不礼让斑马线的违法行为。从2017年5月16日至6月22日,仅一个多月时间,电子警察就拍到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1250起,现场查处人行道前不礼让的交通违法行为7414起。
如今,全市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已升至400多万人,机动车保有量增至300万辆,而电子警察抓拍数量却同比下降82.2%;尤其今年下半年,现场开出的不礼让罚单更是同比下降约五成。根据省交警总队的实地调查,南京机动车礼让率达93.4%。可以说,礼让行人已经成为南京400多万名机动车驾驶人的文明共识。
醉驾入刑戴盔入法,交通安全法律保障愈加完善
2009年6月30日,司机张明宝酒后驾车连撞9人,致5人死亡。案发时他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高达381.5mg/100ml。这起严重案件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审议通过,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将醉酒驾驶的处罚由原来最高“处15日拘留、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和20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处拘役,并处罚金”的刑事处罚,这为交管部门依法打击和有效治理酒驾醉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制度保障。
十年过去,随着交管部门查酒驾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酒驾、醉驾查处更加快捷、规范,涉酒亡人交通事故在逐年减少。数据显示,2012年,查获醉驾案件的主要方式为事故调查处理中发现,占查获总数近70%,而2020年这一比例已降至30%以下。违法成本相比之前大幅提升,职业驾驶员醉驾现象几乎绝迹。
不断提升的还有市民拒绝酒驾的意识。随着“醉驾入刑”的大力宣教、震慑作用开始显现,涉酒交通事故上升势头得到遏制,涉酒亡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近几年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全省机动车涉酒亡人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7.4%、死亡人数下降17.7%。
十年间,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一直在为交通安全保驾护航。有数据显示,在我省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亡人事故中 ,因颅脑损伤死亡的人数,占亡人事故总数的七成左右。2020年5月15日,《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出台(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坐人应当佩戴安全头盔,否则将处警告或最高50元罚款。这意味着江苏从立法上确立了驾乘电动自行车强制佩戴安全头盔的制度,有力推动了佩戴头盔从理念切实转化为行为习惯。
一位交警告诉记者,去年7月《条例》刚开始实施时,骑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的人连20%都没有,如今已达到90%。
从“人脑”到“电脑”,交通管理在“智”变
对南京交警曾策力而言,十年间让他感触最深的是交通管理越来越智能化。
“10年前我们查酒驾靠白手套。”曾策力回忆,当时因缺少快速检测设备,交警只能让驾驶员在白手套上“哈气”,再通过嗅觉判断是否有酒气。不过,很快全省公安交警部门开始统一配发快检棒以及普通酒精检测仪。
现在,交管部门查处酒驾已用上了第八代联网式酒精检测仪,检测时间缩短到20秒,查处全过程执法记录,呼气、采血、送检、血样保管、案件办理全程留痕、智能管理,实现案件从源头到移送起诉的闭环监督以及流转全过程的实时管控。
在交通秩序管理方面,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武器”正在发挥作用。如为提高通行效率,交管部门在河西大街一线路口安装了全息雷达监测设备,江北新区在江北大道学府路、江北大道龙山南路等6个路口安装了江北大道快速路智慧化匝道管控系统。
南京交警支队秩序大队副大队长苏子毅告诉记者,通过上述科技手段,实现了在平峰时段,保证行人、非机动车过街的基础上,实时优化每个相位的绿灯时长,消除“空等空放”,降低延误,使等待通行车辆以最短绿灯等待时间通过路口;在高峰时段,保证不发生溢出的基础上,均衡路口各方向交通需求,实现进口道渠化段内排队车辆全部一次性通过路口。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