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劳有所得、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一名小朋友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参加“岁时有约”主题活动,通过展览参观、博物馆小课堂、节俗体验等方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鼓楼区小市街道线路新村社区志愿者在高温天为高龄空巢老人送去午餐,让老人们吃得安全、卫生、放心。 通讯员 刘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江北新区“青雁归巢 筑梦江北”2022年夏季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筛选了28家优质企业,如南汽集团、世和基因等,提供500个岗位,吸引众多学子入场参会。 通讯员 殷凯 杨欣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南医大二附院迈皋桥新院区将带动区域医联体建设,提升地区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月8日,我市举行“奋进新南京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人民生活专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取得的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条条民生政策、一件件民生实事,都彰显了南京城市温度,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满意度。
看数据
31089元到66140元!
居民收入翻番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用心用情用力保障改善民生,民生领域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许小卫说,这十年,我市民生工作成效迈上新的台阶。2012年,城市常住人口816.1万人,2021年增长到942.34万人,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1089元快速增长到2021年的66140元,同比增长112.7%,实现翻番。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6322元增长到7359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786元增长到32701元,分别增长了102.6%、121.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2年高于城镇常住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与此同时,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指数连续4年排名全省第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显示,在监测的31个省(区、市)120个城市中,南京总体满意度83.85分,排名全国第一。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兜牢固实社会保障安全底线,在制度全覆盖的同时实现人员全覆盖。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城市420—540元/月、农村370—520元/月提高到2022年城乡统一标准的1030元/月,位居全省前列。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施冬咏说,近年来,该局坚持人民至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诉求。围绕食品、药品化妆品、电梯安全及消费维权等民生关切领域,常态化推进“宁市监·您身边”办实事。食品安全省对市考核连续6年获A级等次,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通过全国公示。近两年,全国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南京分别居全国100个城市第二和第四位。
看实效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劳有所得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涛说,2012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76.22万人,其中2012—2021年连续10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低位运行。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六稳”“六保”工作部署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稳就业,高校毕业生等是重点群体。据介绍,2018年以来,全市新增大学生就业参保逾175万人,引领大学生创业3万余人。
“十年来,我市还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制度健康发展,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越织越密。”江涛说,这十年,我市保障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月养老金3282元,较2012年增幅达61%。
◆学有所教
市教育局副局长、市委教育工委委员戴兴海说,从2012年到2021年,我市基础教育学龄人口从71万增加到107万。为确保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市委市政府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保障教育。全市幼儿园十年新增学位超过13万个,普通高中近年新增学位超3万个。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12年的162.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32.8亿元,生均经费支出也实现翻番增长。
有其学还要优其学。目前,我市省市优质园覆盖率已达92.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9.2%。达省定三星级以上公办普通高中比例为95.5%。优质普通高中50%以上的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每一所初中。
戴兴海表示,这十年,我市在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中连续6年位列设区市第一,在省对设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中实现“三连优”。在今年教育部举办的“教育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我市成为首场主题发布的唯一特邀城市。
◆老有所养
8月30日上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入选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市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芳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民政系统紧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民政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据介绍,这十年,全市低保标准连续10年提标,惠及困难群众约8.56万人;养老服务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率先开展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家庭养老床位、喘息服务等创新性工作;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成功创建9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第一名。
◆病有所医
市卫健委二级巡视员丁小平说,这十年,我市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床位数由5.42张增加到7.01张,执业(助理)医师由2.71人增加到4.17人,注册护士由3.29人增加到5.08人,均位居全省首位;人均期望寿命从79.31岁提高到84.07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丁小平特别强调,针对疫情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项,我市近年来着力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市医保局副局长王善坤说,目前,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24.92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9%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职工医保基金累计结余474.72亿元,备付水平14.8个月;居民医保基金累计结余28.38亿元,备付水平8.4个月;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85%和70%以上。参保率和待遇水平全省领先。
看未来
再接再厉,塑造共同富裕民生幸福标杆
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许小卫表示,“十四五”期间,南京将紧扣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倾力创造更高品质生活,塑造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具体将做到——
坚持保障全覆盖,建设“托底之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构建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在关爱帮扶困难群体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质感。
坚持补资源短板,建设“均等之城”。着力补齐保障房片区、农村地区以及新城新区的公共服务短板,为薄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条件,促进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更趋均衡协调。
坚持全周期服务,建设“友好之城”。不断提升城市的全龄友好服务水平,精心打造各年龄区间相契合的生活空间,不断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显著增强市民的友好感受度。
坚持高质量发展,建设“机遇之城”。以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加多维的路径选择、更加便捷的服务支撑,为各类主体提供多元包容的圆梦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怀揣希望,在南京实现人生自我价值。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