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2024-08-28 07:21:43|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杨增岽 范嘉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旗帜鲜明地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决定》着重针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自信,充分体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提纲振领、纲举目张。全面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首先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领悟好改革开放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成就和重大意义,把握好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贯彻好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重大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

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决定》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深入学习领会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有助于坚定信心、鼓舞斗志,深刻认识到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此后,我国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适应国家发展新要求。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并全面铺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在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转变,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的继续,又是改革在新时代的重新开启。“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关键靠制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关键在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制度建设作为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涉及60项具体任务和300多项重大举措,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了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以经济改革为例,我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规模效应持续显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实践经验证明,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中国式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

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我们党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总是深刻把握历史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再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紧密围绕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在三中全会上重点研究改革议题,部署相关工作,通过改革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注入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为了将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必然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决定》指出,必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六个必然要求”集中概括了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客观要求,也鲜明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需解答的重大课题。目标决定方向、方向激发动力。旗帜鲜明地围绕中心任务部署改革,中国共产党将改革开放作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就无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

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开放的要义仍在于“全面”和“深化”,这是由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制度贯通于现代化建设的诸方面,直接规定其他治理维度的深度与广度,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基本抓手。制度之间互牵互制、互为前提因果,如果出现缺失或彼此掣肘,现代化发展也将出现失调甚至阻滞。新时代的改革是制度建设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综合演变和协调发展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治理效能,必须着眼于整个制度体系的系统优化与全面发展。《决定》的“全面性”集中体现在改革举措的广泛性上,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还延伸至国家安全和国防军队建设等多个重要方面,每个领域都肩负着明确的发展任务。全面改革更加注重构建各领域的基础制度框架,推动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促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稳定。

制度是全面改革的抓手,也是深化改革的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制度既要“四梁八柱”全面铺开,更要瞄准问题纵深推进。就问题意识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在当前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回答并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就整体发展而言,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方面出现了短板与不足,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整体发展之中的难点环节,甚至是痛点问题,也就是“难啃的硬骨头”。对于这些体制机制的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将已有制度不断健全,对新领域新实践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在全球局势变幻莫测、地区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外部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我国正处在一个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显著增多的关键时期。完善的制度能够显著提高一个国家在组织、协调和化解风险方面的能力,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相反,落后的制度则往往自身隐藏着风险、蕴含着危机,可能成为制约社会繁荣与稳定的瓶颈。为了有效化解风险、捕捉新机遇,使得制度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从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着手,向深层次矛盾发力,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着力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反映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要求。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与意志。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决定》从哲学原理层面,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指出:“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因素的结合创造优良环境,调动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型生产关系需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展耐心资本等。在此基础上,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激发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摒弃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通过上层建筑的变革解放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决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当前,高质量发展仍面对许多现实课题,具体表现为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市场发育成熟度不足,政府与市场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协调,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之间不够匹配,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依然存在,农业基础不够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克服经济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治理”是“发展”的“定心丸”与“催化剂”。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要构建与现代化相匹配的治理体系和能力,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和稳定社会生态。《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部分提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七个聚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涵盖了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关于物质基础、政治保障、思想观念、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的具体要求,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围绕中心任务所要着力达成的基本目标。只有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国家治理才能够不断完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才能够变为现实。

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至关重要。改革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副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的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无一不是改革开放过程中需要牢牢坚持与把握的科学方法。“六个坚持”在《决定》中得到了贯彻与具体化。《决定》提出:“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系统集成、突出重点,注重改革实效,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要工作方法。《决定》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加注重”,是对过去工作方法的肯定与经验总结,也是依据客观状况与实践需要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要义。

以系统观念统揽改革发展全局,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是将诸多独立的系统、功能以及信息糅合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促使各个系统协同工作,资源充分共享,管理更为便捷,发挥出最优的整体效能。一方面,系统集成就是强调改革的协同性。为了建设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改革不可避免地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牵动既有利益格局变化。重大改革举措牵一发而动全身,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将越来越尖锐,涉及的体制机制障碍也将越来越复杂。零碎或片面的调整无法满足需求,一般程度的系统推进也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改革必须是全面、系统的改革与提升,是将各个部分整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实现各领域改革的联动与集成。因此,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协同性,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另一方面,系统集成就是强调改革的整体性。在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的基础上,我国制度已经基本形成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完整体系,以一个整体性面貌成为改革的对象。社会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已经定型的制度体系要依据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原有的创新和未有的填补。改革过程中,不能未待新制度妥善建立就将原有制度取消,破坏制度体系整体性,导致部分领域制度空转甚至停摆。《决定》提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就是出于整体性的考量。2022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以及多种风险隐患。同时,国内大循环中存在阻碍,外部环境也日益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增加。在这一环境下,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完全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仍需时间。为避免新旧交替之际的经济压力,应遵循“先立后破”原则,在稳定并扩大总量的同时,进行结构调整,在稳固新动能的基础上,勇于破除旧的、不合时宜的部分。尊重规律,稳步前行,确保新旧动能的平稳过渡,顺利推进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的各项工作。

以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牵住改革的“牛鼻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善于抓重点、抓关键。《决定》深入剖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会遇到的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提出诸多领域的改革举措,同时也鲜明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在“全面”中找到了重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体制改革就像是一个关键的“抓手”,能有效解决其他领域的深层次问题,通过抓住重点来推动全局,为全面深化改革铺平道路并提供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迫切需要协同解决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存在的重点难题。例如,必须关注并解决民生领域的棘手问题。民生是社会的基石,与每个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需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针对就业、教育、医疗等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寻找改革的切入点,以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致力于解决那些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需要完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与财富积累机制,并努力消除城乡、地区和行业在公共服务上的差异,坚决反对特权,确保公平正义普照每个角落。

以问题导向和人民至上相统一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要解决的是现实存在的突出难题与“真问题”,所谓“真问题”首先是老百姓关心、期盼的,关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问题。真抓实干是我们党的传统,也是创造改革开放经济奇迹的秘诀。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工作中,始终倡导真实和实效,强调在实效上下功夫。《决定》特别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重视实效,意味着要切实解决问题,意味着工作不仅要做、改革不仅要进行,还要使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为经济社会注入活力。不能“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却“竹篮打水一场空”。人民满意度是检验实效的最终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切忌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只有符合人民期望、带来实际利益的改革,才算切实有效。《决定》强调注重改革实效,特别关注民生改善,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以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为目标,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让人民从改革中受益,提升其满意度和获得感,才能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接续党和人民用伟大奋斗创造出的改革伟业,勾勒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积蓄起开辟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澎湃势能。唯有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运用科学方法把改革蓝图落到实处,方能创造出强国与复兴的新的更大奇迹。

[作者杨增岽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嘉祥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历史、理论与现实三重维度下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研究”(19LLKDA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杨增岽 范嘉祥 责任编辑:顾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