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刍议

2023-12-14 16:42:03|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余清楚 吕奚若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理念,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提 供了前进方向和战略目标。回归当下,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历史梳理与现状分 析,总结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存在自主体系构建不足、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及国际影响 力不足的挑战。聚焦内核,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历史使命,也 为实现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育和话语建构,开创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新格 局指引方向。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科 ;学科建设 ;人才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将新闻学列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11个学科之一,从政治上确立新闻传播学科之战略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遵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历史使命,也为实现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发展,开创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新格局指引方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当下,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顺应时代,推进新闻传播学科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当下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亟待解决之题。

回归现实 :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在借鉴、吸收西方新闻传播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架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外来理论更好地解释中国现象。虽然如此,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差异导致外来理论无法融入和解释中国实践,面向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十分必要且重要。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历史梳理与现状分析

回看历史,近代新闻传播学起源于西方。中国先有新闻学,后有传播学。1918年10月 14 日,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奠定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发端。1982年4月,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访华后传播学研究开始兴起。西式学科理论和思维结构对我

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产生深刻影响。1997 年,新闻传播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数字传播、广告学等学科方向。此后,新闻传播学科内涵不断丰富、发展逐渐兴盛,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也日益完善。到2019年为止,我国共有721 所本科高校创办新闻传播类 专业,本科专业达到1352个,26所高校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硕士点增加至115 个,251所高职院校开办538 个新闻传播类专业点[1]。作为新文科建设 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在教育体系、学科建设、学术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一定程度上彰 显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蓬勃发展的图景。

与此同时,也应当意识到新闻传播学科于中国而言仍是“旁学”,其学术话语和理论体系高度依附于西方“权威”,尚未形成统一、独立的学科框架,学科建设中也存在盲目信赖及生搬硬套的问题。其一,虽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的提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此现状,但从实际发展来看,西方新闻传播理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常常难以调和,甚至出现“舶来”理论与“本土” 理论二元对立的现象。其二,现实中,新闻传播行业对  新型专业化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与新闻传播教育相对滞后  形成矛盾[2],新型专业人才的供需关系紧张,表现为以 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界人才培养与业界人才需求的不完全匹配。全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行业鼓励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而当前新闻传播人才培育仍存在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实践应用薄弱、人才同质化严重等短板。 另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育模式和方案仍不系统,现有高校的马新观人才教育多囿于理念层面,与实践结合度不高。随着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党和国家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全新要求,高校也应及时调整和回应,研究如何培养出扎根中国大地、有家国情怀的新闻人才。其三,当前世界新闻传播学科存在“西强东弱”的总体态势[3],系统化、体系化的国际传播话语并未形成,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有学者呼吁要将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建设 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强势学科[4],也从侧面表明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科亟待提高国际话语影响力的现实状况。

(二)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之困境探讨

综合来看,基于以上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历史 及现状的分析,可进一步总结出当前学科建设面临着中国自主学科和知识体系建构不足、新型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学科国际影响力不足的现实挑战。

1. 中国自主学科和知识体系建构不足。2022 年4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的构建指明方向、提出要求。我国现有新闻传播学科体系依托于西 方理论和学术框架而构建,但是历史和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某些新闻传播理念和功能大相径庭,以资本主义为底色的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无法完全解释中国文化传播过 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若僵硬采用西方理论套用中国故事, 会阻碍双方的沟通和理解, 甚至会造成西方对中国的误解。 故而,如何在现有新闻传播学科理论基础上真正融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进而凝练出中国自主新闻传播理论及学科框架,应是当下学科建设的首要考量。

