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南京:以传播促进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鉴

2023-11-25 07:33:59|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论坛聚焦】书写大河——世界大河文明国际传播论坛举行

以传播促进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鉴

鸟瞰南京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和江北沿岸。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鸟瞰南京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和江北沿岸。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集体采写 

11月24日下午,作为2023长江文化南京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大河——世界大河文明国际传播论坛在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来自全球大河流域的媒体代表、文学艺术大家、大河文明的记录者与传播者相聚南京,围绕“以传播促进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鉴”主题,共商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文明实践。

河流哺育了城市,是文化遗产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江苏的文化基因正是孕育于浩荡长江。作为一位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南京市民,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分别用楷、行、草书写了多部经典文化丛书,她的新作《大美长江》“庄严且雅致”,用延续上千年的信札、手稿形式来表现。孙晓云说,她在其中感受到长江与书法的内在关联——千姿百态、一泻东流,包含雄伟的力量和气势,“于我是一种尝试、创新,也是一种挑战。”

长江,是著名导演竹内亮与中国结缘的纽带。2010年,竹内亮为日本NHK电视台制作了一部大型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那是他第一次到访长江。如今,他带着全新纪录片《再会长江》再次与长江相约。竹内亮说:“我已经在南京定居了,南京与长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我和长江的故事也和这座城市息息相关。”他表示,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江也是如此。论坛上,竹内亮展示了十年前和十年后在重庆朝天门拍摄的照片,“高楼大厦多了很多,空气也好了很多,水质更是变好了。”他表示,自己深切感受到了长江的变化,希望通过真实的影像记录,让世界了解中国。

基于人类对河流的相同认识,英国“90后”探险者阿什·戴克斯不远千里来到中国,他曾徒步从长江源头走到江尾,由此诞生了解读长江的视频《小戴闯长江》。在此过程中,他通过只使用一个塑料水瓶、在河岸边捡垃圾等实际行动来促使人们增强保护环境和野生生物的意识。对于南京在江豚保护方面的成绩,戴克斯大力点赞:“江豚的数量正在逐渐恢复,南京为保护江豚作出了巨大努力。”

媒体如何推动河流文化保护与促进全球理解?匈牙利布达佩斯中心电视台台长纳吉·朱蒂特·爱娃分享了她的思考与探索。她说,欧洲的多瑙河和长江一样,不仅是文明的摇篮,也是人们文化交流和情感联系的纽带,“中国和匈牙利已经在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建立合作,未来也将一同保护丰富的河流文化遗产。”

“河流孕育了我们人类,无论它来自哥伦比亚的沿海,还是来自中国南京,无论来自扬子江,还是来自巴拉那河,人类分享的价值都是相同的。”哥伦比亚蜗牛电视台总编辑豪尔赫·埃斯皮诺萨认为,电影、小说、博物馆等艺术形式和载体,可以将大河流域文明“翻译”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实现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认知互鉴。

论坛上,由多位来自全球主流媒体的负责人和资深记者组成的“书写大河 行走长江”国际媒体观察团正式启动。他们将打卡正在江苏大剧院展出的“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登临中华门城堡、乘坐画舫游秦淮……通过深度阅江读城,体验感知当代中国。

记者 邢虹 王峰 李子俊 程锦欣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