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
宁政发〔2022〕15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22年1月28日
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苏政发〔2021〕8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扎实推进《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建体育公园10个、健身小绿园124个,新增健身步道850.47公里;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共建成6个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247片社会足球场地、100个街镇体育活动中心,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85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建设“宁体汇”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精准投放,促进社会体育场馆惠民开放,累计惠及人次达489.4万;每年组织举办各级各类健身活动3000项次以上,参加人数达100余万人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380万人、比例达40.9%,城乡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达89.52%,较上一周期有明显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和健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世界体育名城”城市名片,提升城市软实力,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贯彻更加深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全面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多元化、现代化走在前列,市民健身意识和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运动健康成为生活时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4%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2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5.3名;《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在94.8%以上;新增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10家,体育产业基地达15家以上,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达到4500元,带动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体育社会组织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创成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体育强市建设取得新突破,“世界体育名城”更具活力。
三、主要任务
(一)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1.规划引领场地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要求,摸清健身设施底数,对照相关标准规范和群众需求,制定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和体育公园专项规划。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场地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建委、市房产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体育局)
2.优化体育健身设施布局。围绕优化市域空间新格局,持续推进沿长江、秦淮河、明外郭—秦淮新河、明城墙等“四大体育健身带”和环“紫金山—玄武湖”“将军山—牛首山”“金牛湖—大泉湖”、老山、栖霞山、莫愁湖、石臼湖、固城湖等“八大体育健身圈” 全民健身设施合理布局。推动南部新城河头体育公园、仙鹤门体育公园、高淳开发区体育公园建设,形成“规模化公益性开放+社会化产业化运作”相结合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新增量。(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建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旅游集团、市体育局)
3.拓展市民体育活动空间。结合城市老旧街区出新改造,因地制宜建设贴近社区、举步可就的体育公园、灯光球场、百姓健身房、多功能运动场等兼顾全人群健身锻炼的公共体育设施。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倡导土地复合利用,支持租赁方式供地,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利用闲置厂房、立交桥下、大型商场和写字楼屋顶等“金角银边”轻资产建设可组装、可迁移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顺应农村人口结构新变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开发,融入体育元素,建设健身步道、登山道、骑行道等,增加农村地区体育健身设施供给。到2025年,新建改建体育公园25个、灯光球场200个,新增健身步道450公里,新建社区百姓健身房50个,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健身点器材更新建设2800套。(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建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体育局)
4.提升场地设施使用效率。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场地开放,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社会经营性体育场馆优惠开放,惠及更多锻炼人群。强调建管并举,深入实施省、市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管理办法,落实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属地负责制。开展室外健身设施器材专项清理行动,健全管护制度,提高管护成效。合理设置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发挥“平战”两用功能。积极探索智能化管理新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建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体育局)
(二)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内容
5.打造特色品牌健身赛事活动。持续办好“元旦长跑”“全民健身日”“9•29世界步行日”“南京体育嘉年华”等全民健身主题活动。支持办好“玄武湖环湖跑”“栖霞登山”“秦淮轮滑”“六合龙舟”等“一区一品”“一区多品”特色健身活动。持续打造南京马拉松及其衍生系列健身跑赛事活动,鼓励举办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有氧特色三项赛、南京国际瑜伽周等规模化群众性品牌赛事,放大赛事溢出效应,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健身锻炼。着力提升体育社团重点赛事活动品牌价值,支持南京都市圈体育舞蹈公开赛、全国啦啦操公开赛、国际武术精英赛等已有赛事,大力推动“三大球”赛事活动培育,挖掘体育传统项目和“非遗”项目品牌价值,促进各区体育社团品牌赛事活动新发展。(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全民健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6.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积极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运动干预。鼓励体育协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开展体育技能、棋类魔方等益智类体育项目,促进青少年心智体能素质全面提升。鼓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常态化开展广播操、工间操运动,经常开展适合中青年人群的健身跑、骑行、球类项目等健身活动。顺应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将老年人健身指导和活动锻炼纳入社区体育工作内容。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适合新农村人口特点的农民体育活动。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推广适合残疾人的康复锻炼项目和运动健身项目。关注妇幼健康,把亲子健身活动纳入社区体育配送内容。加强少数民族体育工作。(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体育局、市民宗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
7.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服务群众,你点我送”社区体育配送服务,把健身大讲堂、体质监测、运动处方等体育指导以及太极拳、广场舞、轮滑、棋牌等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和培训指导送进社区,带进家庭,提升群众获得感。广泛组织社区群众参加社区运动会、网络全民健身运动会、“长江经济带”全民健身大联动、“大运河”健步走等主题活动,积极建设“体育家园示范社区”,营造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探索建立“运动银行”制度和个人运动码,鼓励银行、保险等机构设计开发运动相关产品。(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全民健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三)强化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功能
8.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结构。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夯实基层体育社团党组织基础,建立起社团党委、基层体育社团党支部和党建联络员为基本框架的体育社团党建工作体系。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强化体育总会和体育社团的组织建设,努力构建以基层社区和乡村体育社会组织为基础,各项目、人群类体育社团为支撑,覆盖市、区、街(镇)和社区(行政村)的四级体育社团组织架构,推动体育社团组织向基层社区和农村延伸。到2025年,力争各级各类体育社团总数达830个以上、注册会员总数达22万人,3A级以上市级体育社团比例超70%。(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民政局、市体育局)
