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李子俊 朱彦
“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这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博工作者的殷殷嘱托。
博物馆里,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南京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目前,全市共有备案博物馆80座。南京的博物馆“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容”,除了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博物馆,还有许多自然科学类、主题类的博物馆,它们不仅有料而且有趣。2025年,全市备案博物馆数量将力争达到100座。特色鲜明、多元丰富的各类博物馆,让“博物馆之城”大有看头。
A 传承中华文脉,“90岁”南博成“顶流”
“南博要上新展了,门票已抢到!”5月13日,网友“皮皮”在社交平台晒出了自己的预约记录。“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将于5月18日在南京博物院开展。重磅作品包括苏轼的《治平帖》、赵孟頫的《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夏昶的《墨竹图》、吴历的《寄怀半园先生山水图》等。展览将展出书画作品共计15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80余件(套),吸引了无数目光。
如何去感受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蕴?逛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界的“顶流”,南京博物院的门票总是“秒没”。人们排着长队参观一件藏品或购买文创产品,是常态。这座江苏最大的博物馆,2023年接待观众首次超过500万人次。“来南京绝对不能错过”“意犹未尽,必须再来”“极具文化内涵,逛得热泪盈眶”……观众们纷纷留下了自己的参观感受。
去年11月度过自己“90岁生日”的南京博物院,坐落于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现拥有各类藏品43万余件(套),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均为珍品佳作,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
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文物品类一应俱全,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见证。其中,新石器时代“玉串饰”,战国“错金银重烙铜壶”“郢爰”,西汉“金兽”,东汉“广陵王玺”“错银铜牛灯”“鎏金镶嵌神兽铜砚盒”,西晋“青瓷神兽尊”,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明代“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为国宝级文物。此外,“扬州八怪”“吴门画派”“金陵画派”、傅抱石、陈之佛等大家的书画藏品成组成系,别具特色。
作为南京的城市文化地标,南博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展品,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南博将文物典藏和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一院六馆”制作精良的展览,以展为媒润人心。历史馆常设“江苏古代文明”展览,展示江苏地区数千年文明发展轨迹和历史成就;特展馆举办临展与特展,体现不同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古代文明展、国际美术艺术展、文明文化艺术交流对比展、儿童亲子展、非遗展示展演等内容的系列主题特展;艺术馆以轮展的方式,展示以馆藏为主的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与雕塑艺术;非遗馆是全国范围内率先在省一级博物馆中以非遗为主题建立的专门展示场馆,构建展览、展示、展演为一体的展览体系;数字馆用数字化的手段呈现了28个关于古代文明或事件的片段,突破了藏品展陈的时空限制……“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实现几何级数传播具有无限可能。”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说,传播的目标是文物背后的故事和人们的美好生活,“要传承中华文脉,服务美好生活,做一座‘超级链接’的博物馆。”
南博和其他类型多样的博物馆一起,勾勒出南京历史与文化的脉络。约3100年建城史、450年建都史为南京留下了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文物文化资源。南博、南京市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江宁博物馆、南唐二陵史料陈列馆、明孝陵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等勾勒出南京历史与文化的脉络,孙中山纪念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等场馆将中华民族近代奋斗精神展现,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等将南京珍贵的地域文化、历史遗存精彩呈现。
B 开创先河,“总分馆制”引领潮流
这个“五一”假期,南京市博物总馆各场馆延时开放,共推出8场专题展览,举办30多项70余场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4.71万人次。南京市博物总馆不是“一个馆”,而是由“7馆1所”组成,这样的“总分馆制”,在全国开创先河。
“就像一块小舢板,变成了航空母舰。”渡江胜利纪念馆五级馆员、二级研究馆员吴小宝用一句生动的话语,回忆起南京市博物总馆成立之初的感受。
2014年,南京市委、市政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博物馆管理体制、激发文博事业内生发展动力,在对市属博物馆进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批准成立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博物总馆由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组成,是融汇古代史、近现代史、革命史、城市史、民俗与非遗等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也是全国首家实行“总分馆制”的博物馆。
据了解,总分馆制是源于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模式,最早应用于西方公共图书馆运营管理,而南京则是第一个将该模式引入博物馆领域的城市。
“我当时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工作,之后调入总馆综合业务部,后来又进入渡江胜利纪念馆。”吴小宝说,南京市博物总馆成立后,以“人才打通”“藏品打通”“管理打通”“服务打通”的四个打通机制为核心,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保障各分馆“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以藏品管理为例,总馆结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搭建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和藏品信息融合平台,各分馆人员可在平台上查阅馆藏文物信息,进行展览设计及调用申请,总馆可以根据观众观展和各分馆展览改造需求,调配文物藏品资源,提高藏品利用率,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资源整合下,各分馆活力被激发,在展陈空间利用、文物保管修复、专业人才流动等领域探索多元融合,拓展并共享外延渠道,不断提升南京市博物总馆核心竞争力。各分馆也在资金、资源、社会影响力、人才储备等方面实现“1+1>2”的效应。
