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网络文明建设的逻辑体系、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

2023-12-29 10:24:4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张晓锋 江小轩

内容摘要:网络文明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文明形态,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网络强国战略、网上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治理的角度确立了网络文明建设的逻辑体系,从网络文化养成、网络空间规范和网络生态建构三个维度分析了网络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探讨了领好舆论航向、定好服务方向和把好技术趋向汇聚的实践路径。习近平倡导的中国特色网络文明理念既对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提出了目标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划了发展蓝图,也为全球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 网络文明;网络强国;网络生态

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潮流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生了历史性交汇,我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阔步迈进,网络文明和网络生态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优势出发,就网络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论述,形成了网络文明的重要思想。 网络文明 充实了网络强国战略的新内涵,开辟了网络空间治理的新维度,指明了网上精神家园的新方向,提升了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是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网络强国、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念为本:网络文明建设的逻辑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从网络强国战略出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网络法治和自治建设,提出了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确立了网络文明建设的逻辑体系。

(一)网络强国战略:网络文明建设的支撑点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是互联网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前提和保障,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在给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贺信中强调:“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①网络强国战略成为引领我国网络和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依托,是网络文明建设的战略引领。

网络文明是网络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作支撑,更要有繁荣发达的网络文明作保障。在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目标愿景。②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数字中国建设。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阐述了网络强国的基本轮廓和战略态势。网络强国战略直接关系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涉及技术、产业、文化、法治、安全等多个领域。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强劲态势,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日益完善,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加强,网民规模、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均为全球第一,互联网发展水平居全球第二,网络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网络文明是网络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高度发达的网络强国必然有繁荣兴旺的网络文化。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③ 网络文明是网络强国战略在网络技术、网络制度和网络文化等思想领域的延伸。网络强国战略为网络文明建设绘就了顶层设计,为网络文明建设提出了战略要求。

网络文明为网络强国提供精神支持。网络安全是网络强国的基石,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网络空间的风险挑战丛生,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关乎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④ 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正视网络安全之于网络强国的影响,是当下网络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⑤ 互联网在为全人类创造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成为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反复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⑥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作为网络世界的文明形态,可以说,没有网络文明就没有网络安全。网络文明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重要内涵,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明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延伸。从思想上筑牢网络安全屏障,着力护航网络强国战略,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在加快推进网络强国的战略进程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明的重要性愈益凸显,有利于在网络空间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精神动力,有利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保障。

(二)网上精神家园:网络文明建设的立足点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互联网已成为民众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的主渠道。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⑦ 这一数据比10年前增长了30%,充分显示了我国民众使用互联网规模的大幅扩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强调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聚焦人民福祉,构建人民满意的网上精神家园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和根本支撑。

网络文明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智能化传播波涛汹涌,网络化生存势不可当。伴随着互联网催生的巨大变革,媒体格局、舆论生态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对网络舆论阵地建设构成了新的挑战。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⑧ 习近平站在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相结合的角度上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特别突出了对于人民精神领域的塑造、支持和响应,对于网络文化和网络文明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⑨,并成为党和国家的基本价值立场。2016年,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的主题是“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习近平强调:“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⑩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转变,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守了人民性的基本原则和初心使命;更反映了宣传思想战线指导方针从业务层面的“工作导向”到价值层面的“发展思想”的升华,锚定了网络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方向,确立了网络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深刻揭示了网络文明建设的发展依托和底层逻辑。

网络文明建设应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依归。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文明建设也随之迅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络空间就是如今广阔的“草野”,要想建设好网络文明就需要倾听“草根”的声音,依靠网络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服务民心,用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实践指导力、精神感召力将网络文明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共同建立向上向善的精神家园。《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⑫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更要以人民为中心,要将福祉聚于人民,要满足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切切实实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拥有更多获得感。主动回应人民的期盼和呼声,让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中感受到文化的滋养、文明的浸润,共同建设好、发展好网上精神家园,凝聚网络正能量,厚植文化土壤,弘扬主流价值观,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明新风。

(三)网络空间治理:网络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网络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支柱,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全方位加强网络空间规范和治理,推进网络内容建设,从管网、用网到治网,弘扬新风正气,治理网络生态,助推网络文明建设。

网络文明建设的前提是依法治网。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空间建设高度发达的网络文明,离不开法治手段的保障。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习近平多次对依法治理网络空间提出指导性意见:“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⑬要“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⑭。在法治化背景下管网、办网、上网,有助于网络运行与内容的规范化,既是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亦对使用者的媒介素养提出要求并提供法治化保障。依法治网是网络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守好网络舆论阵地的重要保障。

网络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文明兴网。习近平在给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当责任,网络平台、社会组织、广大网民等要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⑮ 在网络文明建设实践中,党委发挥思想领航作用,政府加强法律规管,网络平台、社会组织与网民各司其职,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积极倡导健康有益的网络文明互动。

