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2021年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名单,江北新区长江岸线湿地保护环境提升工程、南京老城南小西湖街区保护项目、矿坑遗址生态修复与传统园林当代塑造项目——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南京国际友谊公园低碳生态建设项目、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榜上有名,获奖项目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远离了盛夏的燥热,初秋的南京,凉风微拂。无论漫步江边,还是徜徉在老城区,处处皆景。奔腾开阔的长江、复古风情的老建筑,处处展示着金陵古城独有的韵味。城市美起来了,城市绿起来了,孩童有了更多玩耍的空间,青年人有了更多打卡地,老人有了更多休闲的去处。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活与生态有机相融。紧跟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城市越来越宜居,市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在我们身边,可观、可玩、可享之处越来越多。
经过改造的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不仅保留了老建筑,还保留了一半的原住民,到处充满了的老城南市井生活气息。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留”与“引” 小西湖街区留住传统引来活力
沿着马道街,走过老门东,一栋栋青灰色的古建筑映入眼帘。经过修缮,这些清末民初的建筑精神了许多,一丛丛绿植从屋檐上向外伸展出来,给历经风雨沧桑的老房子增添了几许活力。这是南京城市更新的样本——小西湖片区。
周末的午后,走进位于秦淮区小西湖的一家工作室,一群孩子正在手工老师的带领下制作绒花。
“以前只知道老城南这里有老门东,以为其他地方都很破旧,没想到现在有咖啡馆有书店,很‘高大上’的感觉,待会再出去逛逛。”一位带孩子来参加活动的王女士说。
小西湖是南京老城南重要的传统民居类历史风貌区之一,曾经的小西湖,确实如王女士所说,房屋拥挤、残破,身在繁华的老门东边,却像个棚户区。如今,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项目成为南京市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通过“微更新”,实现蜕变,留住原住民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此打卡。
熙湖里29号,一家大树下的咖啡馆,如今成了小西湖的地标。走过咖啡馆,进入堆草巷,甜品店、小马邮局、大师手作工作室、24小时书屋……这些新潮的店铺点缀着老城南这处古老的居所,再走几步,又可以看见青砖黑瓦木门的老屋,像电影里的时光转场,现代与古意共存,和谐共处,小西湖,就有这种神奇的魅力。
沿着曲折的小路,来到刘家后院,院子里的石榴树结满了果实,颗颗饱满如红色的小灯笼。院中葱郁的古树、精致的盆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这是小西湖历史风貌区的“共享院落”。2018年,屋主刘先生与建设方沟通后,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将房屋后院进行重新设计,将原来的实体墙做成镂空的花墙,并打开后门对游客开放。
小西湖更新,与过去老城区改造的“大拆大建”不同,通过“微更新”,保留街巷肌理,修缮传统房屋,提高居住品质,留住原住民的同时,小西湖引入商户“新居民”,吸引年轻人,为老城南注入新活力。
“退”与“提” 长江湿地清退生产岸线提升综合环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沿着长江岸线,在这个金秋,尽可以去感受古诗里的意境。
近江不亲江,南京虽然拥有97公里长江岸线,但长久以来,江岸遍布码头、黄沙堆场,居民在江边养鸭、种菜,市民无法体验“大江流日夜”的开阔意境。近年来,南京持续对沿江开展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清退生产岸线, 江北新区长江岸线湿地保护环境提升一期工程就是这一工作成果的展示。该工程全长约5.6公里,实施范围为定山大街至朱家山河。项目建设以“长江大保护”为核心,以景观环境提升为抓手,以生态安全、岸线保护、生态修复为策略,大力提升江北新区沿江生态环境。
“滨江绿道上有很多景点,喷泉、雕塑都很漂亮,还能看看长江、吹吹风,天气好的时候江对岸的风景都很清晰,节假日带着家人来逛逛真不错。”市民周先生说。
沿着长江岸线一期工程走来,途经扬子江公园、长江文化公园、轮渡桥滩公园、宏波秀台、长江T台五大景区,还有乘风破浪、好望角、阳光草坪、长江南京印象、轮渡长桥、杉林剪影等18个景点。市民可以在景观道上骑车、慢跑,与长江近距离接触,欣赏两岸风景。建成不久的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与对岸的紫峰大厦遥相呼应,两大地标建筑展示出城市发展历程。
此外,一期工程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备受市民关注的定山城市客厅,它是南京规划的九大滨江城市客厅中第一个建成的。定山城市客厅打造了“一环一道多节点”的景观,即梦幻樱花环、滨江观光道以及乘风破浪雕塑、5万平方米阳光大草坪、旗阵广场、好望角看台、近万平方米超大观江平台、灯光水秀、人与豚主题雕塑等,设置了公共活动区、阳光草坪区、滨江休闲区、生态湿地区,并融合夜景照明、灯光表演等科技元素,有望成为江北新区最重要的新城门户。
蓝天白云下的江北新区长江岸线。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摄“修”与“建” 废弃矿坑里修复“生态疮疤”建设经典园林
以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为契机,该项目对汤山被废弃的矿坑、水泥厂生态系统进行全面修复。园博园创新运用地质断面,将“生态疮疤”转变为“城市绿肺”,改宕口为花园,辟山谷为乐园,变荒郊为家园。园区人居舒适度、绿化指数、空气质量指数得到了跨越式提升。
