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创新形式,为城市文化立传

2024-06-21 07:35:57|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长篇小说《十竹斋密码》作品研讨会在宁举行——

创新形式,为城市文化立传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十竹斋,是中华艺术四大老字号之一,是南京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明末清初,著名出版家、篆刻家胡正言在南京鸡笼山下设立居室取名“十竹斋”,400多年的时光倏忽而过,十竹斋技艺在当下如何传承发展?南京作家余一鸣以长篇小说《十竹斋密码》作答。近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南京市作家协会、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十竹斋艺术集团承办的长篇小说《十竹斋密码》作品研讨会在宁举行。作为2023年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十竹斋密码》以创新形式书写文化传承故事,让与会专家学者纷纷点赞。

扎实书写

深厚积累 拓展作家更宽更广的维度

《十竹斋密码》首发于《人民文学》,近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人民文学》在卷首语中对《十竹斋密码》进行了重点推荐:“该长篇小说将时间从今天上溯到明清之际,绝活儿的存亡事关文明载体,手艺的传承事关文化赓续。作者有工匠气质,耐心地观照着情节推动的每一个节点、节奏;作品还将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文化神情,隐含在叙事的表层之下——仿佛纷乱中无可撼动的定力,宛如杂沓中不可阻断的清音;那是有关风骨的文脉跃动,更是有关真趣的生命形影。”

一部长篇小说想获得《人民文学》青睐并刊发并非易事。《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说:“余一鸣此前的《不二》《入流》都是非常好、特别饱满的作品,《十竹斋密码》延续了这样的品质,同时又有了一些新的拓展。”他表示,只要看了《十竹斋密码》,就知道作者进行了多么扎实的调查,“过去《不二》《入流》更多依靠他个人的生活经验、虚构能力、想象能力,这部作品让我们认识到他有更宽、更广的维度。”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也对此深有感触:“如果准备不充分,很难把作品写到一个高度上。余一鸣读了那么多的书、读了那么多的资料,这是我没想到的。正是因为他不懈追问、阅读,我看到这次小说的推进方式变化非常大,我作为一个读者特别高兴。”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表示,读了《十竹斋密码》就可以看出余一鸣阅读了多少资料,积累有多深,“而且细节入微,情节生动。”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市作协主席叶兆言笑言,余一鸣此前作为一名业余作家,取得的成绩“让我们这些从事专业写作的人感到很大的压力”。如今,已从南京外国语学校退休的余一鸣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写作,“感觉他的势头会更猛,因为有了更多写作的时间,他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创新形式

时空穿越 探讨打通古今的密码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并了解传统技艺,余一鸣在《十竹斋密码》中进行了历史和现实双线叙事,并采用了穿越的表现方式,在明末清初与二十一世纪时空转换中,将十竹斋400多年的历史和传承娓娓道来。小说尾声,胡正言通过电脑从古代穿越而来,亲眼见到了复刻重刊的《十竹斋笺谱》,一页一页地翻看,喃喃自语:“漂亮,比我那时印得还漂亮……”

“小说在虚和实、当下和历史之间的过渡处理得特别巧妙,并且附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专业的含量。”徐则臣评价道,“看小说的时候,在享受艺术、审美、文学趣味的同时,还能了解一部分过去涉及不到的门类。比如小说里的套印、造纸等,我看完以后不敢说多么了解,但谈到这类东西我不再是‘哑巴’,我也敢去说两句。”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说,《十竹斋密码》把穿越、爱情、玄幻、历史、文化几种类型融合在一起,特别好看。“我觉得作为小说,文本一定要好看,好看才能被充分阅读。书名叫《十竹斋密码》,更多还是向普通读者和非专业人士普及十竹斋,这个非常重要。围绕非遗、历史文化的写作,我们也看了很多,但很多作品可能太专业,其实没有起到普及的作用。我相信《十竹斋密码》图书推出之后,会被好好阅读,这是一部比较出类拔萃的作品。”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薛冰点赞《十竹斋密码》将历史和现代融合得非常自然。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振羽对此也有同感,“穿越很自然,人物写得很活,有强烈生活体验。”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彬彬表示,《十竹斋密码》有空灵感,构思巧妙,“现实历史两条线,不让人感到生硬,小说里有很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光芒称赞《十竹斋密码》语言含蓄、凝练,“余一鸣写小说的时候,他潜意识里在探讨打通古今的密码。”

赓续文脉

为城市立传 讲好南京故事

从《十竹斋密码》里,可以窥见南京千年文脉的赓续,窥见人们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的探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何平表示,《十竹斋密码》为如何把地方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我觉得《十竹斋密码》确实是一部当下非常少见的,以器物书写为特色的优秀的长篇小说。”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春林说,“我读了《十竹斋密码》以后,感觉既是为十竹斋立传,同时也是为南京立传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某一个侧面的《南京传》,把《十竹斋笺谱》等都巧妙地以小说的方式表达出来,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徽昭认为,《十竹斋密码》还原了传统艺术的“来路”,“知识量非常丰富,所有细节性的东西非常到位,在这个题材上是重大的突破。”