“在南京实行‘总分馆制’之前,没有模式让我们去参照,所以只能是一边探索,一边实践,一边完善。”吴小宝感慨道,“‘总分馆制’的优势在于可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南京市博物总馆通过实行“总分馆制”,藏品管理稳步提升、陈列展览推陈出新、社教活动日益丰富、学术研究成效初显、产业合作有序起步、信息化建设序时推进,社会效益和影响力有效提升。到2018年底,南京市博物总馆藏品数已位居全国第12名,其中珍贵文物数位居全国第7名;2019年底,南京市博物总馆展览数量已位居全国第一。南京市博物总馆及各分馆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江苏省首届“十大精品展览”、“江苏省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等荣誉。其中,“六朝历史文明”获得第12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获得第15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非遗周周学”项目获评全国非遗进校园活动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六朝青”博物馆课堂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获得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表彰。
2017年,南京市博物总馆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三批)。国家文物局将“总分馆制”写入全面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在《中国文物报》进行宣传推广。南京的成功探索,也引领了全国博物馆界“总分馆制”的潮流。
C “抱团发展”,打造博物馆集群聚落
“陈载春在六合任职期间,兴修水利,开挖陂塘,时时维修,阻止追缴不必要的赋税,减轻百姓负担。他常常一个人拄着拐杖出没于六合乡间,因为这样既不扰民,又能体察民情,但是乡亲们一看到他那一身洗得发白的装束就能认出他来……”5月10日,“澄波千里——长江文化里的金陵廉韵”专题廉政展在明孝陵博物馆拉开序幕,讲述了与南京有关的治水能臣和清官廉吏故事,引来了众多市民游客参观。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与此同时,在钟山风景区密林深处的钟山文学馆内,不少亲子家庭漫步在回廊壁前,细细品读上面镌刻的王安石创作的和钟山相关的70余首诗。家长给孩子讲解名句和典故,走访附近的颜真卿碑林和懿文太子东陵,一边欣赏钟山秀美风光,一边领略文学艺术的魅力。
在南京城东,有一座特殊的博物馆——“钟山博物馆聚落”。钟山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2020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钟山博物馆聚落”正式成立,这是全国少有的集建筑、生态、人文、观光、科普、休闲于一体的“没有围墙的大型博物馆”,分为“世界遗产明孝陵”“浩气长存中山陵”“抗日航空飞将在”“千年古都六朝风”“生态科普荟钟山”五个类别。目前成员单位已经达到15家,包括已建成的明孝陵博物馆、钟山文学馆、孙中山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南京十朝历史文化陈列馆、紫金山森林科普馆、紫金山昆虫博物馆等场馆单位,还有正在筹建中的紫金山天文历史博物馆、中国雨花茶博物馆等。
中山陵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4年来,“钟山博物馆聚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2020年,明孝陵博物馆跻身国家二级博物馆,孙中山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跻身国家三级博物馆;2022年12月31日,搬迁并改造一新的孙中山纪念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2024年3月1日,全面改造升级后的钟山文学馆焕新迎宾,世界“文学之都”再添一座新地标。
如今,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大型博物馆”里,“文旅大餐”接连上新,旅游项目、文博展览、研学活动、文化讲座等好戏连台,强力拉动了整个钟山风景区的客流。中山陵园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年景区全年接待客流数量达2452万人次,同比2022年迅猛增长561%;2024年春节期间接待客流数量166.36万人次,同比2023年春节期间增长121%;“五一”假期5天接待客流量合计96万人次。
除了“钟山博物馆聚落”,我市还形成了长江路、老城南博物馆集群聚落,统筹不同地域博物馆发展,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不断扩大博物馆集群聚落队伍,支持各聚落开展主题市集、研学等系列活动,通过博物馆集群的“抱团发展”,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推动博物馆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资源集群优势。
D 创新展陈,搭建多元文化新空间
冰冷的铁栅栏,破旧的“牢房”内,身着长衫的“邓中夏”正在写信。来劝降未果的叛徒“余飞”恼羞成怒,大喝一声:“姓邓的,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被关在这里的下场你应该清楚吧!”“邓中夏”轻蔑地看了他一眼,不疾不徐地说:“一个人能为了最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
日前,来自五老村小学、拉萨路小学等我市多所小学的小演员们,换上长衫,紧锣密鼓地排练演出,为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沉浸式讲解”(少儿版)做准备。整场“沉浸式讲解”共分为近10个故事场景,深度挖掘雨花英烈动人的爱情、亲情、理想信念故事。
“在雨花台,如邓中夏这样高擎信仰旗帜的共产党人,还有许多许多。他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深沉的夜空……”讲解员深情的旁白响起,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回到那个革命的年代。观众跟随演员的脚步,行进在纪念馆中,依次观看各个场景中的演出。在许包野烈士的事迹展板旁,设置的场景是老家的旧居,妻子“叶雁苹”回忆两人新婚时的甜蜜时光,表示自己支持丈夫的信仰,纵然“等待了半个世纪”仍无怨无悔。在恽代英烈士的事迹展板旁,观众们“穿越”百年跟着戴着黑框眼镜的“恽代英”一起振臂高呼:“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
在这场特别的“沉浸式讲解”中,讲解员化身历史引领者串联全程,小演员们分布在各个点上,创新利用纪念馆中的场景,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述说雨花英烈的动人事迹,并配以声光电、现场乐队演奏等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全程参与其中,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演了邓中夏烈士后,深深感受到他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英雄。烈士们为了信仰不怕牺牲,因为他们想要后代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王嘉男同学表示。
“2020年6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创新首演了红色文化沉浸式讲解,让参观者从‘旁观者’变成历史的‘参与者’,反响非常好,目前馆内不定期演出,还衍生出青少年版、少儿版等好几个版本。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生走进纪念馆,创新演绎英烈故事,让红色历史真正‘活’起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社会教育部部长郭琦说。
类似这样的创新展陈方式,近年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不断探索,力求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用心用情讲好雨花英烈故事。
不仅仅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全市多个博物馆纷纷运用新技术、融入新产业,拓展多元化的发展路径,让参观博物馆变得更丰富、更好玩,搭建富有活力的文化新空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夜间开放的“甘宅雅韵”光影秀,“行进式夜游+沉浸式演艺”的形式让游客在游逛之中体验穿古越今的奇妙;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沉浸式互动演出《金陵·王府往事》,让观众作为“王府贵客”,跟随“王府管家”,在光影中追寻一段“王府往事”,成为南京博物馆夜游演艺的“新名片”。
本版图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