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关于印发《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宁发改法规字〔2024〕505号)

2024-08-27 16:50:32|图文来源: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

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发改法规字〔2024〕505号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各区可参照组织实施相关工作。

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南京市公安局                  南京市财政局

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南京市交通运输局

南京市水务局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南京市审计局          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南京市数据局               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7月25日

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

发展的意见》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招标投标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聚焦发挥招标投标竞争择优作用,改革创新招标投标制度设计,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全流程全链条监管,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招标投标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二、重点任务分工

(一)优化制度规则设计

1.以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及其相关实施条例修订为契机,结合南京招标投标工作实际,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反馈修订需求及建议,力争将南京行之有效的创新做法纳入相关修订草案固化,并根据修订情况适时分行业、领域、对象开展招标投标法等法规政策的宣传培训,推动营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招标投标市场氛围。(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2.建立健全招标投标制度规则定期清理工作机制,对照新修订的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及其相关实施条例等上位制度规则,对全市经清理后保留的招标投标制度规则类文件作出合并、衔接、替代、废止等处理,对实施超过3年的招标投标制度规则类文件经评估后及时作出修改、废止、保留等处理,着力破除制约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制度障碍。(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3.严格落实国家和省根据不同领域和行业特点制定或修订的招标投标制度规则和技术标准,持续优化房建及市政工程、水利工程、水运工程、公路工程等建设项目以及农业基本建设、信息通信等领域招标投标交易程序和监管流程,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4.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开展“招标投标市场公平竞争指数”专题研究,争取纳入国家相关工作先行先试城市,为国家监测指标全面推广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南京经验、南京样板。(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5.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统一部署,贯彻落实专家库互联共享、远程异地评标等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技术标准。在各行业领域推广使用《电子采购交易规范:非招标方式》国家推荐标准,规范非招标方式采购交易行为,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益和效率。(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6.将信用评价类政策措施和应用工作纳入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规则制度动态清理、公平竞争审查范围,不得以信用评价、信用评分等方式变相设立招标投标交易壁垒。严格落实《招标投标信用管理办法》和省级招标投标市场信用管理制度,规范招标投标领域信用评价应用工作,依法依规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措施。(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二)强化法规政策协同衔接

7.定期开展招标投标领域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专项行动,对照《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对我市各部门制定或实施的招标投标领域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其他政策性文件以及具体措施是否存在排除、限制竞争情形进行排查,及时废止或修订不符合规定的政策措施。(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8.政策制定机关建立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明确公平竞争审查负责机构、审查标准和审查流程,做好拟出台的招标投标领域政策措施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审查过程中要以适当形式听取经营主体、行业协会商会等意见,除依法保密外还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禁止在区域、行业、所有制形式等方面违法设置限制条件。(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024年完成)

(三)强化招标人主体地位

9.切实保障招标人在选择招标代理机构、编制招标文件、选择电子交易系统和工具软件、组建评标委员会、委派代表参加评标、确定中标人、签订合同等方面依法享有的自主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干涉。(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10.严格落实标准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引用要求,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应当规范引用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以及省制定或修订的勘察、设计、监理、材料、设备、施工、总承包等示范文本,不得通过设置不合理条件排斥、限制潜在投标人。(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11.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夯实招标人主体责任的通知》(宁发改法规字〔2022〕519号)规范招标计划提前发布,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均应在招标公告发布之日前至少30日发布招标计划,招标计划应当包括项目名称、招标人名称、立项文件及文号、招标内容、合同预估价、资金来源、招标公告拟发布时间等内容,提高招标投标活动透明度。(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12.继续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属国有企业招标采购管理的通知》(宁国资委〔2023〕137号),建立健全招标投标事项合法合规审查、专家咨询、集体决策等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和岗位职责,有效整合招标采购、财务、法务等专业技术力量,积极发挥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的专门监督作用。(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13.根据《招标公告和公示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编制出台《南京市招标投标领域信息公开目录》,明确公开主体、内容和时限,鼓励招标文件提前公示,加大招标公告、中标合同、履约信息公开力度,招标公告应当载明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进一步提高招标投标活动的透明度。(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024年完成)

