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宁政办发〔2021〕36号)

2021-12-28 12:29:44|图文来源:紫金山新闻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

“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宁政办发〔2021〕36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9月26日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南京“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南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是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关键举措。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对提升南京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依据《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是全市“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行动指引,是编制全市服务业领域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南京市服务业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总量规模稳步扩大,内部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对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十四五”时期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规模增长平稳有力,带动贡献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南京成为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和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双区叠加”,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发展优势。“十三五”时期,南京市服务业增长平稳有力,服务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速8.4%,超过同期GDP增速1.1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306.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由2015年的57.3%提升到2020年的62.8%,服务经济主导格局不断强化。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性服务提质增效。“十三五”期间,围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贡献份额不断加大,逐渐成为服务业的重要引领产业。2020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50%,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4万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超过3.8万亿元,主要金融指标均占全省20%左右,金融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十强。聚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科技服务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3.消费市场持续扩容,新型消费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稳定在全国前十,年均增长7.3%,2020年达到7203亿元,在全国消费力十强城市中排名第八。2020年,全市网络零售额达到5440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近3.8倍。全市直播机构从2016年的50家发展到2020年的580家。文化旅游繁荣发展,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3%,旅行社达到740家,比2015年增加173家;秦淮区、江宁区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养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形成社区老年人助餐点1240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10个、养老机构306个,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协调融合发展。首店经济、在线教育、数字文旅、智能家庭、远程医疗等新型业态模式不断涌现。

4.集聚引领成效凸显,资源汇聚势头强劲。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基础雄厚、发展迅速,是服务业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的主阵地。全市62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近6万家企业,实现营收超过1万亿元,江东商贸区、中国(南京)软件谷、新街口现代商务集聚区(玄武)、河西CBD等规模超千亿集聚区形成高能级增长区域。紫金山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成功获批,南京生物医药谷被认定为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集聚区域。以新街口国际化商圈为核心,百家湖商圈、河西商圈、夫子庙商圈、江北核心区商圈等为重点的现代城市商圈体系基本形成。夫子庙、老门东、南京1912、百家湖1912等街区提升改造,品牌效应不断凸显。通过招引头部企业快速集聚打造直播基地,已形成15家直播产业集聚区。初步建成一批运营效能强、产业集聚高、创新能力突出的文化产业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5.市场主体活力迸发,企业培育层多质优。“十三五”期间,全市加快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拥有苏宁控股、江苏银行、苏美达等一批全国服务业500强企业。入选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51家、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重点工程企业30家。以引领行业发展为导向,认定具有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具有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总部企业206家。全市独角兽、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共计42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500家。聚焦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引进和培育了金融资产投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金融租赁等一批法人金融机构,集聚各类持牌金融机构超过1000家。

6.开放发展跃升高度,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十三五”期间,全市扎实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服务贸易进出口累计744.2亿美元,年均增长7.8%;服务外包总执行额完成818.9亿美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9倍。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效突出,在国家发改委2019年公布的“十二五”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区域评估中,南京市排名第一;雨花台区、南京空港经济开发区(江宁片区)获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等国家级试点建设扎实推进,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制定“1+9”政策措施,推出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不断强化竞争发展优势,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虽然“十三五”时期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是产业综合竞争能力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从产业规模来看,南京市服务业发展位于全国前列,但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有待加强。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规模偏小,尚未形成国内领先优势,与杭州、成都等同类城市相比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全国影响力的南京服务品牌。对总部企业和科创型创业企业的吸引力有待提高,综合实力强劲、服务全国和面向全球的总部企业及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影响力的本土品牌数量相对不足。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高端专业型人才、行业领军人才以及创新企业家数量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

二是融合创新发展水平与创新名城建设要求仍然存在差距。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融合程度仍较低,制造工艺管理、资源配置、运营管理、过程管控、设备管理等线上智能服务平台培育不足,融合性服务特征不够明显。两业融合主体培育有待加强,缺少高等院校、科研、咨询、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机构多方参与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两业融合产业联盟。现代服务业科创载体偏少,针对两业融合的基础创新和源头创新不足,现代服务业创新水平与创新名城建设要求仍存在差距。

三是对外辐射带动能力与区域中心城市定位仍然存在差距。作为省会城市,服务业总体规模低于苏州,服务业发展首位度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上海、杭州、苏州、无锡等多个城市的竞争,在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地区未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和规模化发展格局,与东部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仍有差距。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小集聚、大分散、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产业集聚辐射程度不高,尚未在南京都市圈形成广泛协作、要素自由流动、技术高度关联的发展格局,对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引领力有待加强。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趁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现代服务业在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中抢抓新机遇,实现新作为。

