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别错过簪花的“内在美”

2024-06-27 07:37:49|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魏赛男

“簪花”出圈,非遗焕新。如今,穿汉服、戴簪花成为时尚,在城市街头、景区景点,到处可见年轻人头戴簪花打卡拍照。

衣香拂面,满头簪花。顾名思义,簪花就是将花朵插在发髻或冠帽上的一种装饰方式。在汉代,簪花便已十分流行;到唐宋时期,人们更是“无花不簪”,成为风俗时尚。在泉州蟳埔村,至今仍保留和传承着簪花习俗。2008年,蟳埔村“簪花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象牙固定的发髻、五彩斑斓的簪花,让蟳埔村火爆“出圈”,成为网红打卡地。

“簪花围”头饰被称为“头顶上的流动花园”,有着浓烈的“外在美”。但作为非遗项目的簪花,其“内在美”更应被看到。古代女性佩戴簪花,不仅仅是为了装点容颜,更是寓意平安、幸福和吉祥。在蟳埔村,满头银发的阿婆盘发梳成圆髻,系上红头绳,插着满头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寄托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美好的寓意,通过簪花这一载体得以传承和延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簪花成为“爆款”,无疑是自我推广的一次难得机遇,借助流量的“东风”,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簪花、喜爱上簪花。但也要看到,有些景区满是千篇一律的写真馆,传统的簪花店选择有限;“流水线”式的妆造,缺乏个性化服务和文化体验。当簪花“出圈”后,我们不由得思考,传承和创新如何并进?对于非遗传承人而言,要为他们提供物质保障,只有物质生活跟上了,才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传承非遗并发扬光大;在创新方面,非遗项目可采用DIY的形式,让游客亲自体验非遗技艺,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也不必过于拘泥形式和色彩,应随着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而加以变化。

簪花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文化的传承。我们既要看到簪花的“外在美”,也别错过其“内在美”。

作者:魏赛男 责任编辑:顾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