14.实行招标人信用承诺制,明确招标人全面履行项目建设管理职责,落实招标人组织招标、处理异议、督促履约等方面责任,加强招标投标行为和合同履约行为的联动管理,承诺书与招标公告同步在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接受社会监督。(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15.持续加强国有企业监管,落实《南京市市属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试行办法》,加大对国有企业组织招标和参与投标管理力度,将依法依规开展招标采购纳入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市国资委负责,持续落实)

(四)健全招标代理机构服务机制

16.依据国家发布的招标代理服务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相关行业组织强化招标代理行业自律,推动完善招标人根据委托合同管理约束招标代理活动等管理机制。(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17.根据国家发布的招标采购专业人员能力评价标准和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招标代理从业人员培训,依法开展招标代理机构信用评价和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评价,推动提升招标代理服务能力。(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负责,适时推进)

18.招标代理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收取高额招标文件等资料费,不得收取除招标代理费之外的电子招标文件费等费用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将招标代理收费乱象纳入价格执法要点和招标投标专项治理予以重点整治。(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19.加强对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的动态监管,对参与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对于依法应当采取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措施的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移送线索,对于涉嫌串通投标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等犯罪行为的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线索,并按规定纳入信用记录,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招标人选择招标代理机构的参考依据。(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五)推进招标采购机制创新

20.结合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配套部门规章“立改释”情况,跟进完善各行业领域招标采购方式,充分发挥招标投标竞争择优的制度优势,引导各类先进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和优质企业集聚。(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21.参照中央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对标评估工作,指导国有企业探索形成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和供应链管理需要的招标采购管理机制,支持企业集中组织实施招标采购。(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22.加强招标采购与非招标采购的衔接,支持科技创新、应急抢险、以工代赈、村庄建设、造林种草等领域项目采用灵活方式发包。(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财政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六)改进评标方法和评标机制

23.严格落实国家关于规范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适用范围的相关规定,明确具有通用技术、性能标准或者招标人对技术、性能没有特殊要求的招标项目一般才可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负责,持续落实)

24.技术要求复杂的工程建设、货物采购项目以及服务采购项目,一般可以采用综合评估法,在勘察设计项目评标中应突出技术因素、相应增加权重。(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负责,持续落实)

25.完善评标委员会对异常低价的甄别处理程序,对可能影响履约的异常低价,以及明显低于其他投标报价或者标底的报价,要求投标人提供书面说明和相关证明材料,不能合理说明或提供证明的应当否决低价投标。(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负责,持续落实)

26.招标人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评标时间和评标委员会成员人数,进场交易的项目如需隔夜评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机构应当提供食宿等服务保障,并做好保密工作。(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27.依托长三角远程异地评标协调系统,在与安徽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完成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合作的基础上,继续与合肥、宣城、滁州等城市开展合作试点,不断打牢硬件基础、深化数据共享,强化智慧赋能,持续拓展与长三角区域、南京都市圈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城市覆盖面。(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28.实施“双盲”评审改革,通过全省统一的综合评标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投标文件技术部分采用“暗标”形式隐去投标企业名称等信息,实行评标专家“盲抽”,技术标“盲评”。(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29.探索“分散”评标,实现“同标不同室、同室不同标”模式;试行投标人资格、业绩、信用等客观量化评审,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因素,更好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评标质量效率。(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七)优化中标人确定程序

30.厘清专家评标和招标人定标的职责定位,进一步完善定标规则,保障招标人根据招标项目特点和需求依法自主选择定标方式并在招标文件中公布。建立健全招标人对评标报告的审核程序,招标人发现评标报告存在错误的,有权要求评标委员会进行复核纠正。(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负责,持续落实)

31.实施“评定分离”改革,让评标专家回归咨询和决策参谋本职工作,评标委员会推荐不排序的若干中标候选人,招标人按程序确定中标人。在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的基础上,拓展系统功能、增加定标程序,实行定标全过程记录和可追溯管理。(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八)加强评标专家全周期管理

32.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扎实开展本地区评标专家清理工作,对存在弄虚作假、收受好处、泄露保密信息、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被认定存在犯罪行为,以及无法胜任评标工作等情形的专家依法清退出库,切实提升专家队伍的整体素质。(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024年完成)

33.根据修订后的《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综合评标专家库和专家管理细则》,贯彻落实从专家遴选到考核监督的全过程全链条管理制度体系,强化评标专家入库审查、业务培训、廉洁教育,积极开展对评标专家的“一标一评”,实行动态调整轮换机制、严重失信通报制度和对评标结果终身负责制。(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九)加快推广数智技术应用