1.服务业创新发展和全球分工体系加速演变。从国际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加速服务内容、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服务数字化、智慧化、平台化、融合化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快速提升,“数字+”“互联网+”等业态模式大量涌现,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等服务消费蓬勃兴起。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面临多方面冲击,服务业全球分工体系存在重构风险。

2.服务业内需潜力和跨界融合态势更加凸显。从国内看,经济服务化特征愈发显著,服务业已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在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随着国内人均收入的持续攀升,服务消费正成为城乡居民消费最活跃的领域,商贸流通、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对服务业尤其是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法律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将会产生更大需求。制造业服务化及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嵌入制造业领域,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制造流程,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产业链上的深度融合,将推动研发设计、系统集成、融资租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3.服务业政策支持和改革探索力度持续加大。“十四五”时期,国家、省将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为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南京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南京都市圈建设将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省级智慧物流试点城市等一系列服务业发展相关试点示范区域赋予南京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的权利,有利于推动服务业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开放和集成化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两中心、两高地”建设为目标,加快推进服务业国际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品牌化,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4443”服务产业新体系,提升对南京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支撑服务能级,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名城、高品质生活的美丽古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坚持绿色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鼓励绿色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市场主导、高端发展。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内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产业和消费升级趋势,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提升消费层级,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营造汇聚整合国内外资源要素的良好环境,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标准化+”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打造“南京服务”品牌。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服务业产品、业态及模式创新,拓展服务业数字化场景应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渗透,发挥“服务+制造”组合效应,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跨界融合及服务业行业内部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

——重点突破、特色发展。聚焦金融、信息、商务、科技、商贸等重点服务业领域,提高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品牌化、品质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同类型服务业企业在空间的相对集中,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溢出效应,注重产业链配套协作与专业分工,实现产业互促,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的服务业集聚形态和集约发展模式。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不断打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服务业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深化外贸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模式,鼓励建设海外仓。

(三)发展定位

牢牢把握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提升南京服务业发展能级,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高品质服务消费中心和长三角制造服务业高地、长江经济带数字服务高地,为南京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水平服务。

1.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充分发挥南京省会城市和制造产业优势,发展以软件信息、金融科技、现代物流、商务商贸、文旅健康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中国软件名城、东部重要金融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对高端要素的集聚力、对高端产业的承载力,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2.高品质服务消费中心。以国际化、时尚性、高端化为发展方向,厚植高品质宜居生活优势,完善发展体制和保障机制,深化文旅、家政、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供给侧改革,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会展名城,打造具有消费活力、文化魅力和高端人才吸引力的高品质生活服务示范城市。

3.长三角制造服务业高地。密切跟踪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最新态势,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科技研发、商务咨询、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等制造服务业,提升面向制造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能力,支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制造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企业,打造长三角制造服务业高地。

4.长江经济带数字服务高地。主动顺应和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聚焦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协同办公、数字娱乐等服务业态,高水平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数字化服务应用场景,推动数字经济对服务业的赋能升级,实现传统服务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挥数字技术对业态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促进数字化服务多角度、全链条发展,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数字服务高地。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业规模量级、结构效益、集聚程度、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消费需求能力显著增强,加快构建优质高效、融合发展、充满活力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建成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城市。

1.总量规模持续壮大。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助力形成强大国内消费市场,高水平建设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万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万亿元。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重点行业能级不断提升,服务业新兴产业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以支持先进制造业强链补链为目标,大力提升制造服务业发展水平。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服务业规上限上企业达到15000家左右,培育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30家左右。

3.集聚辐射持续增强。服务业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服务业集聚区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优势加速形成。“十四五”期间,培育形成营收规模达千亿级服务业集聚区10家左右,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达到30家左右,新增总部企业200家以上。

4.创新动能持续提升。服务业产业集成创新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期间,培育形成100家左右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总数达到25家,培育服务业“江苏精品”品牌10个、省长质量奖(含提名奖)5个。

三、重点领域

聚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引领型产业,全面做强优势型产业,加快培育成长型产业,精准发力提升型产业,形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4443”服务产业新体系。

(一)塑引擎提动能,聚力打造引领型产业

立足于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整体竞争力,锻造南京现代服务业长板优势产业,聚力打造软件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贸服务等四大核心引领型服务业产业集群,为形成资源配置能力新优势提供重要支撑。