网络文明建设是全社会责任共担的文明之举,其核心是“文明”。从依法治网到文明兴网的转变,不仅体现了管理方式和建设理念的转变,更体现出对于网络空间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视。法治以法制为基础,文明以道德为中心。网络文明建设不限于法制的被动监管,还应当在自觉参与和自发提升中主动作为、文明作为和科学治理。深入开展网络空间治理,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贯通网络文明建设的“制”与“治”,实现“依法”到“文明”的转变和融合,为网络空间规范和治理指明新的方向,开辟新的维度。通过充分的价值引导与规范约束,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不断向好向善发展。

网络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法治与德治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倡导网络文明新风,提升网络道德素质,维护网络秩序,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共建清朗的网络空间,是当前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加强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加强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加强网络空间文明创建等六个方面的核心工作⑯,为网络文明建设确立了着力基点。在这些板块中,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文化培育、道德建设和文明创建均具有鲜明的柔性特征,即均以文明为依托,以自治和德治为基础,而网络空间的行为规范既有法治的规管,亦有德治的规范,是两者的统一。“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使网络文明发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顺应人民呼声,“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⑰。

从网络社会治理的角度看,网络空间既需要法治,更需要自治,自治是更高层次的文明规范和价值判断。基于德治的他律与自律的统一、法治与自治的结合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追求。

二、凝聚共识:网络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网络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网络文化养成、网络空间治理、网络生态建构等多个方面着力,推动网络文明建设的引领与培育、规范与治理、网上与网下协同推进,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明建设模式,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引领与培育:助力网络文化健康向上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网络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目标任务⑱,确立了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文化方向。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并使之贯穿于网络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从而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引领网络文明建设方向,助力网络文化繁荣。在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要切实关注网络文明建设问题,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网络文明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导向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主动宣传、正确引导,别人就可能先声夺人,抢占话语权。”⑲ 要深刻把握网上文化的正确性,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引领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成风化人。管好用好互联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作用,以网络传播正能量,以文化滋养网络世界,以道德塑造诚信观念,不断净化网络文明环境。

二是加强网络文明内涵建设,助力网络文化传承。网络作为舆论传播、信息流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网络文明的建设中,要持续强化内涵和思想引领,不仅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要持续赓续 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构建网上理论传播 矩阵,加强网络舆论的正向引导,还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对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及时吸纳”,当网络舆情需要权威和引导时,决不能失语失声,“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⑳。严厉把控网络舆情风险,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实施网络文明建设工程,促进网络文化

引领。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网络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也蓬勃兴起,在丰富亿万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的同时,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错误观念、低俗文化在网络空间时有传播,因此,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㉑。需要不断深入基层,实施网络文明建设的治网、净网工程,大力强化网络文明意识,引导广大网民积极投身网络文明建设,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提升发挥网络文化引领作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规范与治理:促进网络空间天朗气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㉒ 随着现代文明的持续发展,想要凝聚好14亿多中国人民的力量,离不开网络空间这样一个新渠道、新平台、新载体,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离不开网络空间及其承载的网络文明,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最终取得人类新文明探索的伟大成果。因而网络空间的规范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也对网络文明建设赋予了重要的使命。

一是不断增强网络空间的规范意识。网络文明建设作为网络空间规范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不断得以加强推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㉓ 新形势下的网络文明发展需要凝聚我党共识,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规范网上内容生产、信息发布、传播流程以及网络秩序,将网络空间真正地“管好”“用好”,“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㉔,使网络文明的发展在规范与法治的道路上平稳运行。网信系统每年均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目的在于共建美好网上精神家园,促进网站平台健康发展、行稳致远。2022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开展13项“清朗”专项行动,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5 430余万条,处置账号680余万个,下架App、小程序2 890余款,解散关闭群组、贴吧等26万个,关闭网站超过7 300家。㉕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维护网民合法权益,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

二是不断强化网络空间的价值引领。“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㉖ 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再加上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造成网络空间出现思想芜杂、信息混淆、价值失范等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网络强国和文化强国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了网络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改变了网络上乱象丛生和阵地沦陷的现象,网上正能量和主旋律得到张扬,网络空间成为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新空间,成为党的理论宣传和创新传播的新平台,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弘扬和阐释的新渠道,新思想、新理论通过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营造了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良好氛围,让党的声音成为新时代网络空间的最强音。

三是不断推进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网络综合治理是网络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㉗,对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作出战略 部署,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发展状况日益复杂,各类网络谣言、虚假信息、不良言论频发,不断影响网络生态的发展,网络治理难度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等一百多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推进了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化、体系化进程,在推进网络文明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央深改委通过的《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推动了网络治理由事后管理向过程治理、多头管理向协同治理的转变,也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坚持依法依规、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切实增强网民网络文明意识,推进网络法治环境建设,不断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环境,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文明新空间。

