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陆川跨界执导,舞剧《天工开物》在宁开启全国巡演

2024-07-26 07:15:21|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陆川跨界执导,舞剧《天工开物》在宁开启全国巡演——

这本古代科技百科全书“活”在现代舞台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实习生 万方圆

一本奇书,通贯古今;一部舞剧,如梦似幻。

近日,舞剧《天工开物》全国巡演发布会暨主创主演分享会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举办,宣布首轮巡演将覆盖厦门、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南昌、北京、上海等全国多城,并预计3年内在国内外100 余个城市巡演200场。该剧随后在南京保利大剧院连演两场,好评如潮。

舞剧《天工开物》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著名导演陆川跨界执导,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录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为创作灵感,通过精彩绝伦的舞蹈语言,融合舞台、影像、科技等元素,让一本书在舞台上“活”起来,深刻诠释了《天工开物》这部伟大著作所蕴含的智慧与精神。

致敬“逆行者”宋应星

让珍贵科技著作“照亮”更多人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历史文物中,有一本颠沛流离、命途多舛的奇书。它就是初刊本仅存3部,2部在海外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17世纪之前的科技成就。全书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包括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宋应星集数十年调查研究之功,才完成这部科技著作。他经济拮据、生活简朴,成书过程十分艰辛。书成之后,又无钱出版,幸得老友涂绍煃资助,才将《天工开物》一书雕版印行。

涂绍煃刊本是《天工开物》的初刊本,此后所有版本都源出于此,非常珍贵。今世仅存的3部,一部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另两部分别存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从东方到西方,再回东方故土,《天工开物》开启了过山车般的奇幻传播旅程。

17世纪,《天工开物》传入日本后,引发了富国利民的“开物之学”,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18世纪,经过辗转传播,这本书在英、法、德、意、俄等许多欧洲国家都有了翻译版本,为欧洲带来了先进的科技理念。民国时期,中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偶然在日本发现了《天工开物》。于是他几经周折,找到了《天工开物》的原始中文刻本,并把它重新引入国内。历经几百年曲折,《天工开物》终于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堪称奇迹。

宋应星自序“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家国天下、为黎民百姓写一部实用之书,是他的初心。他想用自己的学识与智慧,为现实生产提供参考与指导。除了记录科学技术工艺知识本身,书中还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超前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这样令世界瞩目的智慧结晶,这样指引科技之光的星火,应该照亮更多华夏儿女。

前两年,在江西采风期间,陆川机缘巧合走进奉新县的宋应星纪念馆。在那里,他听到馆长讲述宋应星一生遭遇六次落榜,直到中年写就科技巨著《天工开物》的传奇故事。

陆川与《天工开物》及宋应星的“相遇”,让他感触良深。“宋应星为了科学,付出了长期而孤寂的努力,在国破家亡之际,靠一己之力把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汇聚在一本书里,他是时代的‘逆行者’。我渴望探寻他灵魂深处那股力量,也希望《天工开物》能够激励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和少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与追求。”

用电影人的独特视角探索舞剧叙事

让观众与宋应星跨越时空“对话”

舞剧《天工开物》以宋应星的生命历程和著书经历为线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应星历经六次科考落榜,却痴迷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乃粒、乃服、冶铸、锤锻、膏液、曲糵、佳兵、舟车等十八个篇章,对明朝中叶以前的科学技术工艺进行完整的考察梳理,记录中国农业、手工业、制造业几千年来的实践技巧,著就《天工开物》。宋应星本想以自己的笔墨拯救危亡的国家,却无法阻拦山河破碎,长兄、挚友以身殉国,宋应星静心执着于做一件更有意义的大事,著书《天工开物》,传播中国科学技术,影响中国,影响世界。

陆川用电影人的独特视角,打造出多重对话叙事的舞剧,展现对舞剧叙事性的极致探索。

第一幕《赶考》通过生动的舞台场景和演员的表演,展现了宋应星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的赞叹,以及他内心对科学知识的初步觉醒。第二幕《大考》通过对比宋应星在科举道路上的挫折与亲情的温暖,深刻揭示了古代士人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展现了宋应星在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与不屈。第三幕《著书》通过丰富的舞台布景和演员的精湛表演,生动再现了宋应星在著书过程中的艰辛与坚持,以及他对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第四幕《山河》通过悲壮的舞台氛围和演员的情感投入,展现了宋应星在乱世中的坚持与牺牲,以及他的著作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强调了科学精神的不朽与伟大。