1.优先发展软件信息服务。集聚高层次软件人才,突破关键软件、云平台等短板,构建自主可控的软件信息产业链、供应链和生态系统,加快推动南京由中国软件名城向国际软件名城迈进。做强智能电网软件、通信软件、智能交通软件、人工智能软件等特色优势软件,突破关键基础软件产品与应用解决方案短板。着力发展5G应用、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服务新业态,打造自主开源生态,面向装备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行业,开展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服务,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与文创、游戏等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开拓数字内容消费品新兴领域。建立全市软件和人工智能产业链自主可控强链补链项目库,实施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强链补链项目,加快龙头企业重大项目落地。到2025年,软件业务收入达到9000亿元。

2.多元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以建设东部重要金融中心为抓手,聚焦河西金融集聚区、江北新金融中心、新街口金融商务区,着力引进总部型、功能性金融组织,提升金融集聚水平。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私募投资基金、自贸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金融科技研究创新中心、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南京)、南京金服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场外市场区块链试点,争取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与长三角城市共创共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

专栏1 打造东部重要金融中心

围绕东部重要金融中心建设,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方面同时发力,着力发展总部型、功能性、开放型、创新型金融,提升金融中心功能和能级。

健全科创金融生态。以建设全球创新名城为重点、以长三角主要城市共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加快构建系统性、创新性、开放性、专业性的科创金融生态体系。

扩大金融开放创新。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优势,推动金融开放创新,提升南京金融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加快发展金融科技。力争在金融科技关键技术上求突破,提升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度,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推动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金融一体化。加强与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城市协同,推动金融机制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主动争取承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部分功能,加快南京都市圈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新,提升南京金融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3.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名城建设,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八大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突破性技术成果。完善政策环境条件,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全面提升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发展水平。培育梯次“科创企业森林”,构建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重点的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打造集群化“创新矩阵”。支持各区(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基地,鼓励各区(园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业企业总部、地区总部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企业)。到2025年,培育打造4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万家。

4.升级发展商贸服务。深入推动商贸服务业升级发展,推进线上线下贯通融合发展,推动业态创新,积极培育新消费新供给,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便利化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发挥新街口、百家湖、河西、夫子庙、江北核心区、仙林等商圈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城市消费地标。推进商贸流通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虚拟化个性化发展。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商贸服务与文化体育等跨界融合,形成更多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线下经营实体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推进商贸流通领域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做强“首店经济”,做响“夜之金陵”品牌,传承创新老字号品牌,引进全球顶级零售商和国际一线品牌、国内知名品牌和品牌旗舰店,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集聚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专栏2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搭建国际化消费载体。招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开设区域总部,引培市场领军型商贸集团;推进老门东、正洪街等街区智能化改造,创建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推动专业直销店发展,探索发展免税商品经营。

打造特色化消费场景。利用创意设计等现代手法,展示历史文化、民间民俗寓意内涵,打造民俗历史文化品鉴场景;建设时尚潮流消费场馆(街区),汇集时尚潮流商品,创新消费服务模式,打造个性现代潮流展示场景。

扩大高质量产品供给。引进国内知名品牌,做响做强南京本地品牌,加速品牌消费资源集聚;发展智能化、品牌化连锁便利店,推进社区商业升级;推动“互联网+消费”深度融合,探索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二)锻长板强实力,全面做强优势型产业

围绕文化服务、旅游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优势领域,优化服务供给结构,壮大产业规模,全面提升品质,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优势型产业。

1.繁荣发展文化服务。发挥南京独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壮大发展文艺创作、文化娱乐、动漫游戏、影视出版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数字演艺、数字出版、短视频、数字音乐、电子竞技、数字创意等数字新业态,推动文化文博、非遗传承、工艺美术等领域的产业化培育,不断增强南京文化软实力和文创产业综合竞争力。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提升对文化产业资源的聚集力。高水平推进长江路文化带及牛首山、紫金山文化片区建设,持续提升文化类特色小镇、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等产业平台发展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到202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8%。

2.融合发展旅游服务。深度挖掘全市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资源,以全域旅游为统领,以旅游集聚区为载体,以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为主线,推进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重点发展古都文化游、红色主题游、科教文博游、乡村休闲游、休闲美食游,积极培育“非遗+旅游”“科举文化+旅游”等文旅融合新业态,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建设国际化精品旅游示范线,积极培育一批入境旅游业务骨干企业,巩固港澳台及周边传统市场,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抢占欧美重点市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持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强化线路、服务、品牌串联,促进全市旅游品质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加快建成国际重要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到202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300亿元以上,接待旅游者总人次达到1.9亿。

