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二十大时光丨江苏南京: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2-10-19 07:23:4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二十大报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部门学习

南京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屹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家倍感振奋、倍受鼓舞。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南京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全省第一,全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等次。下一步,全体“三农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按照中央、省市委部署要求,锚定南京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目标,笃行不怠、砥砺奋进,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使命责任扛在肩上,久久为功在守好粮食生产责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激发乡村发展动力等重点工作中谱新篇、谋新策、开新局,为更富成效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奋力建设人民满意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贡献“三农”力量。

基层一线

记者黄晓雅、通讯员王恺发自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现场——

彰显生态优势,蹚出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10月18日,南京江宁区横溪街道旅游办主任何志远实地走访龙乡双范民宿点、石塘人家部分景点,了解乡村旅游点的硬件配套、卫生防疫、安全设施等情况,为江宁区精品民宿评定工作做准备。

近年来,南京坚持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横溪街道凭借四面环山、竹海连绵的自然景观和生态优势,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将生态融入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截至9月底,横溪街道接待旅游人数242万人次,预计全年旅游收入超3亿元。

何志远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深有感触。作为南京首批美丽乡村之一,横溪石塘人家通过一系列乡村改造、环境治理工程,一跃成为乡村游网红地。石塘人家又在特色民宿基础上引进了露营新兴旅游业态,同样受到游客追捧。生态是乡村的优势和特色,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既要彰显生态特色,也要注重通过生态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目前,横溪街道整体民宿运营数量已达50家,建成蜜野CAMP露营基地、趣嗨野奢露营基地等6大规模化露营基地。

何志远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部署,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定了行动指南。“我将立足岗位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擦亮横溪乡村生态名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孔伟发自南京国家农高区现场——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以科技创新助农强农

10月18日上午,位于南京国家农高区的南京周子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P2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开展细胞培养肉的研究和检测。今年6月,该实验室培育出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五花肉,实现了行业的创新突破。

10月19日,丁世杰在研发中心实验室里进行着细胞培养肉的研究和检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10月19日,丁世杰在研发中心实验室里进行着细胞培养肉的研究和检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当天,“周子未来”联合创始人兼CEO丁世杰组织公司科研人员,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丁世杰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这坚定了我们投身农业的信心和决心。“我从国外博士毕业之后回到祖国,扎根南京国家农高区这片科创热土,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产业一线、乡村振兴一线,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周子未来”是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的缔造者,团队研发成员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人员中,博士生占比约45%,硕士、博士占比约80%。目前,公司已经实现“肌脂细胞共培养”“低成本无血清培养基”等多项技术突破,推出了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五花肉、肥肉、瘦肉等产品。 

丁世杰表示,细胞培养肉是一个高端前沿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下一步,公司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继续通过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力争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实现千升左右生物反应器的生产,完成产品工厂的建设及小规模产品的上市销售;未来三到五年,实现更大规模的细胞培养肉生产!” 

记者刘全民、通讯员姜瑶发自高淳区阳江镇临湖村现场——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促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走进南京高淳区阳江镇临湖村,村前村后碧水潺潺,村间道路平坦整洁,房屋院落干净别致,村外一方方蟹塘波光粼粼,蟹农们正兴高采烈地捕捞一只只肥硕的螃蟹,呈现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10月18日,高淳临湖村村民杨方头划着木船在蟹塘里投饵喂食,眼下正值螃蟹销售旺季,承包15亩蟹塘的杨方头每天都要塘口、市场两头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10月18日,高淳临湖村村民杨方头划着木船在蟹塘里投饵喂食,眼下正值螃蟹销售旺季,承包15亩蟹塘的杨方头每天都要塘口、市场两头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临湖村是南京“最后一个脱贫村”,2019年,该村集体稳定性收入达180.7万元,顺利“摘帽”。近年来,临湖村又完成沧杨线、大杨线等“四好农村路”建设以及5个自然村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村集体收入311万元,相比2019年增长了72.1%。

18日上午,临湖村党总支书记孙爱牛正在杨家湾美丽乡村建设现场忙碌,现场检查结束后,他迅速组织党员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令我们倍感振奋。我们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孙爱牛说,下一步,临湖村将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积极开发本地特色产品,依托“丹湖秋月”品牌,生产销售“一村一品”,带动村民致富;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宜居村打造;强化党员担当、狠抓党员队伍建设和网格化管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奋力推动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记者孙敬清发自六合区余粮家庭农场水稻种植基地现场——

把饭碗端得更牢,让百姓吃得更香

金秋时节,喜看稻菽千重浪,田畴沃野丰收忙。10月18日上午,位于竹镇的南京六合区余粮家庭农场种植基地内,“农场主”沙国兵望着沉甸甸的稻穗、闻着浓郁的稻香,笑意满满。“这片水稻采用了‘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新模式,再晒两天太阳就能开镰收割。”沙国兵指着一块金色稻田对记者说道。

六合区余粮家庭农场沙国兵正在翻新收割的稻谷。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六合区余粮家庭农场沙国兵正在翻新收割的稻谷。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沙国兵是竹镇本地人,原先在外打工,4年前,他果断辞职回乡,先后流转了1400多亩土地发展种植业,并逐渐掌握了无人机飞防、无人驾驶播种等技术,不但自家农场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农节本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一名新农人,我倍感责任重大。”沙国兵表示,下一步将扩大优质稻米种植规模,加大轮作休耕力度,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绿色农业。“今年,我们注册了‘青苗’商标,新上了一套大米加工设备,实现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型,助力中国‘饭碗’端得更牢、百姓吃得更香。”他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