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穿越千年,揭开南朝石刻的神秘面纱

2024-08-16 08:04:5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及周边地区共有50多处、100多件

穿越千年,揭开南朝石刻的神秘面纱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正在南京市博物馆如火如荼展出,南朝石刻作为南北交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其中。适值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六朝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志高受邀做客南京图书馆举行“南朝石刻面面观”讲座,让我们跟着专家再次感受南朝石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萧景墓石刻石柱(局部) 邵世海 摄萧景墓石刻石柱(局部) 邵世海 摄

列为国保单位,南京及周边地区共有一百多件

在陵墓前开辟神道,神道两侧对称列置象征吉祥、驱灾避祸的石刻,这一制度始自东汉。三国两晋时期受薄葬思想和官方禁令的影响,陵墓前多不立石兽类神道石刻。南北朝时期,神道石刻成为帝王陵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石兽、石柱、石碑等几种。

宋文帝长宁陵被认为是最早完整设置神道石刻的南朝陵墓。孝武帝刘骏“于襄阳致之”,因为那里从东汉以来就有发达的石刻工艺传统,并且与都城洛阳有一定联系,刘宋孝武帝首次将襄阳石兽等石刻样式带到了建康,从而开启了南朝陵墓的新制。

“形体硕大,气势恢宏,雕琢精致,造型夸张,极富想象力。”王志高曾长期主持南京地区田野考古工作。在他看来,南朝陵墓石刻不仅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更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及社会生活。南京作为六朝京畿之地,保留有大量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历史遗存。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即散落分布于南京及其周边地区。1988年1月,散列于南京、丹阳、句容等地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陈文帝陈蒨永宁陵(实为萧统墓)石刻石兽 邵世海 摄陈文帝陈蒨永宁陵(实为萧统墓)石刻石兽 邵世海 摄

“目前已知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在50处以上,共计一百余件。那些威武雄壮的天禄、辟邪,可与同时期的北方石刻相媲美。”据王志高介绍,以现代学术方法对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进行调查研究,可以追溯至清末民初的《梁代陵墓考》,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在此之后,倾朱希祖、朱偰、腾固等多位学者之力而成的《六朝陵墓调查报告》,成为国内南朝石刻研究的开山之作。

其中,朱偰先生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撰成《金陵古迹图考》《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等著作,对所涉石刻作了初步考证说明,保存了大量影像资料,成为后继学者研究的必备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图录介绍层出不穷,包括《南朝陵墓石刻》《南朝陵墓雕刻》《南京的六朝石刻》《南朝陵墓雕刻艺术》等,相关研究论著更是不胜枚举。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自此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

成就一大奇观,南京有两处特例系四碑并列

今天的人们,仍可透过现存的南朝石刻遗迹,一窥当时的时代风貌。

从现存石刻来看,通常为三种六件,由外向内依次为石兽、石柱、石碑各一对,对称分布于神道两侧。但在南京,则有两处例外,均为三种八件,这就是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刻、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二人是同父同母亲兄弟,均为梁武帝萧衍异母弟。

萧憺墓石刻石碑(局部)邵世海 摄萧憺墓石刻石碑(局部)邵世海 摄

萧秀墓石刻所在之地原本是甘家巷小学,现已修建了保护大棚。萧秀墓前分布四座石碑,两两相对,其前排两座石碑,碑身已失,仅存龟趺;后排两座石碑保存较好,部分碑文清晰可见,大概可以辨认出“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碑”字样。一般解释是,萧秀死后,其故吏上表梁武帝请求立碑纪念,获得批准后,著名文士王僧孺、陆倕、刘孝绰、裴子野四人遂各自撰写碑文。四篇碑文写成之后,均文辞卓绝,一时竟难以取舍,最终四碑并列,成为南朝石刻中的一大奇观。

王志高对此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认为,从东汉以来,立碑已有一定的制度规定,不同身份或性质的人可以为同一人立碑,两碑甚至四碑并立就是这样形成的。此外,如果将萧秀墓与萧憺墓对比来看,兄弟二人的等级在当时是一样的,其墓葬的各种规格自然也相同。

现存约三千字的梁始兴忠武王萧憺神道碑,是南朝陵墓碑刻中存字最多、最完整的一块,石刻所在之处现已辟为公园。萧憺墓西侧石碑已失,仅存石龟趺座;东侧石碑保存较好,整体有4米多高,碑额题“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据了解,石碑北侧近年来新发现一龟趺座,由此可推断出神道上曾立有四通石碑。