(三)网上与网下:构建网络生态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贺 信中也寄托了对网络文明建设的期盼:“要坚持发 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广泛汇聚向 上向善力量。”㉘ 网络文明是现实社会文明在网上的体现,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现。网上网下的精神文明程度相适配,才能真正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网络文明建设理所当然要与现实社会同步,网络空间的文明创建并不是搭建孤立的空中楼阁,而是现实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

网上的延伸,形成网上网下的同频共振。

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必然要求。发挥好网络舆论引导、反映民意的作用,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传播网络文明的正能量。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的界限也日益模糊,“信息流通无国界,网络空间有硝烟”㉙。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需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㉚,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各族人民心往一处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做网上工作,不能见网不见人,必须下大气力做好人的工作,把广大网民凝聚到党的周围”㉛。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2022年2月,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走好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善于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开展,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分别开设专栏,听取全社会的意见建议。活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854.2万条,为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㉜网上与网下相互结合,共同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亦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网络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统筹规划、全面部署、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网上网下协同合作,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最大范围争取人心,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㉝。因此,就必须广泛凝聚共识,树立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汇聚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要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凝聚社会共识。网上网下要同心聚力、齐抓共管,形成共同防范社会风险、共同构筑同心圆的良好局面。㉞ 2020年3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对维护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环境中的责任规范作出明确规定。各地网信办积极开展和强化正能量传播,建立健全网络生态治理机制,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022年11月29日,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发布《“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公众号的阅读量达到2 000万,全网阅读量超过12.5亿人次。㉟ 网上言论与网下行动之间形 成情感共鸣,有利于正向助力网络文明建设。

三、举旗定向:网络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网络文明的体系建构集中体现于“三力”:主体牵引力是网络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主导力量, 长效影响力也为网络文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空间和不竭动力,技术驱动力为网络文明建设推进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主体牵引力:领好舆论航向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网络文明建设的最重要一环,决定了网络空间和网上精神家园的方向与内容。近年来,我国媒体融合速度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已成大势所趋。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必须“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㊱,切实做到守正创新,把握好主流媒体的主体牵引力,领好舆论航 向,要解决网络文明建设的航向问题,必须回答为什么要领、用什么领和怎样领的问题。

一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守护网络文明建设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对新媒体,我们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须参与进去、深入进去、运用起来。”㊲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首要的是掌握主导权, 占领主阵地。“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㊳ 能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键要看能不能占领网上阵地,能不能赢得网上主导权”㊴,能不能掌握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主战场的主动权。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建构互联网主流舆论格局,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争,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不仅要守好互联网,占领主阵地,打赢网上舆论斗争,也要主动占领网上阵地,赢得网上主导权。另一方面,要调动各种资源从网下向网上聚集,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 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 传播制高点”㊵,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

二是坚持主流价值引领,把握网络文明建设

主基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价值观是意识形态构成的核心要素。“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影响和决定了整个文化系统的生命运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坚持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在网络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㊶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㊷,这不仅为网络空间规范和治理指明了方向,也为网络文明建设把握了主基调。

三是坚持规范网络秩序,弘扬网络文明建设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㊸ 这一重要论 为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注入了中国理念和智慧。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 障,既要尊重网民交流和沟通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弘扬网络文明建设主旋律。“我们既要充分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这也是为了更好保障广 大网民合法权益。”㊹ 不仅如此,主流媒体也要 坚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 向,弘扬网络文明建设主旋律,真正办出特色、形 成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 好的文化和信息服务,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 局,持续深化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抓好人才队伍建 设,全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 新型主流媒体。“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 理,用得好是真本事。”㊺ 具体而言,要巩固宣 传思想文化阵地,主流媒体要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 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注重网络舆论建设和内 容传播,打造移动新闻精品,抢占移动传播先机, 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同时,也要推进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在发展上把握正面方向、在品 质上追求专业权威、在服务上注重分众互动,从拼海量向拼质量转变,从聚流量向聚人心跨越。

(二)长效影响力:定好服务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㊻ 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明氛围,把握服务人民的方向,提高网络文明建设的效率和影响力,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持续长效的供给机制。