3.加快发展商务服务。围绕集聚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方向,依托楼宇载体引企引智,全面推动商务服务业规模扩大、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引进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地区性总部及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投资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型总部,推进商务楼宇功能升级改造和总部楼宇建设。积极引入全球知名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工程咨询、产权交易、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提升专业服务国际化、规模化、集聚化水平。依托南京会展资源,着力引进一批高端国际展览展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展会。

4.创新发展现代物流。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提高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推广企业零库存管理模式,培育发展专业化、精细化第三方物流,推进“物流+先进制造”“物流+现代商贸”“物流+现代农业”融合业态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积极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加强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提高物流企业运输工具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公铁水空联运、江海直达、滚装运输、道路货物甩挂运输等运输方式,提高物流效率。加快发展高品质、专业化定制物流,引导物流、快递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制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增强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加快建设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空港物流与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等协同发展,完善航空物流产业链。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6.3万亿元。

(三)重创新迸活力,加快培育成长型产业

加快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领域,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服务供给新模式,全面助推产业体系向价值链高端升级,释放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生态化发展平台经济。以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国际竞争力为导向,加快建设电子商务、金融科技、交通物流服务、供应链服务、文化创意服务、会展服务、信用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等综合类平台,发展一批国内领先的智慧医疗、教育办公、生活服务、数字文旅等细分领域平台。支持综合实力强、发展潜能大的平台型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整合资源,构建产业生态系统,赋能中小企业依托平台生态发展壮大。支持传统行业龙头企业依托自身核心资源和行业整合能力,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商业模式,加速向专业化平台型公司转型,构建产业互联网生态系统,打造平台经济创新发展高地。

2.产业化发展数字经济。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在5G、基础软件、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卫星应用、量子信息等领域,争取创建1-2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实验室、技术平台,强化基础研究,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制定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加快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数字金融、数字文创、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挥数字经济领域平台型企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促进数字要素的畅通对接,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创建新型数字政府,加快一体化政务平台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转型。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

3.高端化发展人工智能。围绕汽车、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能源以及金融商贸、健康医疗、交通物流、政务服务、家庭服务等行业需求,依托南京新港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京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积极研发可以完成动态复杂作业使命、与人类协同作业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支持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开发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自然语言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应用软件及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支持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

4.集约化发展节能环保。围绕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主要目标任务,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点发展节能服务、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服务等,健全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以高耗能行业企业为重点,发展节能诊断、节能监测、信息咨询、节能低碳认证等节能服务。规范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评价、排污权交易技术核定等环保服务,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信用评价、碳排放权交易、绿色认证等新兴环保服务。支持现有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领域龙头企业向融合行业技术研发、核心产品生产、成套装备制造及施工运营的“制造+服务”型企业发展。

(四)强品质促升级,精准发力提升型产业

着力发展健康服务、体育休闲、居民服务等领域,推动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升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

1.着力发展健康服务。以打造长三角健康服务领先城市为目标,着力推动生命科技、健康服务、养生养老等领域突破发展。引入世界高端医疗机构和科研团队资源,与国内高水平医疗机构、一流科技研发平台深化合作,兴办高水平医疗机构、医学研究中心、康养机构,积极发展“康养+”“饮食+”新兴健康服务业态,丰富服务和产品供给。推进家庭、社区、机构、医疗(康复)机构有效协作、有序衔接,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培育养老新业态。加强健康服务与旅游、文化、养生康复、运动休闲和食品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健康”,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城乡统筹、职责清晰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有序发展体育休闲。壮大健身休闲服务,支持水上、山地户外、骑行、路跑、马术、房车露营等运动项目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利用现有体育场馆、废弃厂房改造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大力推动“互联网+体育”发展,构筑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体育消费体验馆、24小时智慧健身房,发展智能体育设备、可穿戴运动设备等。持续引进国际精品赛事,大力发展南京马拉松、不止骑、定向赛等本土品牌赛事。支持和引进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在南京注册、冠“南京”队名,振兴“三大球”联赛市场。推进体育与健康互联,建设市体育医院,支持社会力量开办体质测定、运动机能检测、运动康复等健康管理机构。积极培育一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3.持续发展居民服务。以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和生活质量为导向,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重点发展家政服务、托育照护等,健全城乡居民服务体系。推进家政服务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支持家政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平台化发展,持续推进家政服务业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促进托育照护服务发展,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打造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托育照护服务体系。

四、空间布局

按照集聚发展、产城融合、良性互动的原则,推动不同区域现代服务业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有序竞争,构建“一核引领、三极拓展、多板块联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格局。

