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雨水节气才过,寒气还未散去,百花还未开,深深浅浅的梅花却已经悄然开放。2月,南京各地的梅花陆陆续续进入最佳观赏期,梅花成了当季花草界最“红”的颜值担当。梅花与南京曾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作为“岁寒三友”之一,梅花又是如何被古人“另眼相看”的?
一南一北 两座“梅花山”
在南京,有两座“梅花山”。一座是明孝陵景区内有着“天下第一梅山”之称的梅花山,另一座是在溧水傅家边有“梅的故乡”之称的梅花山。这两座同名的山有何不同?
明孝陵梅花山景区早梅绽放,市民赏梅留影。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明孝陵景区内的梅花山历史悠久。这里原名孙陵岗,因东吴大帝孙权葬此而得名。相传,东晋时期南京太守梅颐偏爱梅花,令在岗岭丘地广植梅花,孙陵岗等均为当时植梅的遗迹,这样算下来种植历史距今已经有1800余年。
明孝陵梅花山景区。钟山风景区供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孙陵岗一带辟为总理陵园纪念性植物园区,开始更大规模种植梅花。1944年孙陵岗正式改名为“梅花山”。这里的植梅面积达1500多亩,梅树3.5万余株,品种增加到了360多个,梅花的数量、品种和景观效果,都在国内外排行第一,每年花期都会吸引无数赏花人、摄影者前来。
傅家边梅花山。溧水宣传部供图傅家边梅花山,是江苏省最大的乡村果梅园,被誉为“十里梅岭,万亩梅海”,拥有腊梅、玉蝶梅、朱砂梅、绿萼等130多个梅花品种。溧水区洪蓝街道旅游办负责人卞维亮告诉紫君,这座梅园是从1984年开始建设,当时种梅花主要是为了提升经济效益,所以这边的青梅树95%以上是以果梅为主。“我们这边的梅花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有经济价值。目前每年收的青梅鲜果卖给周边的加工厂,制作成脆梅、青梅酒、青梅精等产品,增加附加值,带动当地老百姓发家致富。”
古人赏梅有讲究
南京赏梅习俗兴于六朝
古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赏梅的?
汉魏六朝隋唐时期,对梅及梅花的观赏开始兴起,由花卉观赏、园林栽培进而用诗歌、音乐、绘画等手法展现梅花的芳菲美丽。
东郊梅花山上几株早梅在寒风中悄然绽放。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京的赏花历史也就由此而来。南京赏梅的习俗兴于六朝,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在吴王夫差铸剑的冶城(今朝天宫)就曾有梅树种植。到了南朝齐代,著名文学家孔稚珪在此种植大片梅树,使其成为赏梅胜地。直到明朝末年,还有侯方域请友人到冶城道院赏梅的记载。
古人对梅花的审美在变化与发展。到了宋代,梅花远远突破一般芳菲物色的审美内涵,上升为思想精神的重要象征,成了民族品格的写意符号。
北宋人爱梅,其中一个名为林逋的诗人最为“痴迷”。他喜恬淡,不趋荣利。他隐居在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只有两个爱好——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半个多世纪以后,苏轼在诗作里提出了“梅格”的概念,梅花凭借隐逸的精神越发人格化,时常被诗人用来自喻,反映自己高洁与刚烈的品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陆游眼中,梅花恰如自己,孤高不逢迎,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任凭百花妒忌与排斥。即使梅花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依然能散发出缕缕清香。
到了南宋,咏梅的文学作品接连而来,梅花题材的绘画也兴盛起来,元代画家王冕一生爱梅,不仅画下不少梅花作品,还配上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留下了咏叹梅花清高正直的诗作。
这些赏梅好去处
[ 雨花台梅岗 ]
雨花台梅岗。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要在城区赏梅,雨花台梅岗则是一个好去处。这是城南的一大赏梅胜地。从二泉后山风景区牌坊处,沿小道而上,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梅林突现在眼前,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株株梅花点缀着江南园林古风建筑,相映成趣。
[ 古林公园 ]
古林公园梅花绽放。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古林公园也是市民青睐的城区赏梅胜地。公园从1984年建园开始就栽植梅花,现有赏梅面积1.8万多平方米,2500多株,180多种梅花。在齐梁年间的“拜梅亭”上俯瞰,更觉花海缤纷,梅香四溢。
[ 玄武湖公园 ]
玄武湖“梅花隧道”。南京玄武湖景区供图玄武湖边的水上赏梅也别有天地。从玄武门至环洲、梁洲、翠洲、菱洲,沿湖岸边临水栽植梅花,带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不少景区都推出了线上“慢直播”和“云赏梅”,足不出户就可欣赏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