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

2023-09-27 07:39:15|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姚国章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拥有50多所普通高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90多名在宁两院院士,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人才强市25条”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的发布,为南京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同时向全国人才强市迈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保障和强劲动力。

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积极推进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纵观全球,世界经济政治风云变幻,各种不确定、不安定、不稳定因素普遍存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崛起,越来越多海外华人回流。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在科教资源、历史文化、人文环境、生活配套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是广受认可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商、宜学、宜研、宜医、宜养“八宜”城市,对国内外人才有极大吸引力,有足够条件和能力建设成为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要形成广泛共识,以人才新政为契机,着眼长远、放大格局、科学谋划,全面开创南京人才战略新局面。

从大一新生抓起,奋力打造高水平人才蓄水池。南京高校云集,在校生数量超过85万人,近几年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25万人,是极其宝贵的人才富矿。为了让更多大学生留宁发展,一定要提前布局,积极探索“人才留宁从大一新生抓起”的发展新思路,做到早行动、早落实、早见效。一是为大一新生提供“南京新市民”身份,为他们早日融入南京城市生活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和帮助;二是从大一开始为在宁大学生提供公园门票减免等各种优惠福利,让在校大学生享受南京城市的温暖;三是精选南京博物院、中山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南京标志性场所设立“大一新生开放日”,安排专业人士提供接待和讲解服务,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历史;四是充分挖掘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资源,为在宁大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五是鼓励校地之间双向“挂职”,促进在宁高校与各大园区、相关企事业单位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为在宁高校毕业生留宁发展打通关节。

创新人才激励措施,形成强大人才吸引力。在全国各地的招才引才大比拼中,最大的杀手锏基本都是“物质激励”,这种同质化竞争一方面会加大引才难度,另一方面也与人才战略初衷背道而驰,因为大部分高端人才更注重“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情怀留人”。南京应在不降低物质待遇吸引力的前提下多管齐下,创新激励机制,形成更强大的人才牵引力。一是提升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评选“荣誉市民”、不同级别的“领军人才”“行业带头人”等形式,激励更多高端人才更好地在宁发展;二是组织召开年度人才工作大会,既对政府人才管理工作条线、人才服务先进企业以及优秀人才代表进行高规格表彰,又能交流经验、促进全市人才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三是切实解决人才婚恋难题,倡导建设“人才婚恋友好城市”,切切实实解决他们的婚恋难题,为他们爱情美满、婚姻幸福助力;四是帮助解决人才子女教育问题,由市级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根据人才类别和贡献大小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五是为人才父母提供精神慰藉和健康照护服务。建议通过颁发“南京市高层次人才家庭”牌匾等形式提供荣誉激励,为人才父母组织专门的活动(包括集体出游、健康讲座、入读老年大学等)和体检活动等,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怀和照顾。

拓展思路,让各路人才为有源头活水来。争抢数量不足的“存量人才”,只会使人才竞争加剧,如能在存量基础上拓展增量,可以显著增加人才资源供给。一是做大外籍和港澳台人才蛋糕。以做精做优在宁外籍和港澳台人才服务为基础,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精神激励和生活便利,并通过他们吸引更多外籍和港澳台人才来宁发展;二是为海外南京籍人才效力家乡提供支持。充分发挥各级侨联、欧美同学会等机构作用,为数量众多海外南京籍人士提供对接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知名中学在招才、引才中的作用。南京拥有南京外国语学校、南师大附中、金陵中学等知名中学,这些中学拥有大量海内外知名校友资源,可联合相关中学开展人才专项服务,尤其是对每年新出国的留学生进行专门关爱,鼓励他们学成归来,报效家乡;四是为南京乡贤助力家乡建设搭建舞台。南京籍乡贤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通过定期设立乡贤茶话会、乡贤走访日等方式加强感情交流和信息沟通,促进更多合作;五是加强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南京拥有十分丰富的离退休人才资源,需要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相应机制,在保障老年人才相关权益基础上,为他们发挥余热、贡献更多聪明才智创造条件。

加强政产学研多方联动,构筑充满活力的人才成长生态环境。南京科教资源优势明显,人才基础十分稳固,关键是要激活其发展潜力。一是打破政产学研合作障碍。在宁高校数量众多,但隶属关系不同,与南京合作有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需要驻地政府部门主动破冰,伸出橄榄枝,为促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新的平台和机制;二是积极为高校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对接支持。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国内较为普遍现象,高校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是重要原因,南京可以选择相关高校和园区作为试点,力争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条破解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脱节问题的有效之道;三是下力气破解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题。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科研成果转化难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人才被科研“伪需求”牵引,而不是以企业所需要真正攻克的技术难题为出发点。政府可以为高校人才和企业技术攻关架起桥梁,同时为促进合作、形成高水平技术成果提供相应支持;四是进一步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江苏实施多年的“科技镇长团”已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为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南京应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化,重点鼓励相关园区吸纳更多高校人才,促进深度合作;五是充分发挥学会、协会在促进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南京有一支政府相关部门支持的学会、协会队伍,是连接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重要力量,政府主管部门要从资金、资源和政策等方面予以必要支持。

促进产业和人才双向奔赴,打造近悦远来、富有竞争力的人才聚集地。产业既是人才成长的土壤,也是人才创造价值的载体;人才既是产业兴旺的根基,也是产业回馈的重要对象。人才和产业的双向奔赴,不仅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源泉,更是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美好追求。一是夯实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基础。电子信息、汽车、石化和钢铁是南京四大支柱产业,需要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二是进一步打造优势产业的人才沃土。为两大优势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六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个未来产业(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拓宽人才渠道、加大引进力度、提升激励强度;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重点围绕职称评审、职级提升、绩效奖励等方面展开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更多富有真才实学、真抓实干的人才,尤其是奋战在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加强产业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面对新兴产业技术变化速度快、更新迭代周期短的挑战,政府层面需要通过组织公益培训或设立专项人才培养项目予以应对,可以借鉴江苏省工信厅“英才名匠”项目组织模式有序推进;五是鼓励更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为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鼓励更多企业与高校共同组建实验室、共建学院或专业、提供奖教金或奖学金、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共同开发实验项目、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课题等方式,建立起产业界和高校的纽带,构筑起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通道。

(作者为南京数字经济科技学会理事长、南京邮电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季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