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15日,招商局13艘海轮在香港宣布起义,义无反顾地投身人民的怀抱;部分起义船员后来分批集结南京,参加海员训练班(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前身)的学习,成为新中国航运发展的中坚力量。历史没有忘记那一个个名字,没有忘记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南京作家愚木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和艰难寻访,在《灿若星辰——海员训练班起义学员寻访实录》一书中再次还原出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起义船回归轮船共计33700载重吨
有船员在返航中牺牲
2021年7月1日,在“百年征程 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的史料展柜里,摆放着一枚海员训练班学习纪念章。经由时间的侵蚀,其斑驳的表面,氧化的字迹,更显示出一种历史的沧桑。小小的纪念章,揭开的正是新中国航运事业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海员训练班学习章愚木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工作。据他介绍,1949年9月,招商局“海辽”号船员在地下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决然起义,历经重重阻碍,对船舶多次进行换装,在海上航行8天9夜,驶往大连。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典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此同时,停泊在大连港界线上的“海辽”轮也升起了五星红旗。“海辽”轮也由此成为第一艘升起五星红旗的招商局起义海轮。
起义成功后,船员们聚在一起,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合影。照片现收藏于深圳招商局博物馆。照片右上角用签字水笔写着:上海航运处招商局惠存,左下角落款:方枕流敬赠,落款时间为12月1日。“方枕流正是‘海辽’号的起义船长。”
“海辽”号起义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海员起义的决心,并直接影响和带动了招商局13条海轮于1950年1月15日在香港的起义。回归轮船共计33700载重吨,成为新中国一支相当重要的水上运输力量,为发展新中国的航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海员训练班学员据了解,这些轮船后来陆续返回广州,不过,由于有特务进行破坏和阻挠,返航依然充满了危险。比如船舱锅炉里的水被放干,造成无法开航;船上被放定时炸弹,遭到突如其来的爆炸等。在此期间,有船员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入驻白下路
学员中有“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
南京是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策源地。在香港参加起义的部分海轮船员后来被分批调往南京海员训练班学习,其中包括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海洋作家陆俊超等一大批起义高级船员。他们在海员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上海、广州海运局、长江航运管理局和中波海运公司工作,为新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据愚木介绍,南京海员训练班是从1951年1月开始的,一共举办了4期,后来又经改组,在其基础上成立中国海员干部学校,直至后来成为今天的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其具体地点就位于白下路。海员训练班旧址有一座“小姐楼”,因与作家张爱玲密切相关,为众人所熟知。其时,在办学设施简陋、教具全无的情况下,海员训练班本着“少用钱或不用钱的原则,采取能借即借,能修才修,实在无着才买的方针”,从南京招商局、航务局、抢修委员会等单位借用大量教具,并且“购床六六二张,凳子五二○条”,到了训练班开学时,初步满足了训练班的办学需要。
海员训练班开学典礼留念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愚木还意外发现了一张海员训练班开学典礼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海员训练班大门前,门楣上方挂着横幅,横幅上写着: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中国海员总工会海员训练班,横幅上方插着十幅五星红旗,照片的左侧标注了几行竖式的文字: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中国海员总工会海员训练班开学典礼第一大队第九小组全体学员摄影纪念。落款时间是1951年1月22日。
245名学员分两批
坐着江轮抵达南京
那么,这些船员是以什么方式来到南京的呢?在翻看从深圳招商局博物馆查阅的资料时,一份赴宁学习名单的文件夹引起了愚木的注意。
这批赴南京海员训练班学习的起义船员一共245人。随名单还附有一页“报到须知”,对这一批起义船员去上海招商局总公司集合的时间、地点,如何乘坐江轮分两批前往南京海员训练班以及两批学习人员的领队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起义海员广州赴宁学习报到须知愚木表示:“从这份名单来看,这些起义船员赴南京海员训练班是有组织的,也是极其严肃和缜密的。”事实上,参加起义的招商局11艘海轮船员一共有245名,他们从广州出发,乘3天时间的火车抵达上海,在招商局上海总公司报到后分成两批,分别乘坐“江明”轮和“江泰”轮,从金利源码头前往南京海员训练班。
招商局起义船员赴海员训练班学习名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一批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他们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胸怀对新中国的向往,在风急浪涌中开启自己崭新的人生。愚木即将研究的目光锁定在他们身上,通过历史资料的发掘和艰难的寻访,还原出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他说:“海员训练班是招商局起义的历史传承和延续,更是新中国航运发展的发轫与开端。”
时隔70多年
感受上世纪50年代初南京的那场雪
70多年的斗转星移,今天的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已搬至江宁方山脚下,但其白下校区作为海员训练班旧址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一次有起义船员的家人来学校,愚木总要带他们去看看。
董华民携女在海员训练班门前“海厦”轮二副周寿显参加的是海员训练班第一期。他的儿子周志从大洋彼岸给愚木发来了几张照片,其中有一张拍摄于冬季,照片中的周寿显站在院子地上,一侧是三层楼房,另一侧则是刚垒起来的雪人,身后有两棵梧桐树。愚木将其与别的带有校园内景的照片进行比对,发现二者建筑风格一致,此外,“20世纪50年代初,南京的冬天肯定有不止一场较大的雪。”多方判断,该照片即摄于南京,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由于周寿显是福建厦门人,周志知道后更是感慨万千:“没想到南京会冷得下雪,让我感觉一阵阵的心酸,眼泪也快流下来了。”
同样被中国海运牵扯的还有董华民的女儿董海滨。1951年,领导香港招商局13艘海轮起义成功后,作为军代表的董华民奉命带领起义船员赴海员训练班学习。那年春天,他牵着女儿董海滨的手,站在海员训练班的大门前,拍下了一张合影。照片定格的瞬间,承载了这对父女奔赴“光明”后的欣喜,也让南京这一座城以及由此诞生的海员训练班,成为这对父女内心的羁绊和毕生的牵挂。越过照片,那扇写着“海员训练班”字样的大门,一幅新中国航海教育的发展版图正雄壮而有力地铺展开来。
周寿显在白下路海员训练班校园愚木告诉紫君,70年后,当董华民女儿董海滨面对他的来访,深情回忆起拍摄这张照片的情景时,依然难掩激动的心情。她说:“那时候我还那么小,才四岁,父亲牵着我的手,带我到海员训练班,以此来加深和船员之间的这种家人一样的感情联系。我这一生都因为这张照片和海运事业联系在一起,几十年就没有脱离开。”
文:紫金山观察记者 王峰
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