(一)“一核”引领

主城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包括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雨花台区。依托主城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优势,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提高服务经济外向度,构建全市金融、商贸、文化与专业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核心区,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和极核功能,提升资源配置能力。

玄武区:坚持高端取向,重点发展现代商务、科技金融、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先行区和文化旅游示范区。

秦淮区:依托商贸、金融等产业基础及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金融服务、高端商务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打造全市重要的商贸中心、金融商务中心。

建邺区:依托金融产业优势,着力发展现代金融、总部经济、数字经济、高端商务商贸,加快集聚金融总部、基金公司,打造业态丰富、创新活跃、空间集聚、功能完善的现代金融高地。

鼓楼区:发挥高等院校集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科技研发、总部经济等服务业态,推进业态创新,提升消费能级,打造高端商贸商务服务中心。

雨花台区:依托中国(南京)软件谷等载体,重点发展软件信息、科技服务、服务贸易等行业,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基地。

(二)“三极”拓展

“三极”包括江北新区、紫东片区、南部片区。拓展“三极”服务能级,支撑全域服务业特色错位发展。

江北新区:现代服务业创新极。全面推进制度创新,聚焦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创新产业平台,重点发展生命健康、现代金融等行业,聚焦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等服务业态,高标准建设创新中心、创新社区、新研机构、国际人才街区等载体平台,强化科技创新、金融商务、门户枢纽等功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基地、高质量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主城。

紫东片区:综合服务功能拓展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高效整合栖霞区、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和各类园区的科教资源,串联紫金山、栖霞山、汤山等文化旅游资源,以数字经济为统领,大力推进两业融合,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引领新消费,高质量建设紫东科创大走廊。重点发展科技研发、现代物流、商务商贸、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等业态,打造数字经济品牌,构筑南京综合服务功能拓展极。

南部片区:现代服务业拓展极。依托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推进空铁水联运,拓展空港枢纽能级,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重点发展航空运输服务、航空现代物流、临空高科技服务、跨境电商、会展商务、现代商贸等产业,打造南京现代服务业拓展极。

(三)“多板块”联动

结合全市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对空间布局的需求和区域资源分布情况,提升发展新街口板块、河西板块、百家湖板块、临空经济板块以及六合板块、溧水板块和高淳板块,努力增强各板块在南京都市圈的经济支撑、资源配置、平台服务功能。

新街口板块:依托大型商务楼宇和现代化商贸设施集聚优势,大力引进企业总部以及高端咨询、会计、管理等中介服务企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商务商贸等行业,培育首店经济、网红经济等新消费业态,打造楼宇(总部)经济精品区、现代商贸核心区、新型零售示范区、高端消费引领区、南京都市圈购物首选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

河西板块:依托金融商务产业基础,集聚高端化国际化要素,汇聚金融总部、超甲办公、商贸商务、软件信息、文化创意、会展经济等行业,提升河西新城金融集聚度,彰显总部经济效应,放大金融服务功能,建设东部重要金融中心核心集聚区、高端商务中心。

百家湖板块:完善现代化商贸设施,推动现代商贸业高端化发展。建设大型商务楼宇,引进企业总部以及管理、咨询、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企业。以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为产业基地配套的专业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临空经济板块:提升区域航空枢纽能级,进一步强化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功能建设,聚焦航空运输服务、航空现代物流和航空先进制造三大航空核心产业,扩大临空先导产业规模,前瞻布局临空未来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临空产业集群。

六合板块:依托六合旅游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

溧水板块:围绕丰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

高淳板块:立足高淳实际,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全产业链优势

聚焦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推进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优化服务业行业和层级结构,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提高服务业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增强区域辐射引领效应。

1.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制订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质态优化,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畅通产业链大动脉和微循环,构建创意理念、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工艺设计等环节的创新闭环。构建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培育一批产业能级高、产业生态引领作用强的创新领军企业。发挥创新领军企业的行业资源整合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瞄准世界一流,支持国家及省级工程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等落户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区域创新高地和产业创新中心,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建设海外创新孵化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际化研发机构,开展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2.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加快推进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加强金融机构、产业链核心企业、政府、第三方专业机构等主体间信息共享,构建供应链上下游一体化的金融供给和风险评估体系,满足企业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需求。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方式,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咨询、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等中高端业态发展。培育信息数据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数据采集、清洗、分析、交易、安全防护等技术服务。强化产业链企业之间的业务数据互联互通,培育数据驱动的协同研发、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制造服务业新模式。