魏伸洲、马蛟龙、胡适、刘敬等国内顶级舞蹈演员的生动呈现,让舞剧《天工开物》带给观众震撼人心的艺术体验。伴随着演员们不断变化着的舞蹈、形体,肢体语言在光影与舞蹈之间给予观众极大的审美意趣,被观众誉为“文艺界的大作,舞剧界的大片”。

同一个舞台,同一个角色,青年宋应星的扮演者魏伸洲和老年宋应星的扮演者马蛟龙用舞蹈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又在同一种精神下交融。马蛟龙表示,通过解读人物,并在导演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与角色磨合,找寻自己心中的宋应星。魏伸洲表示,这个角色最打动自己的一点是“活得很自由,他选择了走自己想走的路”。饰演宋应星哥哥宋应昇的刘敬以一套令人目眩神迷的“跨腿转”,被观众戏称为“旋风大陀螺”,他说:“旋转只是舞剧表现的一个点,宋应昇的‘跨腿转’是徜徉在书本中的潇洒自如,是无比浪漫的。”

很多观众对剧中一个场景印象深刻,台上,宋应星呐喊的那一句“此书不为功名而作”正是他的一生写照。此时,台下传来一声回应:“此书为我们而作!”随即,一群古代民间各行业的工作者从观众席走向舞台,与台上演员合为一体。这种情景交融、身临其境的方式,把观众深深带入几百年前发生的故事中,与宋应星“对话”。

“中国舞台艺术,既需要美轮美奂,更需要磅礴的中国力量。”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国家艺术基金理事、“影响世界的江西”系列舞台剧总顾问宋官林表示,近年来,中国舞剧市场活跃,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品,其中,舞剧《天工开物》具有磅礴的力量,在追寻历史的过程当中凝练精神张力。

以“明制美学”演绎中国风骨 铺展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

《天工开物》承载着明代文化精髓,“明制美学”成为整部舞剧呈现的视觉亮点。

从“一页白纸”到“一段文字”再到“一幅绘画”,最终组成了《天工开物》这本巨大书卷:错落有致的书页,在推移、旋转、组合、分离之间,变幻构建极具张力的隐喻空间;音乐在灵动与恢宏中切换,色彩在简朴与厚重中流转……一本书在舞台上“活”了起来。

主创团队为舞剧《天工开物》打造了以“大”“简”“巧”为基色的“明制美学”。服装设计参照明代中晚期的服饰特点,在充分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舞剧化创意官员、百姓、工匠、农夫等人物的服装造型,设计出极具鲜明特点的工匠服装。此外,还有一个细节,大量农夫工匠的服装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第一陶”江西万年出土陶器的花纹,兼具原始的生命力与行业特点。

陆川希望通过舞台之美、服装之美、音乐之美、影像之美、装置之美、工匠之美、科技之美、大地之美,体现中华民族秉持“天工”与“开物”的传统哲学思想,展现中国科技根基、科技自信的民族精神,彰显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理念,以“明制美学”演绎中国风骨。

“南京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次重回南京感慨万千。希望南京的观众能够张开怀抱,拥抱这部作品。相信在六朝古都南京,这样一个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舞剧《天工开物》不会让大家失望。”演出开始前,陆川的一番话,在演出结束后得到了印证。

舞剧《天工开物》在南京的两场演出大获成功,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金陵城徐徐展开。

南京不但承载陆川青葱美好的大学时光,还成为他后来编剧、执导电影《南京!南京!》的灵感来源之地,这次舞剧《天工开物》在南京演出,他信心满满。南京观众也给出了积极回应。“宋应星的人生通过舞台生动起来!”“《天工开物》完全是‘六边形战士’啊!”“主创真诚,主演敬业,祝《天工开物》越来越好!”……南京两场演出结束,观众被深深震撼了。众多观众还在剧场大厅参与“天工大集”主题活动,纷纷打卡拍照留念,感受“明制美学”的魅力,品悟《天工开物》蕴含的中国智慧。

作者:邢虹 责任编辑:吴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