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

2024-06-26 14:23:46|图文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学思践悟】

作者:林娟芳(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深化文物学术研究,提升文物展示传播水平,对于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文物学术研究,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文物是璀璨文化的物质性和可视化载体,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精神价值、思想智慧和民族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底气和自信来源。研究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揭示中华文明的内在逻辑和特点,既是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演变历史脉络认识的需要,又是增强民族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扎实的学术研究赓续传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强化基础研究与多学科融合研究,加强对文物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制作工艺等基础领域研究,形成系统完整的文物知识体系;加强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材料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联合攻关,通过跨学科合作研究复杂问题,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活化历史场景。加强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强化文物保护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提升文物研究质效。加强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级文物管理部门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文物工作队伍;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讲座,推动国内外学者交流合作,共享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丰富文物展示方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观念与人文精神,内化为国人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成为增进全社会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文物兼具文化和艺术的双重属性。提高文物展示水平,让文物承载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得以重塑与焕活,是新时代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们要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如果国宝会说话》《典籍里的中国》《寻古中国》等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的现象级传播为重要契机,进一步提升文物展示水平。以丰富多元的技术手段,大力推进文物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展现文化之美,彰显文化之魂。着力提炼文物中具有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展示内容,让一件件文物有血有肉、有神有魂,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积极贯彻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影像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文物展览展示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大力发展“文物+旅游”“文物+创意产业”“文物+文学影视”“文物+游戏”等多种文化新业态,让文物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让受众在使用、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提升文物传播水平,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浩浩丝路长歌,巍巍盛唐气象,无不见证着中华民族同域外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中的开放姿态和包容胸襟。青铜龙首刀、敦煌飞天壁画、盛着番红花的玻璃瓶等文物,更是文明辉映、美美与共的重要历史印鉴。它们以直抵人心的独特魅力成为塑造国家形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载体,成为国家间、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文物外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日益活跃,成为推动文明对话、促进民心相通的润滑剂和“解码器”。进入新时代,世界风云激荡,文明交流互鉴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明确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用四个“共同倡导”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指明方向。我们要着力提升文物传播水平,“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秉持开放胸怀,推动文物实现高质量交流。在文物中充分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记忆、文化情感和价值框架,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构建独具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以文物为媒介“桥接”中国故事与当代世界最关注的议题,激扬起增进民心相通的合力。同时,积极引进精品文物展览,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深化多边机制和平台建设,推动更多优质展览走出去,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和项目,促进中外学者平等对话、相互启迪,有效推动文博领域国际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6日 06版)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