3.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围绕全产业链整合优化,提高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发展水平,补齐工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链条,拓展5G应用、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带动制造业流程再造、模式创新、质态提升,构建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服务业产业体系。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鼓励消费服务企业整合资源,加快培育具有区域标杆性的新型消费品牌。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新增长点,发展“线上+线下”融合业态,丰富壮大云经济、宅经济、共享经济、无人经济等新业态,推广定制消费、直播带货、社群电商、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新模式。

(二)深化产业协同联动,推进产业深度融合

紧跟全球产业融合趋势,以延伸服务功能、提升价值环节为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深化服务业细分行业融合渗透,拓展产业间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提升产业间的关联度和带动力,推进产业融合化发展。

1.推进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围绕南京重点产业链发展,鼓励制造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与运营管理、融资租赁、系统集成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等业务,促进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塑造融合型产业价值链。支持服务业企业(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营销渠道、创意设计等优势,向制造环节延伸拓展业务范围,实现服务产品化发展,支持互联网企业建设制造网络共享平台。鼓励产业集群整合制造企业设计、采购、配送、检测、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共性服务需求,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纵向协同,加快产业数字化改造、融合化创新,优化产业集群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实施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工程,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型示范载体和标杆企业。到2025年,培育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30家左右。

2.加强服务业细分行业交叉渗透。推进服务业内部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以现代科技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物流与保税展示、供应链金融等跨界融合,打造“物流+”产业。强化文化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广告创意制作、工艺设计等高端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化+”业态。强化生活性服务业内部跨界融合,打造“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性业态。

3.强化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以富有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用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科技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联结农业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形成具有多功能、高科技、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培育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围绕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鼓励农业企业和涉农服务机构面向全市推行农作物良种繁育、农业生产动态和环境监控、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和机耕、机播、机收等机械化服务。

(三)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

以推动服务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为导向,深化数字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赋能应用,推进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催生“互联网+”业态,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引擎。

1.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强5G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数字化促进传统制造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AI等数字技术,实现生产方式变革。健全数字商贸服务体系,鼓励新街口商圈、河西商圈等区域的商贸服务企业协同建立数据采集、处理、整合、交易等服务平台,实现商贸行业数字化发展。推动旅游景区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创意技术、内容制作、创意设计等创意服务。

2.推进智能化升级。借助分布式虚拟存储、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载体向科技时尚、信息互通、服务智能、安全规范的智慧化方向转型升级。强化人工智能技术与商务服务的融合应用,推进无感停车、刷脸支付、智慧餐厅、远程体验等智能化服务全区域覆盖,持续促进商业街、商贸中心、科创楼宇等服务载体的智能化升级。打造一批智能交易服务平台,搭建架构开放兼容、数据海量汇集、业务链条贯通的智慧生态体系,共享商贸、金融、物流等领域的全产业链核心数据。

3.催生网络化业态。发挥互联网、数字技术在生产组织、要素配置、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方面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商贸、物流、文化、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创新,推动智慧金融、智慧商贸、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试点示范应用。丰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和虚拟现实的服务产品,推广人工智能在交通物流、商贸流通、网络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型健康医疗、养老、旅游等领域的示范企业和项目。支持江北新区率先落地“应用场景开放”建设,提供新实验空间和孵化平台。

(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增强高质量发展韧性

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完善企业服务机制,建立分类引导和差异化扶持的政策体系,支持优质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增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韧性。

1.着力培育领军型企业。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建立领军型企业培育库,持续提升入库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规模,拓展服务半径,加快培育一批在国内有地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服务业领军型企业。支持骨干服务业企业集聚优质资源,向规模集团化、服务专业化、功能体系化发展,打造一批连锁型、平台型现代服务企业集团。发挥领军企业“头雁作用”,从功能和理念上示范、引领相关服务行业标准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推动服务业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十四五”期间,培育形成100家左右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

2.大力培育总部类企业。充分利用省会城市地位及区位优势,完善总部企业发展体系,重点吸引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和国内大企业集团综合型、地区性、职能型总部。支持现有总部在南京增设投资中心、财务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提升南京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掌控力。扶持综合实力强的本土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优势本土总部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和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形成一批关联带动力强、发展层次高、品牌影响力大的本土总部企业。推进总部大楼、总部基地、总部经济产业园(集聚区)建设,着力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十四五”期间,新增总部企业200家以上,新增高端商务楼宇50幢以上。