9.强化体育社会组织治理。以法人治理为核心,建立健全体育社团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尝试引入职业经理人机制,不断完善各项规范管理制度,强化体育社团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社会体育指导、赛事活动等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体育社团分级分类管理。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团服务力度,探索建立体育社团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努力提升体育社团社会化发展水平。(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民政局、市体育局)
(四)全面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水平
10.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每年培训2000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为每个社区配备10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级、分类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专家库,强化职业资格和技能认证,依托属地管理模式开展线上、线下专业课程培训、实操练习及安全技能培训。探索有激励机制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积极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索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二位一体”管理模式,利用“宁体汇”“志愿汇”等平台,通过“志愿打卡”“服务积分”等形式拓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强化志愿服务活动绩效管理。(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体育局、团市委)
11.完善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机制。健全市、区、街(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提供标准化体质测试服务,推行个人体质测试档案和运动处方服务,不断提升国民体质合格率、优秀率。推广全民科学健身大讲堂等公共体育服务活动,普及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知识,增强市民运动健康、慢病防治意识。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探索实施大众体育项目业余达标、段位、等级制。推动各单项运动协会开展体育达标达级评价活动,逐步完善业余锻炼评价体系。(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全民健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五)推进全民健身跨界融合发展
12.深化体卫融合。建立健全各级体卫融合联席会议机制。组建南京体卫融合工作智囊团和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人才库,加强运动处方师、康复治疗师等体卫融合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将国民体质测试、运动能力评估纳入医疗健康体检项目。建设体卫融合服务平台,开发运动处方库,普及运动促进健康指导。健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鼓励国民体质测试机构与体检机构融合发展,筹划建设南京体育医院,有序推进区、街(镇)、社区(行政村)三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站、点建设。通过运动康复管理、主动健康管理、运动促进健康宣传教育三大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运动干预、疾病预防和健康宣教融合闭环服务新模式。(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卫健委、市体育局)
13.推进体教融合。发挥市体教融合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进体教融合及青少年业余训练“5621工程”贯彻实施,打造市、区、校三级联动赛事模式,共同完成30个运动项目体育联赛。开展世界冠军、体育专家进校园活动,讲述励志故事和健身健康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主动锻炼,拥抱健康的自觉。派遣教练员进校园,拓展特色体育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示范学校建设。推动新兴、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提升“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办学特色。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学校任教渠道,鼓励各类学校设立教练员专(兼)职岗位。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发展,多渠道、多形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教育局、市体育局)
14.促进体旅融合。发挥南京“山水城林”旅游资源优势,拓展房车营地、户外登山、环南京骑行、大学生赛艇、青少年帆船等“体育+旅游”项目,形成“旅游观光+户外运动+赛事体验”融合发展新模式。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编制体育旅游地图。(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体育局、市文旅局)
15.推进体商融合。鼓励体育业态进入商业综合体,打造集“商贸购物、美食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体商融合样板。打造线上体育消费节,培育体验式、沉浸式消费新场景。争创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以全民健身带动体育消费。(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体育局、市商务局)
16.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全民健身中的运用,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据库。继续拓展“宁体汇”线上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开展线上健身健康知识推送、体育赛事信息发布等服务,完善健身场馆预定、健身设施查询、赛事报名、科学健身指导等网上服务,年惠及市民群众100万人次以上。(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局、市体育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全民健身工作领导
坚持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各区政府全民健身工作主体责任。各区政府要把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召开全民健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明确年度重点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督促落实和跟踪评估,接受社会监督。(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全民健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二)强化全民健身政策保障
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通过安排扶持资金、设立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接受社会捐赠等方式,拓宽全民健身投入渠道。统筹规划全民健身设施用地,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健身发展,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建立全民健身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和管控制度,完善应急保障机制,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符合开放服务安全标准。(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应急局、市体育局)
(三)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
广泛宣传健康南京、体育强市建设美好愿景,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创作一批符合时代特色的全民健身题材宣传文化产品。宣传南京新时期全民健身创新发展新规划、新举措,营造全民健身良好社会氛围,让更多市民投身运动健身行列。(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全民健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四)壮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
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分级分类构建健身指导专家库,集聚国内健身、健康有关领域人才资源。推行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认证制度,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从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人社局、市体育局)
(五)实施全民健身绩效评估
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将全民健身有关指标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健康南京、文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等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民众满意度调查,支持和鼓励相关智库成立第三方评价小组,对《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文明办、市发改委、市卫健委、市体育局、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