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整“面子”更改“里子”,如今实现“雨停路清”——
南京50多处积淹水点改造的背后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顾小萍
6月19日入梅以来,南京已先后经历4场强降雨天气。监测数据显示,累计雨量已达240.7毫米,是常年同期的1.3倍,列历史同期第三。
今年的“梅姑娘”异常任性,但居住在南京富贵山小区、姜圩路小区等地的居民惊喜地发现,自家门前不再“逢雨就淹”,而是实现“雨停路清”;同样,在扬子江大道、中山东路黄埔路路口等地,很多上下班经过的市民也感叹:大雨天终于不要蹚水了!
“惊喜发现”的背后是南京近年来始终聚焦老百姓“急难愁盼”,将“积淹水片区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按照计划,今年内南京将完成26处积淹水片区改造任务,而在6月1日主汛期来临前,已有20个积淹水片区完成主体工程,在眼下的汛期发挥了重要工程效应。
居民:曾经“逢雨就淹”,如今“雨停路清”;今年“每一轮强降雨都过得特别安心”
7月1日深夜起,南京北部地区降水逐渐增强,其中南京六合中西部、栖霞西部、江北新区和浦口中北部大雨到暴雨,六合竹镇出现单点大暴雨。截至7月2日6时,南京24小时平均雨量17.1毫米,主城区24小时平均雨量13.7毫米。2日上午,记者走进富贵山小区,虽然雨还在淅淅沥沥,但小区道路上看不到半点积水。这个地处紫金山脚下的小区,因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差达11米,小区道路低于北安门街等特殊原因,一直存在较大积淹水隐患。去年8月的一场强降雨中,雨水冲进多户居民家中。“房内开始进水后不久,积水就没过了脚踝,水位最高时到了膝盖下方。”居民朱女士回忆时仍心有余悸。“今年终于不淹了,每一轮强降雨都过得特别安心。”朱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欣慰地表示。
雨中的富贵山小区。受访者供图今年,家住姜圩路小区居民杨林(化名)也有着和朱女士一样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他告诉记者,包括姜圩路小区在内,热河南路周边多个片区近些年来一直频发积淹水现象,其中他所在的姜圩路小区(10栋—13栋、51栋)尤为严重,在2022年6月24日的强降雨中,积水深度超过1米。“但今年几场强降雨中,这里‘完全改观了’。”他说。
“终于不要蹚水经过黄埔路路口和清溪路路口了。”每天上班骑车必经中山东路的市民王华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以来的几场强降雨,无论是雨中还是雨后,中山东路都未现往日的积淹水景象。
“几场降雨,这里完全经受住了考验。”扬子江大道积淹水点改造工程项目负责人、南京城建集团工程部部长姚圣龙向记者介绍时还同步展示了几场降雨中工程所处位置的图片,只见毫无积水的路面清清爽爽。
决策:从最难处入手,向最好处努力;把“积淹水点”当作百姓的“闹心点”全力解决
恶劣天气条件下,许多城市都会遭遇“逢雨就淹”的难题。
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城市“淹不起”,也“淹不得”。将“积淹水点”当作群众的“闹心点”,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聚焦百姓的“急难愁盼”,将“积淹水点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从最难处入手,向最好处努力。
“按照‘积水深度达15厘米,积水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标准,每年汛后,我们都会对全市积淹水点进行梳理,详细列出改造清单和计划。”南京市水务局运管处二级调研员郭伟忠介绍,仅近三年来,南京就先后推动50多处积淹水点改造,其中,2022年,推动了南京鼓楼区建材巷、玄武区环陵路岔路口等15处积淹水点改造;2023年,推动实施石头城路、热河南路周边片区、观门口片区、双桥门立交下穿隧道等14处积淹水点改造;今年,则是推动扬子江大道、富贵山小区等26处积淹水点改造任务。
排水管道隐蔽地下星罗棋布,积水改善需求面广量大千头万绪,如何把这样的工程做好做实?记者在探访中看到,一项项积淹水点改造工程不是进行了清理杂物、畅通管网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表面问题的处理,而是“标本兼治”,实施了泵站调排能力提升、路面抬高等一系列的“综合手术”。通过系统治理,让其成功应对一轮又一轮强降雨。
南京中山东路清溪路路口雨中情景。受访者供图以历时一年半完成的热河南路积淹水片区改造为例,不仅在梅家塘边新建了一座雨水泵站,让热河南路片区雨水经梅家塘雨水泵站调排至梅家塘后,再进入南闸泵站前池,再机排至外秦淮河,不再与地势高地区排水争空间;同时,对梅家塘还实施了清淤扩容,水域面积由800平方米增至1200平方米,容量由480立方米提至4600立方米。双桥门立交下穿隧道积淹水整治工程,在对排水管道进行扩容时还同步对双桥门泵站进行更新;中山东路积淹水点改造过程中,一方面对沿线管道进行清淤修缮,另一方面将道路两侧原先长45厘米、宽30厘米的雨水箅更换为长75厘米、宽45厘米的雨水箅,大幅提升排水设施收水能力;而扬子江大道积淹水点改造工程,不仅对管道进行“扩容”,还对低洼路面进行“抬升30厘米”的处理……“我们始终坚持以暴雨积水问题为导向,以打破排水系统区域‘瓶颈’的设计思路,开展积淹水点改造工程项目设计,并从系统性、实效性、操作性、前瞻性四方面不断优化项目设计落地流程。”积淹水点改造工程相关负责人表示。
7月2日,主城区降雨持续,南京水务集团全力做好防汛排水保障,及时消除问题隐患。通讯员 周晨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未来:推动《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修编”,持续提升百姓幸福感、获得感
积淹水点改造工程是民心工程,也是良心工程。《南京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提出,在加快城市防洪排涝建设中,将按照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构筑“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积极推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落实“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降低地表径流量及峰值,缓解城市内涝。对新发生的城市积淹水片区进行改造,针对不同积淹水成因,分类施策,对能够通过工程措施解决的列入年度积淹水整治工程计划或结合片区开发建设、重点工程建设等其他项目同步解决,实施管网修复、增大管径、泵站提标改造等工程;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的,强化应急处置措施,实施精细化联排联调,结合防洪排涝体系整体提升解决。
眼下,南京正在推动《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的“修编”,“目前已经确定了编制单位,完成了相关排水设施排查和资料收集,争取在年底完成修编工作。”郭伟忠介绍,此轮修编“内容将更全面”,对源头减排、管网泵站提标、超标应急等均将进行研究,明确规划方案,“积淹水点改造工程是完善城市内涝治理体系,提升城市防汛减灾能力的重要环节,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仍将是高质量发展的南京的‘必修课’,以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工人正在进行雨水管道清淤。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顾小萍 摄专家:“内外兼修”策略正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张春龙表示,近年来,南京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大规模城市建设方面,既注重大型城市项目的建设,又注重基础设施的夯实,显著提高了城市的综合韧性。
“比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通过绿地、湿地、蓄水池等手段来吸纳和缓慢释放雨水。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将积淹水点视作城市发展的‘短板’和市民的‘闹心点’,坚持系统治理、持续投入,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张春龙说,这种既注重提升整体城市功能和面貌,又注重细节和实际民生需求,积极进行“里子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城市“内外兼修”的发展策略。在大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并重的方针下,南京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形象,还增强了城市的抗灾能力和韧性,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在为其他城市提供有益借鉴的同时,也为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