3.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适应服务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要求,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和引导扶持,深入推进服务业企业“小升规”,提高市场拓展、品牌运营和融资等能力。建立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库,密切跟踪企业发展,定期评选发布企业榜单,着力打造一批爆发性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独角兽、瞪羚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细分领域成长为“单打冠军”。到2025年,服务业规上限上企业达到15000家左右。

(五)整合提升载体平台,集聚中高端资源要素

深入实施集聚区提档升级工程、创新性平台建设工程和融合性平台创建工程,推动载体平台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载体平台,汇聚中高端资源要素。

1.实施集聚区提档升级工程。以高起点、高端化、高质量为方向,以服务功能优化和竞争力提升为重点,加快推进全市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引导服务业集聚区围绕产业链发展需求,立足创新链打造产业链,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内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供应链金融等功能配套,有效整合资源,深化服务内容,增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素吸附、龙头企业培育、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加速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十四五”期间,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达到30家左右。

专栏3 优势引领型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指引

现代金融。支持和推动河西新城发展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打造区域金融管理中心,建设东部重要金融中心核心集聚区。支持江北新区以金融开放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以自贸金融、数字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为特色的新金融产业集群。支持新街口金融商务圈发展科创金融、消费金融等。其他各功能板块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发展以特色产融结合为特征的金融服务。

软件信息。支持南京软件谷、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等园区发展智能设计与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高端工业软件和基础共性、行业通用及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拓展行业应用软件开发领域,提供政务服务、数字金融、医疗健康、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智能建筑、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智能化软件解决方案。

文化创意。支持“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江宁电竞文创产业集聚区等园区创新文创产业业态,积极发展高端影视、创意设计、数字传媒、动漫游戏、电竞、直播等产业,提升文创产业附加值。

现代物流。壮大枢纽经济能级,强化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南京南站高铁枢纽经济区辐射能力;加快引进国际船代、货代公司,重点培育船舶管理、代理服务、货运服务、船员劳务、修造服务、船舶供应、航运经纪等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货运产业,培育本土航空公司,提升禄口机场货运能力。

2.实施创新性平台建设工程。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打造一批面向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加快城市硅巷建设,推动创新载体与高校院所、城市空间的有效融合,打造高水平的创新资源集聚地,推动“存量空间”释放“增量价值”。围绕优势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集聚区对重大项目的承载力。搭建数字化技术赋能平台,提升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引导集聚区内传统服务业企业改造升级,增强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化服务能力,推动服务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3.实施融合性平台创建工程。推进平台与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融合创新。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推动中小企业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向平台迁移,推进智能交互技术、行业平台、软硬件产品集成应用,打造一批行业级、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推广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商业模式,打造一批集创意设计、采购交易、展览展示、品牌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消费服务平台。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优化供应链采购、分销体系,搭建“买全球卖全球”信息平台。推进制造资源共享,建设共享制造信息平台,探索建设共享制造工厂。

(六)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增强服务品牌影响力

以推进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为导向,实施服务标准化提升行动,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服务行业标准体系,积极创建区域、行业品牌,形成一批高知晓度、高信誉度的行业和区域服务品牌,增强南京服务的品牌影响力。

1.开展服务标准提升行动。实施“标准化+”提升行动,修改完善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地方标准和规范。积极推进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制定(修订)家政、养老、健康、教育、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领域标准。推进平台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服务领域标准研制。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服务业领域的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推进标准应用。引导服务业企业制订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鼓励服务业企业成为行业标准“领跑者”。

2.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全程质量控制,主动发布服务质量标准、质量状况报告。推动建立优质服务标识管理制度,在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重点服务业领域制定优质服务规范,推动企业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制度。加大服务质量随机抽查力度。畅通消费者质量投诉举报渠道,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质量自律,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等质量服务市场化发展。充分挖掘质量认证市场,鼓励第三方开展服务,提升南京市场质量认证供给水平,更好服务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

3.实施服务品牌塑造行动。依托全市服务业基础,深入实施服务品牌塑造行动,培育一批服务优良、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的服务品牌,增加优质高效服务供给。着力打造鼓楼“商贸”、河西“金融”、仙林“科教”、江北“检测”、江宁“临空”、雨花“软件”等一批具有辨识度、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展示南京服务形象,打响“南京服务”品牌。重点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地跨国企业和知名服务品牌,在现代金融领域打造东部重要金融中心,在科技服务领域建设紫金山实验室、麒麟科技城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文旅健康领域建设长三角国际化人文休闲都市,在现代物流领域建设连接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网络,在高端商务商贸领域打造国内总部经济集聚新高地。

专栏4 服务品牌标准提升重点工程

服务质量治理。发布服务质量标准、质量状况报告,推动建立优质服务标识管理制度,在重点服务行业制定优质服务规范,推动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制度。