2. 新型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5]。聚焦到新闻传播领域,人才培育是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培养一批具有中国一流、全球视野的全媒化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能够为其学科建设提供人才原动力,也 能加强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然而现阶段我国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型新闻传播学科人才供给不足, 存在理论教学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大大制约着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内部创新和外部交流,同时也可能使我国在国际 新闻舆论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国家战略需求和时代演进之向都呼吁现代化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建设,为中国式 现代化的推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 学科国际影响力不足。学科国际影响力通常被认 为是一种“软实力”,其重要性在信息时代不言而喻。学 科建设为学科国际影响力提供内在支撑和知识根基,与此同时,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也直接凸显着学科建设的成果和效果,是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新闻传播学是 一门应用型的社会科学,其学科建设愈完善,国际影响力则愈大。现阶段,国际舆论场中“西强东弱”的话语 局势必然导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国际影响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在此困境中,中国不得不面临西方媒体的霸权话语,受制于其设置的话语议题和规则,很难让国际受众产生认同感、建立联结感,不利于塑造良好中国形象、传递真正中国声音、贡献中国特色智慧。

聚焦内核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逻辑理路

鉴史可知,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诞生和演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时代的演进推动着学科内涵的丰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为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指明方向,也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供逻辑理路的根本遵循。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时代所趋、世界之势。相比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其独特的时代逻  辑和历史依据。追本溯源,鸦片战争开启了近代中国被迫现代化的进程,在落后的国情制度和急切的救国情怀  驱使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们试图套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来拯救和发展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彻底告别欧美现代化模式,领导无产阶级坚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此后中  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奠定了道路基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56 年党的八大召开,将包含“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写入党章。此后,党中央进一步基于国情制定“两步走” 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开辟出有别于苏联式现代化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带领下,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基本形成。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 21 世纪初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舞台的“中国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性、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彻底打破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迷思, 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中国选择,为世界现代化道路提供中国选择和中国方案,开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6]。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必然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特色国情而生,在解决中国自身发展出现的问题的同时,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和话语体系,为世界其他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拓展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的 :“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历史使命,也为实现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育和话语建构、开创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新格局指引方向。

首先,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科学,具有其独特的政治属性。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中国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应立足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首要前提,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原则,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之学,其发展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密切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定了中国需建立自主、独立、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科。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创新特色理论,提炼中国特色新闻学新概念,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视为“定盘星”,面向学科重大议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实践重大问题[7],实现中国自主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布局。最后,新闻传播学是建构话语的学科。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话语体系基础上,以话语传达故事,向世界阐释和彰显中华文明多元、开放、尊重、包容、对话、互鉴等思想精髓,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与国际话语权相匹配。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之理论逻辑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建设筑牢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为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建设提供政治基础。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今,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基础上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中国特色人才思想理论体系[8],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机制[9]。党管人才是人才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人才思想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党管人才原则,既不是对人才单一、简单的管理,更不是对人才的刻板束缚。相反,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根本方向,将人才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新闻传播学科肇始于西方,同现代化理论一样,都不是基于中国国情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我国具体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摩擦和对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经过一系列实践探索,概括并创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党的一大理论创新,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突破。新闻传播自主知识 体系构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其内在支撑,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问题进 行“中国式构建”。反之,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是新 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最终旨归。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话语体系 的构建提供内在动力。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传递国家对外传播思想,彰显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理论建设水平和实践发展高度的主要载体,是国际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建构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 感召力、公信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本身是一种话语体系, 是中国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的呈现提供重要依据和窗口展示,能够更好地让世界读懂 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传播场域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且为新闻传播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内在动力支持。

面向未来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闻传播学 科建设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 理论逻辑借鉴,依托于此,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 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实践。

(一)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可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互联网全媒体人才培养体系、通才与专才结合三个维度展开。首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之魂,在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把坚持马克思主  义新闻观作为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遵循和首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全面贯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灵魂,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其次,借助  “互联网 +”平台, 构建全媒体人才培养体系, 以“平台” 促“人才”。2018 年 9 月,《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发布,要求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产业正逐步向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融合化等方向转型[10], 这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在关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需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打造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为传媒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也是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最后,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既要通才,也要专才。比如,国际传播人才,既要懂策采编发,更要懂外语,是翻译专家,还要是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外交事务的专门人才。未来,随着媒体融合、学科融合、产学研融合向纵深发展,专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将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考、新机遇和新挑战。