34.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招标投标全过程信息的全面记录、实时交互、动态监测,确保交易记录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监督留痕、责任可究。拓展“阳光四季”一体化智慧云平台功能,归集包括评标场所音视频、企业信用数据、交易全过程在内的多源数据,深度挖掘、精准提炼可量化的预警点,为监管部门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评估提供技术支撑。(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35.实施全国统一的电子招标投标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在各行业领域全面推广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推动交易流程、公共服务、行政监督的透明化、规范化和智能化,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应当采用电子招标投标方式。(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36.依托全省统一市场主体信息库,积极推动经营主体登记、资格、业绩、信用等信息互认共享,推动现场监管向全流程数字化监管转变,为加快推进全国招标投标交易主体信息互联互通提供试点方案。(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024年完成)

37.根据国家制定的移动CA技术标准,积极开展系统升级改造和联调测试,配合推进招标投标领域数字证书全国互认。(市发改委、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024年完成)

38.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目标,探索及试点招标投标身份认证、加解密、签章的新型应用,支持电子营业执照在招标投标领域推广应用。(市数据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39.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与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行政监督平台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数据对接,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互认共享提供数据支撑。(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市级投资项目审批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40.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进一步降低招标投标交易成本的通知要求,健全保证金收退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电子保函推广应用力度,持续落实《关于实行差异化缴纳投标保证金降低招标投标交易成本的通知》(宁发改法规字〔2023〕659号)要求,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十)优化电子招标投标平台体系

41.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修订《电子招标投标办法》,认真梳理反馈我市电子招标投标经验做法、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关建议。(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42.落实国家关于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创新发展的政策规定,按照政府主导、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原则,优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功能。(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43.构建统一、规范、便捷、高效的招标投标交易系统,做实做细开发需求,加快系统开发进度,推动实现建设、交通、水务、地铁、国土等交易活动在新系统实现全流程在线办理。(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024年完成)

44.支持社会力量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原则建设运营招标投标电子交易系统,电子交易系统应当开放对接各类专业交易工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经营主体指定特定的电子交易系统和交易工具。(市数据局负责,持续落实)

(十一)压实行政监督部门责任

45.充分发挥招标投标联席会议制度和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作用,进一步理顺招标投标行政监督体制,探索建立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的协同机制。(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24年完成)

46.按照“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加快界定依法必招项目和非依法必招项目的监管责任,参照国家分领域编制的行政监督责任清单,明确我市招标投标各领域主管部门和监管范围、程序、方式,并将责任清单通过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和省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公开发布,消除监管盲区。(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024年完成)

47.全面梳理水电气工程项目清单,按照“领域归口、精简高效”原则,理清项目管理和招标投标的责任边界,重点围绕界定依法必招范围、夯实招标人主体责任、明确行政监管职责等方面,加强和规范我市水电气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工作。(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24年完成)

(十二)强化多层次立体化监管

48.加强招标投标与投资决策、质量安全、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有机衔接,打通审批和监管业务信息系统,提升工程建设一体化监管能力,强化招标投标交易市场与履约现场联动,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市级投资项目审批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49.实施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制定或修订的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制度,在本行业领域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问题易发多发环节以及发生过违法违规行为的主体,可采取增加抽查频次、开展专项检查等方式进行重点监管。(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负责,适时推进)

50.加快构建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相互结合的市场诚信体系,指导相关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机制作用,促进招标投标从业机构及人员和市场主体诚信守法。(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51.制定出台《南京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协同监管工作机制》,加强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之间以及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和市场监管等其他行政机关的沟通联系和协作配合,形成“问题精准发现、信息及时共享、办理高效规范、联动处置有力”的监督管理格局。(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公安局、市审计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024年完成)

52.完善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向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市场监管部门移送违纪违法犯罪线索的标准和程序,建立移送线索办理情况反馈机制,形成管理闭环。(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53.加大招标投标领域审计监督力度,将审计发现的招标投标相关违法违规线索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依托南京智慧审计系统,构建招标投标风险预警分析模型,助推及时发现招标投标领域异常和风险点。(市审计局负责,持续落实)

54.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共同研究涉及招标投标、质量安全、工程验收等犯罪行为,严格把握案件定罪量刑标准;加强与公安机关联系,提前介入相关案件引导侦查;积极开展行刑反向衔接工作,向行政机关移送需行政处罚的案件线索;根据《公益诉讼办事规则》相关规定,依法受理招标投标领域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市检察院负责,持续落实)