服务标准提升。制定(修订)家政、养老、健康、教育、文化、旅游等服务领域标准,加快平台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服务领域标准研制。

服务品牌建设。在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专业服务、大健康等领域,培育一批“江苏精品”品牌企业。

(七)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深化开放合作,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1.深入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探索扩大新兴服务业双向开放,完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模式下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放宽或取消限制措施。简化外资企业准入程序,引导国外资本投向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电子商务、软件研发、检验检测、会计审计、信息科技、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健康养老、文化娱乐、旅游会展等领域。着力引进一批外资龙头型、旗舰型企业和项目,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和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积极向国家争取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先行先试。创新外资利用方式,鼓励外资以合伙制等形式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企业,完善和拓展私募基金、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利用外资新方式。

2.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围绕国家赋予的“两区一平台”定位,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推进由商品和要素开放向规则和制度开放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落实国家关于放开外资准入限制的有关政策。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放宽外商投资性公司设立申请条件,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推进长三角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据互联互通。支持设立综合保税区,争取在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行自由贸易港政策,打造自贸试验区升级版。推动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区,有序推进“1+9”政策落地,塑造“全域自贸”发展格局。

3.大力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提升服务贸易数字化应用水平,扩大数字服务贸易规模,支持服务贸易企业拓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领域,推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影视动漫、知识产权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开展以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研发等高附加值服务外包,重点发展推广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服务外包新业态新模式,巩固我市服务外包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加强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办好全球服务贸易大会和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积极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的服务贸易重点企业。

专栏5 跨境运输服务能级提升工程

提升区域航空枢纽能级。推进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本土基地航空公司筹备工作,积极谋划建立江苏本土航空公司。加大对基地航空公司的航线航班资源配置,积极争取国际航权和时刻等资源高效供给,积极支持国外航空公司利用第五航权开辟至“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客货运航线,构建长三角互联互通的地面快速运输系统,共享空地代码服务。加快推进中国邮政国际货邮综合核心口岸项目建成投用,以邮政网络为基础全面拓展布局航空货运枢纽网络。

提升航运运输服务能级。完善并实施便捷高效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在跨境结算等方面提供与国际接轨的配套政策支持,简化登记条件,优化登记流程,推动船舶要素集聚。提升航运融资与保险、海事教育与研发、航运咨询与信息等服务能级。

(八)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服务业“放管服”改革,完善竞争高效、公平透明的市场运行秩序,激发市场创新创业活力,培育区域服务业竞争新优势。

1.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发挥南京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改革效应,深化推广雨花台区、南京空港经济开发区(江宁片区)等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经验,持续探索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服务业产品、模式、业态创新,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一批全省乃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积极争取新一轮国家、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体制机制、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政策保障等方面开展探索。

2.全面深化服务业“放管服”改革。按照“精简、高效、放活”原则,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的审批程序,推行“多证合一、多规合一、多介合一、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等集成审批服务模式,着力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不断扩大告知承诺和即办件范围。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推进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推行设立政策兑现窗口、简化跨区域迁移流程等便利化改革措施,突出办理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动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探索运用“负面清单+事中事后监管”“标准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等管理方式。推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国际互认,试点数据跨境流动,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探索建立以软件实名认证、数据产地标签识别为基础的监管体系。

3.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在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多元化。加大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制度。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制度、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及质物处置机制。完善诚信高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行企业“休眠”制度,营造宽松的企业经营环境。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市推进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职能,完善服务业发展促进机制,加强服务业改革发展政策举措推进落实力度,协调服务业各领域、各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各板块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协调推进机构,构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市级部门和各板块要进一步激发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活力,强化社会组织行业自律、沟通协调等功能,共同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实施机制

完善定期会议和日常信息报送相结合的服务业运行调度机制,统筹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跨区域、跨领域重大问题。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加强规划目标与年度计划的衔接,细化分解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服务业综合考核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实施评价,做好目标落实、政策推进和考核督促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

持续推进政策创新,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举措,强化政策执行落实。围绕税费、融资、用电、用工、物流等领域,实施降本减负措施,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和信用环境,依法保护产权,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效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强化要素保障

充分运用好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培育服务业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支持引导服务业创新示范项目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鼓励发展适合服务业特点的融资模式,开发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股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等新型金融产品。鼓励采取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土地、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实行年租制和“先租赁后出让”等方式支持服务业发展。强化人才对构建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的支撑作用,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引进培育符合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的人才和团队。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