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15分钟生活圈”,南京准备这样“画”

2022-01-25 07:42:33|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修编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出台规划导则

“15分钟生活圈”,南京准备这样“画”


2021年年底,南京入选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级试点城市。这个“圈”里应该有什么?如何衡量其是否达标?记者1月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南京正在修订《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编制《南京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以打造覆盖全市域、全要素、全人群的15分钟城乡生活圈。

南京城。视觉中国南京城。视觉中国

“15分钟圈”里,配套越来越齐备

1月19日,记者来到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昔日的城郊接合部正在完善属于自己的便民生活圈。

根据月桂园小区门口的应急避难地图和指示标识,记者来到应急避难场所——小区旁幼儿园的室外广场。幼儿园和栖霞实验小学门对门,小区居民周师傅告诉记者,以前这里一到上学、放学,堵得走不了路,“前两年,借着建设明外郭风光带的机会,废弃地变成了停车场和家长候学区,秩序一下子就好了,家门口还多了一处景区。” 

居民到尧化街道垃圾分类惠民服务中心兑换生活用品。居民到尧化街道垃圾分类惠民服务中心兑换生活用品。

南京市尧新社区副书记夏春介绍,尧化片区多是拆迁安置房和企业家属区,与中心城区相比各类配套先天不足。近年来在南京市精细化建设管理行动中,社区迎来新的生机。目前社区步行15分钟范围内,不仅有超市、菜场、养老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还有多座新增的文体公园、遗址公园、图书馆等文化休闲设施。

记者从尧化街道了解到,地铁7号线的建设、商业综合体的进驻,为片区带来更多品质升级的利好。围绕江苏省级宜居示范街区创建,片区实现了健康步道、通学道和林荫道“三道合一”。一些小区则建设了串联单元楼、活动场地的红色步道。这些“小圈”和“大圈”,串联起居民的舒适慢行空间。眼下,一幢3层高的邻里生活中心正在建设,将集合休闲书吧、商业、社区办公等众多功能,让“15分钟生活圈”设施更加完善。

同样的变化也在南京主城的西面发生着。建设近40年的南京南湖片区如今再度成了“明星”。“南湖记忆”开街后,这里每天保持着非常高的人气。71岁的南湖居民田平佩戴着志愿者的红袖章,在南京市南湖东路上挨家挨户查看店家落实防疫情况。

莫愁湖街道文体村15分钟便民服务圈导览图。莫愁湖街道文体村15分钟便民服务圈导览图。

沿街的墙上挂着南京文体社区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导览图,图上显示着5—15分钟三层不同的配套圈。从服务设施的布点看,地铁、公园、医院、学校等一一标注。“南湖这里既方便又热闹,步行15分钟内,各类生活服务基本都能解决。”田平说。

根据民意调查,增设“3分钟圈”

2016年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记者从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从2005年起,南京就相继出台了《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南京市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等标准,关注城市与乡村的公共服务配套。此后,又根据时代发展陆续进行了修编。

高淳高岗村社区配套指引。高淳高岗村社区配套指引。

南京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目前正对《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开展新一轮修编。中心详细规划所副所长陈韶龄介绍,为了衔接“15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确定今后居住区内的配套标准,他们专门开展了社会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老年人对社区设施依赖高,儿童对教育类设施需求度较高,上班族对于设施种类需求多;从步行需求度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公园、商超菜场等的步行可达需求度超过80%;对于设施的评价,机动车停车位吐槽最多。调查还发现,培训学校、邮局和银行网点等相比过去需求在减少,而社区公园、室内体育馆等的需求在增加。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2015版的标准和2017年的细则,我们对《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进行调整。” 陈韶龄介绍,例如:过去南京是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四类配套体系,新标准增加了居住街坊级配套体系;公共设施配套划分为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公共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含养老)、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八大类,形成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公园绿地三大支撑体系。

莫愁湖街道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中心。莫愁湖街道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中心。

新标准倡导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引导空间复合利用与设施开放共享。

居住社区中心倡导空间复合利用与设施开放共享。市规划资源局供图居住社区中心倡导空间复合利用与设施开放共享。市规划资源局供图

居住社区中心(服务半径500—600米、人口3万—5万)要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以综合体形式集中布置,包括体育、行政管理和社区服务、社区商业服务、菜市场等设施,满足10—15分钟生活圈要求;基层社区中心(服务半径200—300米,人口0.5万—1万)应集中布局,配置文化站、体育站、基层社区中心等设施,满足5分钟生活圈要求;新增居住街坊(服务半径150—250米,人口0.1万—0.3万),配置物业综合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儿童老人活动场地、便利店(菜店、日杂店等)等,满足3分钟生活圈要求。3到4个街坊,形成一个基层社区。

便捷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便捷的电动汽车充电桩。

在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细规划处处长苏玲看来,社区是构成城市“有机生命体”的一个个“细胞”。建设社区生活圈,本质是保障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它以人为本,重点关注“一老一小”,让社区更加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

标准和导则今年出台,“15分钟生活圈”全市域覆盖

市规划资源局供图市规划资源局供图

修订《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的同时,规划资源部门还同步新编了《南京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呼应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品质需求,两者是“教科书”与“辅导书”的教辅关系。2022年,这两个文件将正式发布,成为南京构建“生活圈”的指南。

市规划资源局供图市规划资源局供图

为了“画”好这个“圈”,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编制了公共空间、教育设施、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各类控地类专项规划。在详细规划中划定社区生活圈,并通过专项规划指导详细规划中设施的布点、边界范围、设施指标等具体控制要求。

颐和路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导览图。颐和路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导览图。

“生活圈不能只想到城市,还有乡村。”苏玲介绍,南京的“15分钟生活圈”特点是全市域覆盖,从城市到乡村;全年龄友好,从儿童到老人;全要素保障,在文化、体育等七大类之外增加公共安全类,增强社区韧性。在15分钟步行半径内,这八类配套要全部配齐,且要做到资源配置均衡。老城内基础好、资源多,着力解决停车和养老方面短板;主城外提出差异化引导布局,挖掘优化存量空间,加快建设各级公共空间,依靠绿道实现可达性。

新的标准和导则相比过去有不少变化。比如,过去出于医养结合的需要,鼓励合并建设。现在则结合疫情实际,建议分别建设,通过连廊联系,可分可合。导则还设计了“儿童友好生活圈”和“宜老生活圈”的配套要求。

老人正在绿道锻炼身体。老人正在绿道锻炼身体。

苏玲表示,“15分钟生活圈”将建立居民需求导向的协同机制,调动社会组织和团体力量,依托小西湖和南湖片区积累的“设计师进社区”等经验,共建、共治、共享共同规划生活圈,从而建设更有温度、可持续的幸福社区。

南报融媒体记者 何钢 通讯员 陶乐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何钢 通讯员 陶乐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