萧憺墓石刻石碑(局部)邵世海 摄萧憺墓石刻石碑(局部)邵世海 摄

贴近大众生活,南京“标志性”神兽形象更敦实

传统观点认为,为避免运输过程中损坏,这些石刻是先将石材运至陵前,然后再雕琢加工。从王志高现场提供的史料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据《隋书·五行志》载:“梁大同十二年正月,送辟邪二于建陵。左双角者至陵所。右独角者将引,于车上振跃者三,车两辕俱折,因换车。未至陵二里,又跃者三,每一振则车侧人莫不耸奋,去地三四尺,车轮陷入土三寸。”由此可见,当时在运送石刻组件时用到了专门制作的运输车辆。

在南朝石刻中,昂首挺胸、凌空屹立的神兽,总是给人恢宏苍凉、古朴灵动之感。“自东汉制度性出现墓前石兽以来,陵墓石兽的称谓一直众说纷纭。从文献记载看,当时人就比较混乱。”据王志高介绍,今日文物考古工作者一般称独角石兽为麒麟,双角石兽为天禄,无角石兽为辟邪。对于其间的等级差异,大家普遍认为帝陵等级墓前为有角石兽,王侯墓前为无角石兽。

萧景墓石刻石柱 邵世海 摄萧景墓石刻石柱 邵世海 摄

很多人对作为南京标志性形象出现在南京南站北进站口、中山门外入城口等处的神兽,有着深刻印象。它昂首挺胸、右腿前伸、长尾拖地,身姿十分雄壮;鬃毛自头顶垂至后颈,口部大张,舌头伸出搭在胸上,胸前长毛卷曲直至腹部,肩膀两侧各带一只羽状翅膀。事实上,它们均来自萧景墓前的辟邪形象。相较于麒麟的矫捷灵动,辟邪体型更加敦实、厚重。

萧景墓石刻石柱柱额 邵世海 摄萧景墓石刻石柱柱额 邵世海 摄

作为南京现存南朝石刻中保存最好的一处石柱,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现存西侧神道石柱和辟邪一对。其中的西辟邪,多年前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曾发掘出土,但因不能修复仍埋入原处;尚存的西侧石柱,被誉为“汉以来墓表中最精美的一个”,其柱头圆盖饰有覆莲纹,圆盖之上伫立着一只仰天长啸的小辟邪。柱身上方有一长方形柱额,其上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23字,字迹清晰,证明了其墓主为萧景,而“反左书”是南北朝时期特有的书法流行体式,作为存世实物极为难得。正在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举行的“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即展出了其拓本。

石刻与墓葬互证,昭明太子萧统陵墓被证实

在南京,帝陵前的麒麟以狮子冲梁昭明太子萧统陵墓保存最好。

萧统酷爱读书,他主持编撰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诗文总集。其陵墓石兽体形健美,给人以身姿矫捷之感;体态轻盈灵动,动感十足;身上雕刻的纹饰线条十分清晰。神道中的两只麒麟均半张大口,抬头挺胸,仰望天空;四肢着地,外侧两腿向前伸出,两侧肩膀各带一只羽状翅膀,两只后腿微微弯曲,像随时准备一跃而起;四只脚爪均向上抬起,威严之中带着一丝喜感。

陈文帝陈蒨永宁陵(实为萧统墓)石刻石兽 邵世海 摄陈文帝陈蒨永宁陵(实为萧统墓)石刻石兽 邵世海 摄

“萧统生前虽未继承大统,但死后被追尊为帝,其陵墓也应是遵照帝陵规模修建。”据王志高介绍,关于陵墓前这对麒麟的归属,历来有刘宋文帝长宁陵和陈文帝永宁陵两说。1988年,这对石兽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即采用了朱希祖、朱偰父子的观点,将其定名为“永宁陵石刻”。该论断后来被推翻了,“这也是石刻、墓葬互证的一个典型案例。”

早在2006年,王志高就通过对文献所载昭明太子墓所在方位的梳理,比照萧梁晚期帝陵神道石兽的形制特征,推测狮子冲石兽或为梁昭明太子安陵之物,且推测其生母丁贵嫔宁陵也在狮子冲附近。2013年,南京考古工作者对此处陵墓进行了试探性发掘,虽然其后中断回填,但发掘仍取得了很多直接证据,包括“中大通弍(贰)年”纪年砖、“普通七年”纪年砖等,前者为昭明太子萧统的卒年,后者则是萧统生母丁贵嫔卒年的前一年。

最终,研究人员综合考虑了墓葬位置、规模等级、墓葬时代、出土壁画、陵前石刻及文献记载等诸多因素,判定两墓墓主分别为萧统及其生母丁贵嫔,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难题。

作者:王峰 责任编辑: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