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湖黄册库遗址展馆今起迎客
来看明朝“国家档案馆”啥模样
实景还原的明后湖黄册库遗址展馆标准库房内,市民游客感受几百年前的历史原貌。 通讯员 戎飞霞 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摄明朝的“国家档案馆”和“大数据中心”啥模样?“镇馆之宝”500多年前的后湖界石如何得以幸存下来?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从元旦起,玄武湖景区内的明后湖黄册库遗址展馆揭开神秘“面纱”,与市民游客见面。昨天,记者提前探访,带你一睹展览亮点。
白墙黛瓦,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昨天,记者来到玄武湖梁洲上的明后湖黄册库遗址展馆。这是一处江南园林式的建筑,总建筑面积约770平方米,有后湖黄册库和黄册历史文化两个展厅,分“天下禁地”“湖祭文化”“黄册来演”“册库经费”“册库防卫”“册库逸闻”“黄册制度”等篇章,图文、视频、实物、实景相结合,立体展现明后湖黄册库这一中国档案史上的奇迹。
玄武湖在明朝是国家级档案黄册存放地,时称后湖黄册库,共历时260多年,贮藏黄册170多万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档案馆库之一。黄册是明代社会经济制度下的产物,是明政权用来管理户口和征调赋役的一种依据。
“男五十七口,女一十二口,民房六间……”在一面展览墙上,记者看到了明朝一户叫王茂军的“上户”的“黄册”。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包括家有男女老少几口人、几亩地、几间房、麦子有多少斗、米有多少石,精确到了几毫几厘,令人叹为观止。
这户黄册,来自展出的一份《万历贰拾年大造贰拾柒都五图黄册底》复制件。“明朝的黄册大多毁于清军战火,原本能够留存至今的十分罕见。这本万历年间徽州府休宁县二十七都五图的黄册底籍原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是当时黄册的底稿。它保存了连续四个大造之年系统又完整的资料,共四册,正文计1159页,这也是国内迄今发现唯一有关一个图(村)的黄册文书,非常珍贵。”玄武湖公园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胡凯说。
“黄册的功能非常强大,可谓是叠加了‘户口本’‘房产证’‘纳税记录’等在内的一份家庭大数据调查报告。”胡凯说,黄册上不仅记录着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每一次土地买卖、房屋变更的记录,同时,它还记录着明朝每家每户需要承担的徭役以及需要缴纳的税收,是“国家之命脉,政事之根本”。统治者就是通过这一制度,把政权牢牢抓在手里。
一叠叠厚厚的“黄册”,被整齐摆放在架阁之上,分“南直隶”“应天府”“徽州府”等区域有序摆放。展馆通过实景打造还原了明后湖黄册库的一间标准库房,让市民游客感受几百年前明代黄册库的历史原貌。“当年黄册库就是东西向摆放的,可以保证阳光从早到晚照射,防止潮气生霉。架阁也和以前一样,一间库房放四个架阁,每个架阁三层。”胡凯说。
此外,展馆内珍贵的实物展品还有后湖界石、黄册库砖等。其中后湖界石可谓“镇馆之宝”,其高143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重200多公斤,石材取自江宁阳山,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块明黄册库界碑。
据介绍,明朝时期,黄册库东、北两面因无城墙作“围墙”而成为防护重点区域。为加强管理,明弘治三年(1490年)设立36块界石。明朝灭亡后,这块“命运多舛”的界石被当地人用作水沟搭板而得以幸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此界碑被发现,并于1984年被移交公园。遗憾的是,由于该碑曾被当作磨刀石,因此右上角原有字体模糊不清。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李子俊
通讯员 戎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