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穿越旧时光︐感受老南京年俗

2022-01-28 14:34:58|图文来源:南报网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 

年,是中国人最盛大的典礼,熬过冬至黑夜最长的一天,进入腊月,一切都热气腾腾起来。千百年来,南京人的传统风俗习惯代代相传,不少年俗至今仍然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民俗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但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金陵情怀。春节前夕,“壬寅话虎——老南京年俗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展览中,百余套馆内珍藏的与虎有关的年画、生活用品、瓷器、织绣等多种类别的文物和展示老南京过年风貌的民俗用品,让观众有种瞬间穿越到旧时岁月之感。 

熬粥、祭灶,南京人的年从腊月开始

《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谷物的春种秋收冬藏就是一年。这是农耕文明对“年”的概念最直观认识。太初元年,汉武帝组织天文历法家落下闳、邓平等制作太初历将岁首定在正月。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后,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龙梅告诉记者,从时间顺序上说,进入腊月,过年的日子便逐渐启动开来,进入腊八、小年祭灶,逐日迎年直至除夕。守岁后便是新年,正月依时走入新的时日,直至上元节。过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渐行渐近到渐行渐远的通过仪式。 

腊月初八称为腊八。“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盼。”古人从腊八起,便开始扫除、置办年货,春节的大幕慢慢开启,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南京民间人家有煮腊八粥,送腊八粥的习俗。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记载了制作腊八粥的过程:“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锤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 

民间传说,灶神俗称灶君、灶王爷,掌握着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来的是非善恶,关系到来年的官运、财运以及一家人的吉祥平安。送灶日期,民间有“君三、民四”之说。徐龙梅告诉记者,南京民间祭灶多选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时讲究三果三素。三果为福橘、菱角、荸荠;三素即香菇、木耳、千张;加灶糖、年糕和炒青豆,外加茶三杯、小汤圆三碗。 

屠苏酒、十样菜,舌尖上的年味足

春节不但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吃货”的节日。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春节民俗庞杂而丰富,“食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次春节假期一过,微信朋友圈都会响起一片“每逢佳节胖十斤”的感叹。 

传统年俗中,南京过春节应该吃什么、怎么吃是一门学问。 

《清嘉录》卷十二记载年夜饭:“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祥语,名曰‘年夜饭’。饭前要放炮仗,饭后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年夜饭又叫团圆饭,讲究的是阖家欢聚。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晚宴,菜式丰富。年夜饭的食品都有着吉祥寓意,比如:鱼,寓意年年有余;丸子或圆子,象征团团圆圆;韭菜,象征年寿长久;豆腐,寓意丰裕富足;萝卜,寓意好兆头;竹笋象征节节高,荸荠谐音必齐,表示全家聚齐。 

民国学者潘宗鼎在《金陵岁时记》中记载:“除夕,人家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面筋、黄豆芽等十色,细切成丝,以油炒之,谓之什景。如今的什锦菜,配料早已不局限于十种,还会加入如下菜蔬:菠菜、茨菰、笋尖、山药、豆皮、荠菜、芹菜、藕丝、香菇、千张、豌豆头等。 

在过去,炒素什锦是家庭主妇过年期间一件大事,送灶之后就要开始准备。主妇们把食材一样样地买过来,洗菜、切菜、炒拌,要忙上好几天。老南京姚小敏告诉记者,“每一样菜都要单独炒,最后搅拌在一起,组成素什锦的每一种食材都会被赋予一个吉祥的名字,比如荠菜叫做聚财;藕丝叫做路路通;笋叫做节节高;芹菜叫做勤快……” 

此外,老南京过年还要喝福寿汤。福寿汤由红枣、福建莲子、荸荠、天生野菱合煮而成,谓“洪福齐天”。 

老南京人往昔初一早上必饮屠苏酒。宋朝王安石三度以宰相之身至江宁府,在诗中咏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俗始于南朝,千百年来,南京人一直饮用,而且形成一套规制:日升之时,面向东方“自少至长次第饮之”。年少的先饮,年长的后饮,取旭日东升,蒸蒸日上之意。

送花灯、爬城头,老南京的年俗好热闹

年初一到初三,是大年,除夕夜是辞旧迎新,南京人过去要用火盆取暖,火烧得旺旺的,表示“兴旺发达”。这类“节目”已逐渐淡薄了,如今普遍用空调、取暖器。 

据徐龙梅介绍,岁后从初一到初八依次为: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谷日。鸡日即吉日。鸡为“五德之禽”。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画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正月初五是财神诞辰。南京人正月初五子时,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财神。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有虔诚者去五显财神庙烧头炷香,并向该庙财神借元宝(金银纸锭),即借财气,求财神保佑发财,把金银财宝带回家,在新的一年里大富大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天官赐福的说法在民间广泛传播并深得人心。“元宵”作为食品,最早叫“浮元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正月十五吃元宵,有团圆美满之意。此外,老南京也将元宵节称作小年。 

《金陵岁时记》记载:“嫁女家必于上元日以麒麟送子灯馈女家,媵以汤团,俗名元宵。闺中即于是夕就灶前烧之以卜,尖者生男,团者生女,是其兆也。”“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多在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以求添丁吉兆,早生贵子。 

南京人素有过灯节的习俗,此风极盛。在明代达到十来天之久。正月初八为上灯节,十五日为元宵节,十八日为落灯节。民间有上灯(吃)元宵,落灯(吃)面的习俗。现在的秦淮灯会以夫子庙、老门东一带为胜。花灯种类日趋繁多,传统花灯以荷花灯、虾蟆灯、飞机灯和生肖灯为多。 

正月十六爬城头。爬城头也叫走百病、踏太平、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为老南京所特有。南京城墙造于明朝,此风亦始。清末著名教育家程先甲《金陵赋注》记载爬城头:“今则此风唯聚宝门为盛,有煮豆作红色,焙蜀黍成花(即爆玉米花)缀诸棘刺上以肖梅枝,抑或以饴(即饴糖)吹作榴实等缀其上,沿街而卖,游人必携一枝而归。”爬城头实为一种休闲健身活动,起到舒展身心,强身健体的作用。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