(二)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闻传播自主学科体系

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闻传播自主学科体系可从凝练中国理论、打造具有中国标识性的新闻传播学科概念、善于借鉴西方新闻传播学科体系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立足中国实际,凝练中国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自主意味着独立与特色。从中国实际出发是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闻传播自主学科体系之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界应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及其新闻传播实践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研究真问题,通过对中国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深入分析和借鉴,更好地形成一套真正反映中国新闻传播思想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对未来中国新闻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为全球新闻学、传播学发展提供知识贡献。其次,打造具有中国标识性的新闻传播学科概念与理论体系。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只有立足于我们民族自身的语言 (中国语) 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实际地开展出来并积极地被构成[11],研究者们应运用汉语文字提炼出原创性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科新概念、新范畴与新表达,并找到适配的英文表达进行进一步阐释,打破现有新闻传播学科被西方“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应”等概念和理论主导的局面。最后,自主并不意味着自守,中国新闻传播自主学科体系既是基于中国现实、凝练标识理念的中国化过程,更是面向世界知识之林、不断学习借鉴的时代化过程。相比来看,西方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历史悠久且较为系统,且已占据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故而,建立中国化、时代化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自主体系,还需善于借鉴、为我所用,建构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价值的中国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

(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着手。首先,善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国际传播话语模式。传统媒体需充分发挥媒介融合之效用,充分协调和整合各平台媒体传播之优势,适应媒介环境的快速更新迭代,尤其是在元宇宙、ChatGPT 等

新媒介平台和空间出现之时,要善于把握契机,丰富国际话语传播渠道。其次,丰富话语内容,注重国际传播话语效能。传统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需要寻找中西方符号互动模式的最大公约数,创新编码的话语模式[12], 以西方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和文化,做到“有理说得出,说了能传开”,让国际受众可听能听、想听爱听,让中国立场、观点更多地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最后,挖掘个体潜能,发挥民间力量。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赋权普通个体及社会力量,这些“非正式力量” 在国际话语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政府可对社会个体和民间力量进行积极培育和协调,促进其与多文化主体间的积极交互,从而在彼此信任建立的基础上更有效且直接地传播中国文化,实现国际领域中有效的“第三方  话语传播”。

结 语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 程中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具有政治使命和时代指向。 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于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建设面临的机 遇与挑战,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定盘星”,建立匹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需求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人才体系,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舆论 场中的地位、增强国际传播话语影响力、传播正面真实的中国形象等有着深刻且深远之意。

(余清楚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奚若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 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

[1]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0)[M].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 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委员会,编,武汉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1.

[2] 苏宏元 . 新闻传播教育的挑战与变革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8,25(S1):83-84.

[3] 张国良,龚晓颖 . 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再考——基 于 QS“传播与媒介研究”领域排名的分析 [J]. 现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 学报 ),2017,39(11):137-141.

[4] 郑保卫 :把新闻学传播学建设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的 强 势 学 科 [EB/OL], 人 民 网,(2018-03-26),http://media.people. com.cn/GB/n1/2018/0326/c14677-29888270.html.

[5][6]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 人民日报,2022-10-26(001).

[7] 胡正荣,王天瑞 . 实践 :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源头 与出路 [J]. 国际新闻界,2022,44(11):6-24.

[8] 徐明 . 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理论来源、逻辑理路与当代启示 [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232(24):24-32.

[9] 林学启 . 党管干部 90 年 : 模式演变与价值追求 [J]. 理论学刊, 2011,206(04):44-47.

[10] 黄升民,刘晓 . 融合媒体演进的四条路径 [J]. 中国广播, 2022,344(02):3-10.

[11] 吴晓明 . 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 [J]. 中国社会科 学,2011,188(02):5-13+4+220.

[12] 余红,邓琴玲玉 . 弥合与创新 :智能化国际传播体系构建新路 径 [J]. 中国编辑,2022,151(07):17-22.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唐婷婷

审核:苍淑珺

责任编辑:苍淑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