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博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殷殷嘱托——让博物馆成为传播文化滋养心灵的大学校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朱彦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近年来,“到博物馆去”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南京文博工作者纷纷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开拓创新,让博物馆成为涵养中华文脉、传播文化力量、滋养美好心灵的“大学校”。
“中国龙——甲辰年贺岁展”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开幕。(资料照片)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馆校合作,博物馆成为“行走的课堂”
“亲爱的宋燕阿姨,您好!我们是南京市赤壁路小学五(2)中队的少先队员……我们中队是六朝博物馆‘馆校合作’项目的手拉手中队……”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
宋燕收到特殊的来信。信中,孩子们用稚嫩可爱的话语讲述着“馆校合作”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每周五,都有‘六朝青’志愿者团队的老师来到我们中队,和我们分享博物知识……今年3月1日,新学期的‘六朝风物’进校园课程如期而至……我们与历史对话、与文物对话、与城市对话、与生活对话,了解中华灿烂文明,坚定了文化自信,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孩子们的来信让宋燕非常感动,她在朋友圈写下:“我和同事们认真守护文物,也会认真呵护热爱文物的心。”
六朝博物馆每年都会推出十余个展览,并结合馆藏文物和南京文化,创新设计“探秘六朝”“美在六朝”“六朝风物”等数十个社教课程,既请观众走进博物馆参加活动,也带着六朝文化深入学校、社区近距离宣传。在工作中,宋燕切身感受到南京文博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观众游客中年轻人、亲子家庭进馆的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青少年来博物馆参观学习时,很多都带着答题卡来。”这就要求文博工作者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展示,做好社教课程设置,讲好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让文物“活”起来、“活”下去,把文化自信根植于年轻人心中。
精彩纷呈的社教活动,助推文物资源“活”起来。博物馆“破圈之旅”,也由此开启。
据了解,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下发后,南京及时组织学习和专题调研。2021年3月,市文旅局、市教育局联合出台《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2021年7月,市文旅局、市教育局联合召开全市馆校合作工作联席会议,一批馆校合作教育示范引领项目得到培育。
南京坚持把高品质社教活动作为服务公众的重要举措,全市馆校合作教育项目获奖数量和质量已连续多年走在全省前列。一场场社教活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带着孩子们开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止境探索。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内,许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享受假日美好时光。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融入生活,在研学中触摸金陵文脉
“惊蛰节气,春雷阵阵,哪位同学知道春雷都有哪些作用?”惊蛰节气到来之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里,一场研学活动吸引了很多人报名。对研学老师抛出的问题,大家争相说出自己的答案。
南京的研学游已经火爆出圈。走进江宁织造博物馆,跟着“四时红楼——《红楼梦》主题文化课程”了解经典名著《红楼梦》与南京的深厚渊源;“逛吃”夫子庙,打卡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在“金榜题名”研学活动中,深入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报名参加三天两晚的“头号小状元剧本体验营”,身临其境地走进历史……近年来,全市各大文博场馆开展了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研学活动,带着市民游客在研学之旅中触摸金陵文脉。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数据显示,仅2023年上半年,南京市旅行社接待研学旅游达40万人次,排全省第一。
南师大留学生参观科举博物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对我们文博工作者而言,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份光荣使命。”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薛银说。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自2017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近700万人次,开展“状元大讲堂”86期、“状元”系列社教课程2800场,累计注册志愿者2700余人,志愿服务时长超30000小时,策划专题展览77场,文创研发品类2000余种,品牌跨界活动200余场,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科举专题类博物馆,也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国家一级馆。薛银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完善专题博物馆的各项体系,通过场景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等方式,凸显教育功能,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与博物馆的深度接触,让博物馆融入人民美好生活。此外,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博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近年来,江宁织造博物馆开发了“跟着名著学语文”“走近南京云锦”“织造有戏——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戏曲文化研学项目”“四时红楼——《红楼梦》主题文化课程”“红领巾诵读经典”等品牌研学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对知识结构的不同需求,从趣味性、故事性、实践性、体验性、探索性、研究性、文化性、思想性等方面入手,形成了特色研学项目。
游客在南京六朝博物馆的“最美落地窗”前拍照打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滋养心灵,发挥更多元的教育功能
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期间,“百位女神 百样的美”云锦艺术框画制作活动在南京云锦博物馆举行。参与者用代表着吉祥寓意的图案作为主题,在纹样纸板上进行雕刻,随后再将纸板与云锦面料结合,进行镜框装裱,形成独特的艺术装饰品。为期两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大家拿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笑容。参与现场活动的樊女士说:“博物馆太有意思了!双休日我要带孩子一起来逛一逛,感受非遗文化。”
“博物馆应该发挥更多元的教育功能。”南京云锦博物馆馆长简名伟说。作为全国云锦专业展示博物馆,该馆荟萃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云锦精品实物,以及南京云锦研究所近年来精心复制的珍贵丝织文物,通过多种形式,让大众更好地走近云锦、了解云锦。
近年来,南京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科技、教育、商业、传媒、设计等产业跨界融合,解锁博物馆的更多“打开方式”。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年轻人加入到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中来。
江宁织造博物馆举办“云享霓裳——云南民族纺染织绣展”主题研学活动。(资料照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云”在古汉语中有“说”的意思,寓意志愿者们在博物馆传播历史文化。南京市博物馆“天宫云”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03年,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只为将文物背后文明传承的故事、将南京的悠久历史和文脉,分享给每一个来到博物馆的人。钱小梅是“天宫云”志愿者团队的一员,来自南通,有一次在南京市博物馆听完志愿者的讲解,立即决定也要报名当志愿者,“我对南京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这是一座有温度、有文化、有历史的城市。博物馆是滋养心灵的场所,每个月我都会往返于南京、南通,不为别的,就是想说一说这里的文物,讲讲文物背后的故事。”
六朝博物馆的“小青莲”、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的“梅园红”、明孝陵博物馆的“明博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紫金草”、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小雨滴”、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小科斗”……全市涌现出一批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他们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大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让文物“活”起来;他们身上蕴含着温暖的力量,传承千年文脉,点亮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