首先,构建开放共享的网络交流平台,指明网络文明建设的方向。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网络文明建设的氛围繁荣,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交流平台,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网络空间的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抓住数字机遇,共谋合作发展,是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的选择。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强调,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各国应该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助力。2022年,习近平在致2022年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也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走出一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以加强数字中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其次,构建自由有序的网络发展空间,激发网络文明建设的活力。习近平指出,“携手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更进一步说,网络文明的建设,不仅要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平台,更要把握好服务于人民的方向,打造自由有序且充满活力的网络空间。习近平多次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作为网络行为的主体,网民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网络文明建设的成效,因此,在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和网络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网民有序参与,主体牵引整体,网络空间才会井井有条,网络文明建设才拥有持续不断的发展活力,才能让亿万民众在共享网络文明发展成果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最后,构建协同共治的网络沟通枢纽,克服网络文明建设的障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将网络作为与网民沟通的信息枢纽,要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民意,化解民怨民气,纾解民忧民困。“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对广大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通过网络渠道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达到凝聚社会共识是社会主义网络建设的职责。可以说,这是对中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功能定位,是网络文明建设除障破碍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三)科技驱动力:把好技术趋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决定互联网建设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技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新成果,把握好技术发展趋向,就是要发挥技术对于网络文明的驱动力,为网络文明建设的推进提供新动能。

首先,要善于把握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态势,赋能网络强国战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党不断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等思想去应对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从量子科技和区块链技术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科技的创新发展,准确判断网络传播格局新变化,也多次强调科技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他认为“不掌握核心技术,网络强国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成为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半点风浪”,他提出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抓紧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把握网络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持,就是要把握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数字化转型趋势,走出“被卡脖子、牵鼻子”的科技创新困境,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赋能。其次,要善于把握网络文明建设的主动权,保障网络安全体系。进入新时代,网信领域国际产业竞争是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体系的竞争,网络文明的建设也必须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从国家层面去谋划未来充满竞争的技术布局。网络文明建设要以网络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行动指南,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用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去正确看待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的关系,构建以科技进步为持续动能的网络文明新格局。

最后,要善于把握网络技术的主流价值观,确保网络发展方向。把握技术的方向,用导向驾驭技术的趋向显得更为重要,网络传播技术不断发展,无论是信息传播还是接收,均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同时也需要保持对技术的清醒,让技术成为正能量的助力,成为网络文明的不竭源泉。要不断推进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创新,运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技术,让科技发展走在正确的轨道上,从而“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全面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只有不断将技术发展的无限潜能转化成网络文明建设的持续动能,才能为人类社会创造向上向善的网上精神家园,并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构贡献中国智慧。

结 语

网络文明是指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含网络精神文明的外在表征和内在要求,也有网络制度文明的客观规范和主观建构,还有网络技术文明的自发支持和自主创新。当代中国的网络文明建设既是网络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也是网络强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顺应时代潮流和趋势,把握网络时代人类文明发展大势,将网络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网络强国注入活力,为网络安全提供助力,以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思想的前瞻性,成为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重 要 的 思 想 指 引 和 行 动 指 南 。网 络 文 明是我党推动网络文明建设的理论结晶,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网络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网络文明、如何建设网络文明等重大问题,既确立了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逻辑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发展蓝图,也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全球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之道。让网络世界闪耀文明之光,让文明之光充盈网络世界。

(作者张晓锋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学科建设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网络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江小轩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⑮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9.

②④㊷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97,

84,198.

㉓㉚㉛㉜ 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齐若兰,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社,2019:56,30-31,21,32-33.

㉔ 李金铨.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19:1-4.

㉕ 戈特利布.我信仰阅读:传奇出版人罗伯特·戈特利布回忆录[M].彭伦,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352.

㉖㉗㉘㊲ 邹韬奋.韬奋文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4,6,13-14,15.

㉙ 陈原.陈原出版文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494-497.

㉝ SANDY P. Publishing’ s World / Robert de Graff and the mass

market paperback[J]. Against the grain, 1993(2):13.

㉞ BURNETTE O L, Jr. History among the paperbacks[J]. The

Wisconsin magazine of history, 1958(4):279-286.

㉟ DAVIS K, GIUSTO-DAVIS J. Two-bit culture: the paperbacking

of America[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4:35,37.

㊱ 邹韬奋.韬奋全集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679.

㊳ 邹韬奋.转到光明方面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443.

㊴ 邹韬奋.韬奋全集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59.

㊵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9:234.

㊶ 杨颖兮,喻国明.传播中的非理性要素:一项理解未来传播的重要命题[J].探

㊷ 索与争鸣,2021(5): 131-138+179.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5-90.

㊸ 野中郁次郎.知识创新型企业[J].哈佛商业评论,1991:11-12.

㊹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许良英,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76:313.

㊺ ChatGPT可以是“作者”?《科学》等学术期刊发投稿禁令[EB/

OL].(2023-02-07)[2023-03-28].https://baijiahao.baidu.com/

㊻ s?id=1757178108983901298. 巴黎政治大学禁止使用ChatGPT以防抄袭,使用者或面临开除处分[EB/

OL].(2023-01-28)[2023-03-28].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8802500.html


来源:《现代出版》

编辑:唐婷婷

审核:苍淑珺

责任编辑:苍淑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