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打造“服务+”,把实事办到残疾人心坎上

2022-07-22 17:16:50|图文来源:紫金山新闻

前几天,南京持续高温,4位护理人员又上门为家住江心洲街道芳华苑的许师傅提供剪头发、助浴、打扫卫生等托养服务。“你们帮我们把儿子和家里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真是帮了我们老两口大忙了!”许师傅70多岁的父母连声道谢。

近年来,南京市残联把各项工作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紧盯残疾人托养、康复、就业等民生问题,通过调研摸底、精准解决、成效反馈等一系列闭环举措,积极探索残疾人帮扶的有效途径,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残疾人的急难愁盼,确保助残民生工程做实做细,做到残疾人心坎上。

创新“托养+”服务模式 高质量做实民生保障

“我们是全市第一家‘送浴上门’的,因为涉及到安全问题,刚开始推广我们还是很有压力的。但这恰恰是残疾人家属最需要的服务,特别是在冬天!”建邺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说。

长期照料一个人,往往会拖累一家人,这是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养残等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市残联广泛倾听困难残疾人家庭需求,打造“一户一案”个性化残疾人“托养+”服务模式。建邺区残联创新推出的重度失能残疾人“怡康莫愁”居家照护特色服务项目,让残疾人家庭享受到“喘息服务”,委托辖区优质的第三方公益机构为全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开展日间照料和居家照护服务,将清洁、理发、擦浴、沐浴、保健等服务“一站式”送上门……截至今年上半年,“怡康莫愁”居家照护特色服务项目已惠及近百户残疾人家庭。为确保服务质量,残联还聘请第三方进行监管,每个季度实地回访服务对象比例不低于25%,服务对象满意率达到99%。

从2021年开始,江苏省把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列为民生实事之一,市残联积极探索“托养+”服务模式,并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接下来,市残联还将不断提升居家托养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实现精准化、智能化服务。

探索“就业+”服务机制 全方位对接民生需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我市将 “帮扶1000名残疾人就业”确定为就业民生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新增残疾人就业880人。

“我叫符晔,在汇爱坊的面包店负责前场销售,介绍面包,以前很怕生不敢说话,现在敢说了。我挣到钱可以带我妈出去旅游。”“我叫余思佳,是一个听力残疾人,之前是没有工作的,汇爱坊给我解决了就业问题,让我学习到新的技能。”在南京市残联打造的“汇爱坊”——南京助残公益实体店,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自己的就业、创业梦。

6月28日,“汇爱坊2.0”升级版在中山陵景区全新亮相。升级后的“汇爱坊”配备了全新的、充满活力的运营团队,将作为南京市、区两级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调配中心,为辅助性就业项目引进、技能培训、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等提供统一的平台支撑,并辐射南京市200多个“残疾人之家”,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

今年以来,市残联已先后组织35场残疾人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发布招聘岗位1565个。与圆通速递、中旅公司等企业签订“助残共建”协议,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家属免费开展岗前培训,提供工作岗位。

健全“康复+”服务体系 高质量推进助残项目

2022年,孤独症儿童基本康复服务全覆盖被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250名孤独症儿童在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基本康复服务。 “我们不仅是要超额完成省里的目标任务,更要高质量完成,让孤独症儿童和他们的家庭都能得到‘康复’。”南京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全市已着手开展孤独症儿童满意度调查工作,各区残联将采取走访、电话回访等方式对辖区内孤独症儿童进行调查,市残联将按照20%的比例进行电话回访。

近年来,市残联积极打造“折翼天使健康行动”品牌,通过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救助范围,开展各类活动丰富残疾儿童精神生活等举措,为“折翼天使”们托起隐形的翅膀。

今年3月,市残联与市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合作,邀请专家开通“孤独症儿童康复指导和残疾人心理咨询”在线服务;4月, “大城小爱,献给来自星星的你,自闭症日公益画展”在南京地铁2号线元通站展出,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们”搭建了展示才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六一”来临之际,第一届“报恩杯”星星向融公益音乐会成功举办,当孤独症儿童演奏的乐曲响彻剧场时,不少家长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为民办实事,要办实,更要办好,要办到残疾人心坎上。下一步,市残联将继续围绕既定目标,科学谋划、创新创优,确保服务不断档,努力让每个残疾人幸福感更有成色、获得感更加提升、安全感更有保障。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杨欣 王芃

通讯员 马国华

作者:杨欣 王芃 责任编辑:吴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