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青年群体圈层传播:必要性、挑战性与提升思路

2023-12-12 16:34:50|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 薇 张红军

近年来,网络空间的圈层传播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圈层”概念源于地质学,后被延伸引入人文社科领域,用来指社会人群中具有血缘、亲缘、地缘、业缘、趣缘等动态关系场域。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网络的“差序格局”,网络空间中的圈层传播更为复杂。对于网络“原住民”的 Z 世代(通常指 1995— 2009 年出生的一代人)青年而言,互联网是其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基于趣缘关系、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网络圈层传播,已成为当代青年日常生活与数字交往的重要方式。理解当下青年交往的时代特征,把握好青年群体的圈层传播规律,也是主流媒体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一环。   

一、主流媒体做好青年传播的必要性

当下,内外传播格局的变化正深度影响着青年群体,这对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提出了更高要求。主流媒体做好青年传播的必要性,体现在青年群体的内在特质、整体媒介化社会环境与主流舆论新格局的塑造等方面。

1、当代青年群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在庆祝共青团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各个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青年人不畏艰难、奋斗贡献、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身影。同时,青年人以开放自信的姿态融入世界、拥抱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既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也在积极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观点。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能动性的青年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也需要青年群体展现青春担当,贡献智慧和力量。

2、青年是当下与未来媒介化社会中的行动主体

当代青年成长于“媒介化”社会之中,文化与社会越来越依赖媒介及其逻辑。媒介成为一种形塑青年行动的“力量”,青年与数字媒介之间的双向互动成为新常态。2022 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 “2020 年底,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94.9%,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进一步来看,媒介化生存环境是青年成长的客观现实,这一环境中所包含的新技术,对青年人来说更多代表着日常工具与生活习惯。面对当下及未来社会的深度媒介化,青年人正以行动主体的身份,参与着新观念、新行为、新态度的创造和实践。

3、青年群体对主流媒体塑造舆论新格局有重要作用

主流媒体以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为主、在公众生活中具有较高辨识度和公信力、能够以主流价值引领新闻生产与传播生态。在“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整体布局与科学部署下,主流媒体在微观层面更需以人民为导向,坚持群众路线。青年群体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传播阵地。面对庞大的网络新生代青年主体,以及新传播格局与媒介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主流媒体理应有所作为。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基础上,主流媒体特别需要重视青年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为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塑搭建交流平台,打造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新模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和舆论氛围。

二、青年群体圈层文化的特质与挑战

互联网媒介环境的最基本特征是“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圈层传播是这一特征的外显,形成的是一种以网民和链接关系为根本要素的网络传播结构

青年是受圈层传播影响较大的群体,传播中的链接关系要素则表征为圈层文化。青年人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集聚在一起,生成了多元且异 质 的 数 字 交 往 新 关 系、新 表 达、 新 场 景。 对 此,主流媒体需直面青年群体在圈层文化、圈层传播中的特质,以及这些特质为塑造主流舆论格局带来的挑战。

1、圈层文化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封闭性

圈层文化是圈层参与者依托于文化载体的深度联结,本质上是青年人对身份认同的寻求。拥有相同兴趣爱好或共同关注点的青年人,围绕某一核心文化聚合在一起,在交往与互动中产生联结,形成彼此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以及自我认同。从泛二次元文化的 “动漫圈”,到汇聚游戏爱好者的“电竞圈”,再到关注传统文化的“国风圈”以及各种具体的艺术圈、运动圈、文化生活圈,不同的圈层文化满足了青年人对彰显个性、结交朋友、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体验,青年人以“产消一体者”的身份参与着所属圈层的文化构建。不同圈层文化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伴随着封闭性而存在。圈层文化往往是高度垂直化的,并且拥有鲜明的文化边界。虽然不乏一些圈内的公共热点话题、事件,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由圈内火到圈外,但圈层文化整体仍相对封闭,易形成文化区隔。青年一旦“入圈”,便热衷于“深耕”“圈地自萌”,因此不同圈层产生的认同感彼此是独立且分离的。圈层文化的差异性致使单一的主流意识形态无法精准触达多元的青年受众主体,而封闭性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达。

2、圈层传播中话语体系的同质与分化

圈层文化通过媒介技术、文化资本与青年群体合力生成,在传播与扩散过程中不断攫取青年人的注意力资源,将青年卷入到圈内话语体系之中。圈层内部的话语生产是一种参与式的文化符号创造和传播,圈内成员在交流中通过符号和互动达成意义分享。经过圈内成员对话语的反复模仿、重复使用,圈层内部形成一整套相对稳定、具有同质化特点的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极具内聚效应,它包裹着的价值理念与情感倾向得到圈内成员的高度认同,在话语持续操演过程中影响人的思维模式乃至行为方式。随之带来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如圈层内部对个体进行规训、产生群体极化现象。

而在圈层外部、不同圈子之间,不同话语体系又易产生冲突和分化。青年为捍卫所属圈层的正当性,彼此之间常产生观点碰撞、关系摩擦,最典型的如“饭圈”文化中的各种对抗现象。加之资本的逐利导向裹挟着技术外衣,容易使青年群体迷失在消费主义、技术至上洪流之中,对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认同造成一定冲击。