园博园的点睛之笔和精彩之作无疑是江苏13个城市展园。设计专家团队立足“高远、平远、深远”,秉持“与古为新再现精品江苏园林”的设计理念,原汁原味再现了13个设区市最经典的园林建筑。
从芳踪院门厅步入南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三层的楼阁——景阳楼,它是13个展园中规模最为宏伟的楼阁建筑,登楼可尽揽园区全貌。景阳楼主体结构采用钢材为“骨”,外层包裹柚木为“肉”,在确保消防、结构要求的同时,精美呈现皇家园林主体建筑的巧思与瑰丽。上方的匾额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女士题字——“华林寻芳”。
整个南京园以天渊池为中心,池中有岛,名蓬莱,浪漫飘逸,有六朝园林山水之画意。池边堆砌飘缈山,形成三层叠水,辅以质朴舒朗的建筑,再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转型期优雅的审美,让人仿佛置身于六朝时期盛极一时的金陵帝苑。
除了南京园,其他12座园林也各具特色。镇江园再现宋代北固山楼阁之形;苏州园以北宋时期建造的名园沧浪亭为依据,展现了别具一番质朴文气的园林风貌;徐州园以徐州云龙山汉代大型采石场遗址为创作来源,营造出古意盎然、气派雄沉的徐州园林……江苏13个地级市经典园林建筑汇聚南京,将为游客带来视觉美和精神美的双重享受。
咖啡厅、休息区,谁能想到,这些精巧的地方原先是水泥厂分配原料的筒仓,有的筒仓顶上还种起了植物。更多的老旧建筑被打造为先锋书店、黑马漫画、可口可乐博物馆等年轻人喜爱的博物馆、商业空间,为园区增添了新业态与活力。
“美”与“通” 国际友谊公园美化环境联通水系
秋日的清晨,天空高远,风清气爽。
步道上,三三两两的人群有的漫步,有的快跑;大草坪边,一群阿姨对着视频学习舞蹈;湖岸边,一群老人跟随着舒缓的音乐打着太极拳……位于河西的南京国际友谊公园,已然成为居民锻炼、休闲的好去处。
幽绿的水草在湖面下交错摇摆,水鸟从湖面掠过,荡起圈圈涟漪。摄影爱好者李伯伯举着相机,专心致志地定格瞬间的美好。“这边环境好,各种鸟很多,适合拍摄。”除了水面,在林间,繁密的枝叶下鸟雀啾啁,蹦跳着啄食着果子。路边,丛丛色彩各异的小花儿迎着朝阳绽放。
南京国际友谊公园总面积为21.7公顷,水面面积5.6公顷。公园设计中引入“鱼”的概念,以长江鱼类每年的“洄游”作为新城景观的设计语言,来建造一处回归自然的生态城市景观、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愉悦空间。
作为河西新城建设先驱项目的南京国际友谊公园,不仅被定位为一个城市公园,让居民能在高密度的城市中找到一处亲近自然的滨水空间,更通过低碳生态技术的集中展示,推动了低碳生态技术的普及应用。该项目在规划时定位为以滨水森林景观为特色兼顾防洪排涝功能的大型休闲绿地,利用一条水系穿过高密度的城市商业空间和河西南部片区的水系连接成水系网络,并在河西生态公园实现对水体的净化和涵养。这条水系联通了城市固有水网,并能在暴雨时收集雨水防止内涝。
作为最具“国际范儿”的公园,园内精心打造的南京城市友好展览馆成为我市对外交往的展示窗口,也是一个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友城馆展出了40多年来南京与世界各国友城相互往来时赠送的珍贵礼品,浓缩了南京国际“朋友圈”成长发展的历史。未来十年,公园内将陆续放置各国友好城市创作的雕塑艺术品,打造城市国际化风范,把公园建成展示南京开放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南京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保”与“传” 颐和路街区保护性修缮传承历史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颐和路是南京目前留存的规模最大的民国时期花园洋房和国外公使馆区,集中体现了南京的民国风貌,具有极高价值,修缮和改造完成后充分体现了南京民国文化的特色。
漫步梧桐林荫,感受历史;拍下街角花丛,定格美好;游览艺术展览,陶冶身心。在“修旧如旧、与古为新”的原则下,通过活化利用,颐和路的老建筑们不再“孤芳自赏”,而是与老街坊们一起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整个街区的保护与再生。
街区内,宁海路 46 号为民国时期教育家孙育才旧居,宁海路 48 号是民国时期最高法院检察官季抱素旧居,宁海路 48-1 则是陈祖培、李尤龙夫妇的旧居,宁海路 52 号是中国炸药工业的开拓者、国防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吴钦烈旧居 ……以往颐和路民国建筑,普通人只能在外面看,改造后的公馆内设置了非遗文化体验区、茶文化展示区、民国建筑彩铅绘画馆、民国服饰文化馆、民国饮食文化馆、民国陈设馆、民国教育书籍馆及抗战陈列馆等区域,市民可以随时走进来看展览。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开放5年来,通过对历史价值的挖掘,形成特色鲜明的南京“文化名片”。每日前来旅游观光、参观体验民国文化的市民及游客络绎不绝,走进街区,时光仿佛慢了下来。一栋栋民国建筑矗立在眼前,游客可以在门外看砖墙上的树影婆娑,也可以进去溜达溜达,感受岁月的沧桑。
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是全省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特别是人居环境方面的最高奖项,主要对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公共安全、资源节约等六方面指标进行考核,每年评选一次。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将继续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补齐环境设施短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储备申报更多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项目,让更多的特色项目展现南京魅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