(十三)加快推进智慧监管

55.创新招标投标数字化监管方式,推动现场监管向全流程数字化监管转变,完善招标投标电子监督平台功能,畅通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审计机关监督监管通道,建立开放协同的监管网络。(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纪委监委机关、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审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56.建立数字化执法规则标准,探索运用非现场、物联感知、掌上移动、穿透式等新型监管手段,推动实现数字化监管,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负责,持续落实)

57.加大招标文件随机抽查力度,运用数字化手段强化同类项目资格、商务条件分析比对,对异常招标文件进行重点核查,进一步破除影响公平竞争的规则障碍和隐性壁垒。(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负责,持续落实)

(十四)严厉打击招标投标违法活动

58.严格依照《关于印发<南京市招标投标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及从轻、减轻、不予处罚清单>的通知》(宁发改规字〔2022〕2号)审慎行使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依法作出不予处罚或者从轻、减轻行政处罚的决定,并贯彻落实行政处罚“七日双公示”要求;对依法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应采取约谈等行政指导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教育提醒。(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59.依法加大对排斥限制潜在投标人、规避招标、串通投标、以行贿手段谋取中标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转包、违法分包行为。适时组织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集中整治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公安局、市审计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60.深化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专项治理成果运用,对排查发现的违法案件进行再梳理、再分析,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违法案件予以公开曝光;对违法企业和人员的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按违纪、违法、犯罪等不同性质分类做好处置工作;总结凝炼本地区创新运用穿透式监管手段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的典型经验做法。(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公安局、市审计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61.积极配合国家修订相关刑事法律,强化宣传培训和贯彻落实,依法严肃惩治招标投标犯罪活动。(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62.充分发挥调解、仲裁、诉讼等争议解决机制作用,支持经营主体依据民事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招标投标纠纷多元化解。(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负责,持续落实)

63.综合运用“信、访、网、电”立体受理体系和信息技术手段,积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严格依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受理案件,完善招标投标投诉处理机制,有效遏制恶意投诉行为。(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十五)持续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做法

64.系统梳理招标投标交易流程,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审批、许可、备案、注册、登记、报名等事项,不得以公共服务、交易服务等名义变相实施行政审批。(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65.结合涉企不平等政策法规文件清理工作,开展招标投标法规政策文件专项清理,对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政策文件和示范文本进行全面排查,存在所有制歧视、行业壁垒、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的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予以修订、废止。(市发改委、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024年完成)

(十六)健全支持创新的激励机制

66.贯彻实施《关于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平等参与企业招标投标活动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重装〔2023〕127号),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招标投标机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参与招标投标视同满足市场占有率、使用业绩等要求,对已投保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一般不再收取质量保证金。(市工信局负责,持续落实)

67.参照国家鼓励和引导中央企业持续加大创新产品采购支持力度的相关做法,通过招标投标首购、订购创新产品和服务,带动民营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并完善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容错免责机制。(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十七)优化绿色招标采购推广应用机制

68.推广应用国家绿色招标采购示范文本,引导招标人合理设置绿色招标采购标准,对原材料、生产制造工艺等明确环保、节能、低碳要求。(市建委负责,适时推进)

69.鼓励招标人综合考虑生产、包装、物流、销售、服务、回收和再利用等环节确定评标标准,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十八)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参与的政策体系

70.贯彻落实政府采购和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通过预留份额、完善评标标准、提高首付款比例等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参与招标投标的支持力度。(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落实)

71.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鼓励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投标,促进企业间优势互补、资源融合。(市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适时推进)

72.探索将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招标投标情况列为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考核内容。(市国资委负责,持续落实)

三、组织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创新完善招标投标体制机制的重要性,认真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市发改委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实化各项任务,清单化推进落实。市纪委监委机关、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城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审计局、市国资委、市数据局、市市场监管局等要根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扎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二)营造良好氛围。在改革招标投标管理体制、完善评标定标机制、推行全流程电子化招标投标、推进数字化智慧监管等方面鼓励大胆创新。市发改委定期会同有关部门跟进重点任务推进情况,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适时转为制度文件加以推广应用。加强宣传解读和舆论监督,营造有利于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尹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