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南京:数字+艺术,生动诠释“何以长江”

2023-11-25 07:32:3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昨天,“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在江苏大剧院开幕。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昨天,“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在江苏大剧院开幕。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江苏大剧院的广场上,新添了一栋充满艺术感的镜面“建筑”,这里是一个25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用一场惊艳震撼的数字大展告诉你“何以长江”。昨天下午,“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正式开幕,多位艺术家以及顶尖制作团队将长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联手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携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团队,打造一秒踏入长江沉浸式体验

“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是全国首个长江主题数字展览。数字长卷、纸本水墨、分屏影像、水印木刻、手工艺装置、声音可视化装置……在此次数字大展上,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装置艺术等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展览以“天际流”作为开篇序言,从“通天河源·生命奇迹”“巴山蜀水·壹江同频”“云梦泽·日月岁新”“扬子春潮·江河湖海城”“奔流入海·山川同脉”5个主题切入,刻画了长江上、中、下游的蔚为壮观与迂回婉转,溯源伟大母亲河的雄奇与浪漫。

走进展厅,犹如泛舟江上,扑面而来的奔涌江水给人带来一秒踏入长江的沉浸式体验。这一刻,李白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突然就有了具象,随着光影的不断变幻,长江之水循环往复、奔腾不息。新媒体艺术家王志鸥在作品《天际流》中,融入了“数字奔流”的时代意象,观众可沉浸式体验长江之水势如破竹的奔涌之姿,深入感受来自地缘深处的文脉回响。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专注研究科技美学领域十年。作为国际前沿的科技艺术领军人物,他带领团队以“科技美学打造中国文化记忆”,在世界级活动中展现了中国文化风采。

据介绍,本次展览携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团队黑弓及国内前沿数字艺术团队麦塔维,用数字+艺术,展现真实、立体、生动的长江。5G科技、4K交互、Unity3D、AI、3Dmapping等新技术,让充满意象化的表达“活”了起来,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享受。

可“阅读”的长江图景,可“听见”的长江之声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带来作品《长江诗境图》,既有平面画作的呈现,又有数字化的展示,拿起平板电脑,还可以收获不一样的惊喜——熟悉的诗句“飘出”实景装置,浮现屏幕上方。“九十九湾春水曲,澜沧江上作花朝”“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里有长江,长江有诗意,让观众在诗词里感受山川湖泊之壮美。

这件作品在剖析长江流域地理纬度、展示长江沧海桑田变化的同时,将诗性长江的文脉揉进江山中,展现出一幅可“阅读”的长江图景。“希望通过画、诗、数字化展示三重境界,带观众进入长江的世界。”邱志杰说,在创作《长江诗境图》的过程中,遇到了几座让他“头疼”的城市,其中就包括南京,“因为关于南京的诗词实在太多了,很难取舍。”

从长江源头到江南水乡,创作者们用数字影像记录下长江的点点滴滴,也展现出关于长江生灵的一个个奇迹。展览中不仅出现了长江流域稀有生物——长江江豚、白唇鹿和朱鹮的身影,观众还能亲耳听到它们的叫声,真实得好似就在身边嬉闹。

“你好,长江!”展览中,可以用自己的方言和长江打个招呼。长江自青藏高原涓涓流下,穿过灵秀的巴山蜀地,流经温润的江南水乡,汇入浩瀚的东海,孕育了沿岸璀璨的中华文明,也滋养了来自多个省份、不同乡音的中华儿女。在麦克风上用方言呼唤长江,识别后的方言会生长为数字花卉,飘落到对应的方言地图中。虽是不同的方言,却表达着对“母亲河”同样的爱,展现着可“听见”的长江之声。

“这不仅是一场数字大展,更是对于长江文化、中华文化的一次科技性探索。”邱志杰说,这场独特的“长江之旅”期待更多观众前来感受。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月31日。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