《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说,《十竹斋密码》里塑造了大量的文人群像和工匠群像,传达了文人精神和匠人精神,“给我留下很多启示,我们的文化产业、制造业,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著名设计师、作家陈卫新表示,通过阅读,可以真切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文脉。“书里除了十竹斋以外还有很多地名地标,都是标志性的,这些书写也让我们看到在不同的时段内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更广义的‘城市更新’。”

“这是一部书写南京的好作品。”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京市文联副主席汪政表示,小说写的是十竹斋,但不仅是对历史、对文化品牌、对技艺传承的书写,更重要的是书写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

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政表示,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南京,对文学创作一直非常重视,从2018年起设立南京艺术基金,对重大题材、重点创作进行扶持和推介,有不少优秀作品获得了省内外的文学大奖。《十竹斋密码》的出版,就是2023年南京艺术基金资助的重要成果。此次研讨会,除了对《十竹斋密码》进行研讨,也希望对南京繁盛的文脉、深厚的底蕴以及南京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赓续与传播,希望更多作者坚持南京书写,讲好南京故事,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好作品,让南京的文学事业更加熠熠生辉。


斋有十竹说密码

□ 王振羽

十竹斋,是老字号,如同荣宝斋、同仁堂、西泠印社,其创立的饾版、拱花都是古老的技艺。小说家余一鸣应邀就十竹斋撰著长篇小说,面对历史人物,探究古老手艺,表现传统工艺,这中间的分寸究竟该如何拿捏?余一鸣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作品饱满丰盈,古今穿越,无缝对接。

小说围绕十竹斋,写活了其中的人物,讲活了这个故事。众所周知,有关胡正言的历史资料很少,这就给了余一鸣丰富的想象空间。作者写胡正言的成长之路,写他行医,写他如何学雕刻,写他尝试造纸,写他在钟山寻找青檀木,写他揣摩研墨,这些本是有限资料中的寥寥数语,作者却调动生活积累,充分展示细腻的写实功夫。皖南的山水,休宁的风物,甚至臭鳜鱼的做法,当然还有胡正言的家族脉络人际交往、事业发展的一路进展,余一鸣轻松写来,丰沛自然,元气淋漓。

要写好胡正言,当然不能仅仅围绕胡正言,更不能拘泥于南京鸡笼山下十竹斋这一方寸之地,于是乎,汪小楷来了,张笋衣来了,胡硕来了,小孔师傅来了,这样的组合并不是某种符号的图解,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工合成。每个人都各有故事,故事也都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虽然是绿叶烘托红花,却烘托得自然妥帖,游刃有余。

在丰富多彩立体饱满的人物故事引领之下,作者写技艺的探索,写墨的研制,写饾版的出现,写拱花的诞生,写画谱与笺谱大功告成,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

写明末清初的人物,写三百多年前的人物,作者走进现场,体贴入微,丝丝入扣,已经很见功夫了。他犹嫌不够,要古今对视,要融入当下,要穿越对话,要枝繁叶茂花团锦簇。作者为此特意虚构了赵琼波与徐开阳这一对年轻人,他们一见钟情,为了复活饾版、拱花技艺孜孜以求不言放弃,最后花好月圆有情人终成眷属。

徐开阳与赵琼波喜结连理,而胡正言与张笋衣却是有缘无分徒留遗恨,古今对照,令人唏嘘。而胡正言以孩童形象来到当下,借助于网络视频,古今对话,心有灵犀,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几无痕迹地把这一古老技艺与当下生活无缝对接起来。

《十竹斋密码》纵横捭阖,穿越古今,但它主要笔墨不是围绕如何复活这一近乎失传的古老技术,也并不去说郑振铎、鲁迅、王孝慈等人当年热心念兹在兹,它主要还是围绕胡正言、汪小楷、张笋衣来做文章讲故事,返回到三百多年前的历史现场。

作品围绕1644年前后拉开历史帷幕,这一甲申年的中国,政治上风雨飘摇激烈动荡,再往前推几十年,1584年胡正言出生,胡正言科场无望又不死心的青葱岁月,他徘徊在而立与不惑的葳蕤壮年,有一年换三个皇帝的变动不居,有阉竖的猖獗,有内乱的燎原,有关外的虎视眈眈,皖南徽州的怀宁也好,扬子江边的南京也罢,虽然难以敏感体察到北方的骚动不安剑拔弩张,而南直隶毕竟还是南直隶,余一鸣小心翼翼地写史可法、吕大器、文震亨、龚鼎孳、冒辟疆等人,也写秦淮八艳,而重点是胡正言,他在明亡之后三十年几乎不下楼,1674年方才遽归道山溘然长逝,真是堪称漫长的一生岁月啊。《十竹斋密码》勾勒复活这一段复杂纷纭的历史时空,以胡正言这一独特人物的视角再度引领大家重回现场,重温这一乱象纷纷之中古老出版业的蝶变新生。

如何面对古老的技艺,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如何认识古老的文化,去粗取精,创造转换;如何体察过往的文化,认真汲取,六经注我,老树新枝?余一鸣的《十竹斋密码》提供了一种观察,一种重现,一种成熟小说家的故事结构,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现场复原,令人佩服。

(作者系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尹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