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嘉宾:市人大代表、南京市话剧团团长 常小川;市人大代表、南京分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蒋钢
主持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主持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2022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其中一条就是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有着丰厚而独特的“文化家底”。如何深入挖掘这些本土优秀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
常小川: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精神力量。近年来,南京致力于挖掘“文化家底”,举办了很多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南京优秀本土文化的影响力,可以说效果一年比一年好。比如说每年都会举办南京文化艺术节,邀请很多不同剧种的剧目来演出,带给市民一场艺术的盛宴。
南京是一座“红色之城”。近年来我们南京市话剧团,一直在排演南京红色文化题材的剧目,并且走到全国各地巡演。比如说我们的话剧《雨花台》自2015年9月首演以来,在全国高校巡演超过110场,并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每一场结束的时候,观众眼含泪水,掌声雷动,久久不愿离去。像这样题材的话剧,我们会一直演下去,把我们南京的红色文化带到全国各地,感染、打动更多的人。
主持人:如何与时俱进,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借助丰富多彩的文艺手段在舞台上讲好“南京故事”?
常小川:今年我们将喜迎党的二十大,也是南京获批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作为南京的市属院团,我们要发挥应有的使命和担当,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南京故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科学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如加快推进小西湖、颐和路等更新项目。今年我们就打算创作一部以小西湖片区更新改造为故事背景的话剧,把我们南京的这种小规模渐进式,有温度的城市更新改造,如何保留老城的空间格局和街巷肌理,留住原住居民和街巷传统文化的故事,用老百姓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它呈现在舞台上,口口相传。
主持人:如今,数字化已成为南京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市统计局相关信息显示:2021年末,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出版、动漫、多媒体等16类文化新业态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两成。如何借助互联网这双“翅膀”,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
蒋钢:我们是一家致力于传播优秀网络文化的年轻创业型企业。得益于南京优秀的文化底蕴和营商环境,经过几年的创业,目前南京分布文化在全省网络文学版权领域排名第一。
我们致力于用网络文学来传播“南京元素”,助力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南京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动人的故事,我们网站聚集了姞文等很多擅长历史题材的作者,他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将这些动人故事用现代人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了解南京,喜欢南京。我们网站也聚集了大量擅长于描写现实题材的作家,比如《长干里》这部小说获得了2021年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提名,《王谢堂前燕》获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网文主题征文大赛二等奖。我们要通过他们的笔端,让大家了解现在的南京在做什么,新的南京名片又是什么。目前,我们公司已经在海外超过10个国家上线了阅读APP,在做内容输出时,也会有意识地优先展示南京文化,还有和南京传统“非遗”文化相关的作品等等,让国内外的用户通过作品,了解南京、了解中国。
主持人:迈入“十四五”以来,南京加速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如何拓展文化发展新业态,开辟文化体验新场景,创新文化消费新模式?
蒋钢:文化的承载并不是单一文字的模式。以文字为基础,可以衍生出动漫、影视、有声、VR等新模式,通过多种模式来获客和消费。我们要创新性地将现代与历史相结合,将科技与好故事相结合,让景点成为IP,让城市成为文化符号。比如说,我们可以借助自身优秀的文化创作团队,和景区联手打造沉浸式旅游项目。网文作者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可以根据不同景区的文化特色,结合当下在年轻人当中流行的剧本杀等娱乐模式,为景区量身打造特有的沉浸式文化主题剧本杀项目,增强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