3、圈层信息常裹挟情感与非理性因素

以趣缘关系为主导形成的圈层文化,情感是青年在其中产生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的纽带。换言之,圈层内部形成的是一个“情感共同体”,建构的是一整套基于稳定价值理念与共同情感认知的符号互动系统。圈层信息中常见青年人使用带有情感元素的表达方式,比如各种“饭圈”、二次元文化中专属的语言符号。青年在使用这些语言符号过程中产生情绪感染,获得情感共鸣。

同时,青年人主动建构的各种新兴数字生活方式,也表露出很大程度的情感寄托。比如,《2023 年豆瓣青年生活趋势报告》中显示,当代青年热衷于交流独居行动与独居好物。在“当代独居者 50 个生存挑战”“独居者联盟”等豆瓣小组中,情绪关键词是常被提及的。青年人以“挑战独居”的名义,深挖和彼此分享生活的各种细节,如“坚持写日记来记录和宣泄情绪”“买一个舒服的枕头提升睡眠质量”,以此获得充实、自由与幸福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携有情感因素的圈层信息在情绪化表达和传播中,常会带来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波动,在群体的暗示、感染等心理作用下,个体观点和态度在互动过程中得到强化和加固,奔向更加激进或保守的非理性极端,这也对主流声音的传播带来影响。

三、主流媒体面向青年传播的进阶思路

青年圈层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凝聚力、感染力,生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审美观念体系与话语表达体系。面对多元的圈层文化特质及其带来的挑战,主流媒体应从多维度提升面向青年圈层的传播能力。

1、理解并尊重圈层文化的发展规律

青年群体极强的文化创新力和文化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宝贵精神品格和新鲜血液。主流媒体和主流文化应以尊重的态度,理解和包容青年人的文化选择。事实上,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网络社会中,青年圈层文化更有着鲜明的交互共享特点和流动规律。所以,在尊重并理解的基础上,给予青年人充分的成长空间,看到青年群体在文化创造中的独有价值,才能使其更好地为整体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正能量。

2、运用数字媒介激活青年的积极力量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一些具有时代情绪的热词涌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体间已然形成的圈层壁垒。但在网络空间以及更广阔的现实场域中,当代青年整体的思想、心态、行为是积极向上的。对此,主流媒体需要运用好数字媒介、网络圈层的内聚效力,借力传播来激活青年人与生俱来的积极力量。在内容上,要挖掘能够引发青年人情感共鸣、关系认同的优质健康内容,凝聚趣缘圈内人群,促进高能量内容的“扩圈”传播,推进网络社会的沟通与协同。在媒介技术运用上,通过合理利用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洞察青年人比较依赖网络圈层信息渠道的特点。进一步优化网络空间的场景连接,实现精准传播,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性价值的传播和扩散。

3、价值纠偏与价值共创同步引导

随着媒介化社会的深度发展,圈层文化已不再是只存于网络空间的文化现象,线上与线下日益融为一体,需要我们从社会治理、舆论治理的角度进行把握。对此,主流媒体通过强调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作用,不断加强青年群体媒介素养的教育,如提升数字素养、技术素养等,可以对青年圈层文化进行价值纠偏。而从网络空间与社会文化发展角度来看,数字媒介与圈层文化为青年之间交往互动提供了桥梁纽带,重视青年群体的参与价值、体验价值,将其纳入社会主义价值创造过程中,更具有战略意义。网络生态新格局的塑造,仅依照自上而下“自恋式”的价值逻辑,无法匹配和满足青年群体对参与感、体验感的强烈诉求。基于价值共创的视角,以内容为媒,在生产、传播过程中,唤起每一位青年的主体意识、参与感和归属感,才能让主流声音真正深入人心。

4、完善主流话语体系并增强话语阐释力

主流媒体做好青年传播的目的,在于促进不同圈层文化之间形成和谐互通的数字交往关系,避免网络公共空间的分裂和极化,引导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各圈层内部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既满足数字时代青年人碎片化、情感化、个性化的表达需求,也时常脱离、隔绝在主流话语体系之外。面对青年圈层传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主流媒体在进行价值引导时,一方面要增强自身话语阐释力,树立自身话语权威性,避免非理性情绪的泛滥 ;另一方面,还要更新和完善自身话语表达体系,有选择地吸纳圈层文化中创新、有活力的话语表达,比如一些能让青年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字、图像、视听语言等,使青年主体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更有利于话语传播渠道的畅通,实现与多元圈层主体的联动效应。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深度媒介化时代,重塑了网络空间的舆论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做好青年传播,让主流价值引领当代青年,关乎舆论阵地的把握与舆论新格局的塑造。更为重要的是,“青年”概念不只是青年群体的专属,而是早已成为一种隐喻或象征。圈层文化中那些充满生机的数字生活、交往方式,体现了当代青年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时代风貌,可以勾画出昂扬向上的未来图景,感染更多人。

(作者王薇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张红军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10月版,第37 页。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2022年4月21日,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 Document/1723331/1723331.htm

③朱春阳、曾培伦:《圈层下的“新网红经济”:演化路径、价值逻辑与运行风险》,《编辑之友》2019 年第 12 期。

④⑥隋岩:《群体传播时代: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8 年第 11 期。

⑤陈帅:《论当代青年的圈层认同感的话语建构》,《中国青年研究》2020 年第 11 期。

⑦张改凤:《青年网络圈层话语共享: 特征、规律、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 年第 4 期。

来源:《当代传播》

编辑:唐婷婷

审核:苍淑珺

责任编辑:苍淑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