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唱响军民鱼水情——看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

2024-06-26 14:34:43|图文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季国平(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是一出演绎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大戏,一部“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的初心之作。

这出戏的主要剧情是:20世纪20年代末,井冈山的一个小山村,19岁的七秀因家贫将要被迫嫁给地主,一位红军阿哥以半罐盐和三块大洋救赎了她。她感恩红军阿哥,虽只见到了一个“个子高高、腰板笔挺、走路带风”的背影,但从此坚定追随红军脚步,来到革命圣地井冈山,在杨鸿飞连长、罗思齐姐姐的引领下,迅速成长为革命战士。

戏曲舞台上描写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很多,但《有盐同咸》以七秀与半罐盐的传奇经历,演绎出一部现代采茶大戏,不仅别具一格,而且以“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形象比喻,艺术地再现了革命斗争时期无论多么艰苦,“只要红军有盐吃,就得让老百姓的菜碗也是咸的”的动人场景,深刻揭示了红军官兵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依靠人民群众走向革命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该剧前半场阳光快乐,后半场悲壮浪漫。七秀因红军阿哥而获得解放,因革命圣地人与人的平等和关爱而愉悦幸福。然而,革命战争又是残酷的,罗姐姐和杨连长的壮烈牺牲给七秀带来震撼,她迅速成长为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死亡威逼,她挺身而出,保护乡亲,悲壮而崇高。正如编剧罗周所说,引领人类的是永恒的信仰。正是永恒的信仰和大爱,激励着杨连长、罗姐姐和七秀为了人民奉献牺牲。

全剧以盐为喻,结构出《分盐》《埋盐》《化盐》《饮盐》《识盐》《歌盐》六场戏,演绎了七秀追随红军连长杨鸿飞的成长之路,揭示了军民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和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信念。在剧中,盐就是命,救了七秀、救了乡亲,而七秀用盐抢救临产的罗姐姐,抢救负伤的杨连长。“盐”是剧目着意营造的核心意象,剧中粗盐化水入棉衣等生动细节,都是非常感人的场景。

该剧以情动人,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就七秀而言,对杨连长的爱情、对罗姐姐的仰慕、对长根的兄妹之情、对乡亲们的亲情,都十分动人。作为全剧灵魂人物,七秀敢爱敢恨,杨连长机智沉稳,他们的情感是全剧情感戏的主线,七秀误以为杨连长是罗姐姐丈夫,把对杨连长的爱深埋在心底。当听说杨连长受伤,她不惧牺牲的危险奔赴战场寻找。当七秀知道误解了罗姐姐与杨连长的关系时,大胆向杨连长表白:“我打定主意,非你不嫁!”杨连长牺牲了,七秀手捧那张特别的“结婚证”,伤心欲绝,让观众不禁泪下。

全剧饰演七秀、杨连长、罗姐姐、长根的四位演员都表现出色,尤其是饰演七秀的吴非凡,表演更是惊艳。她是当红粤剧名家、梅花奖获得者,表演极有灵性和天赋。此次转演采茶戏,既要学说吉安方言,还要唱出采茶韵味,难度不小。她把山歌体的采茶戏唱得美妙动听、乡土韵味十足,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生动塑造了一位敢爱敢恨、坚韧顽强的女性形象。

该剧的编剧罗周和导演童薇薇都是江西这片红色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戏曲家,因为家乡情结、红色基因,他们对家乡的革命先烈和人民群众有天然的亲近感。针对本剧题材的特殊性和采茶戏剧种的地域性,罗周一改以往典雅凝炼的文字风格,用民歌体、乡土味写作,多用比兴,追求意境,既通俗明了,切合人物身份和剧种特征,又朗朗上口,便于吟唱。童薇薇出身赣剧世家,她对井冈山有特别的感情,对剧目所蕴含的井冈山精神深有体会。用童薇薇的话说,在《有盐同咸》中,这“盐”是红军解救少女七秀的初心,是照亮七秀革命之路的信仰之光,是打破时空维度的情,再现百年征程的信仰如山、信念似铁、初心如磐。七秀、杨鸿飞、长根、罗思齐,是舞台上的“他”,更是历史上的革命先烈们,舞台让我们与九十多年前的“他们”会面,去感受“他们”的青春,感受“他们”为了革命理想以鲜血与青春燃起的生命之光。童薇薇在执导时对于“盐”的意象营造和“情”的魅力渲染特别用心。同时,她又十分重视吉安采茶戏剧种的当代开拓,充分运用《反川调》《别店调》等特色鲜明的采茶曲牌和山歌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感动观众,对采茶戏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6日 16版)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