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土壤不土 大有神奇 南师大教授揭开土壤的秘密

2024-09-10 13:57:03|图文来源: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作为科学教育的点灯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蔡祖聪从研究到教学,再到俯下身子写出科普读本《神奇的土壤》,一直在做土壤学的社会转化。近日,第四届土壤生物健康学术论坛研讨会在云南文山州举行,蔡祖聪因研发的“土壤强还原处理法”有效消减三七等多种作物连作障碍,再次引起强烈关注。让我们跟着蔡祖聪教授踏上神奇的科学文化之旅。

年逾花甲

科学家成为科普作家

土壤里生活着那么多小动物,它们都在做什么?为什么它们选择生活在那里?土壤除了让植物生长,还有什么作用?它里面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从哪里来?是怎样融洽“相处”的呢?

多年前,南京小学生张宁阳的一系列疑问,让当时已年逾花甲的蔡祖聪意识到,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孩子亲近自然、接触土壤的机会越来越少,有必要为他们写一本土壤科普书。于是,蔡祖聪和张宁阳一个著文一个绘画,合作推出科普读本《神奇的土壤》。

“土壤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厂’……”在这本书中,蔡祖聪用通俗浅近的文字展现出土壤非常神奇的一面。只用短短数语,蔡祖聪就说清楚了土壤的形成:“太阳晒,雨水淋,微生物‘啃’,植物扎根,整块的岩石破碎了,慢慢变成砂子。砂子再进一步破碎,变成更小的矿物质。微生物和植物死了,腐烂后变成腐殖质混在细小的矿物中,这就形成了土壤。”我国地域辽阔,五色土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腐殖质是黑色或褐色的,土壤中的盐则大多为白色。因为温度和水分不一样,铁可以形成紫、赤、红、黄、青等各种颜色的氧化物。它们比例不同,就形成了多彩的土壤。”

研用结合

帮助农民做“土壤手术”

1978年,蔡祖聪进入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学习,后考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一路攻读、一路研究。2011年,他调至南京师范大学。在蔡祖聪看来,土壤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解决生产和社会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投入和高产出的集约化种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此过程中,作物连作障碍问题也日益突出。“所谓连作障碍,指在同一块土壤高频率种植同种作物,这块土地就容易被病原菌侵袭,变成病土。在病土上继续种植同种瓜果蔬菜,会造成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土壤。自2010年起,蔡祖聪作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瞄准作物连作障碍防控,在国内率先研发出土壤强还原处理方法,即先对土地施行“肿瘤切除手术”,再予以一定的养料进行调养。整个过程更健康,更具可持续性。

蔡祖聪告诉记者,国外曾广泛采用土壤化学熏蒸灭菌方法,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其使用的化学药品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国内也曾试图靠加大农药和化肥施用量来解决问题,却只会形成恶性循环;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独立发现施用大量有机物料、淹水强烈还原土壤,可以快速修复因酸化、次生盐渍化而严重退化的大棚蔬菜地土壤,从而消除作物连作障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学性质甚至可以“还原”到集约化利用之前的状态。

曾在南京土壤研究所求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对此表示,从实验室到田头,蔡老师不但解决了土壤研究中的应用问题,还因学科交叉延伸,丰富了其学术研究。

锚定“中”字号

为道地中药材“保驾护航”

“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当然想从农民利益考虑,为他们做点事。”从南京麒麟门蔬菜基地,再到浙江、山东、海南、广东等地,蔡祖聪研发的这项技术已完全走出实验室,通过香蕉、黄瓜、芦蒿、番茄、洋桔梗等作物的田间试验和实践得到推广,现在更是成功解决了高原中药材连作障碍问题。

正如蔡祖聪所说:“如果把高原上中国独有的中药材连作障碍问题都解决了,其他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三七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等功效,市场需求量大,道地三七的可持续生产,对中药产业稳定发展尤为重要。然而,三七作为喜阴湿的宿根植物,极易被土壤中的病原菌侵染发病,这就导致往往需要轮作20—30年才能再植,此外,随着种植历史的延长,可种植三七的土地日益匮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文山是三七原产地和道地产区,其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

“一把草、一碗水、一张膜”,蔡祖聪用九个字解释起这项修复技术,即在作物休整期,将如秸秆、杂草等有机物粉碎后埋入土壤,用塑料膜捂上3—4周。在此条件下,土壤中的微生物利用有机物,产生大量的有机酸等物质,不但能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还可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经过南京与云南的接力,经过实验室与田间的多次往返与修正,三七在其道地产区成功实现连续种植。

记者在文山种植间隔8年的三七老地看到,两相对比,实施土壤强还原处理方法的三七种地长势盎然,完全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成活率达到80%以上。“有这个数字,农民完全能赚到钱。”一位老文山人表示。蔡祖聪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赵军告诉记者,从育种到收获,三七需要经历长达三年的生长期,这里的三七已安全度过生长危险期,即将迎来收获。尤其难得的是,该技术还应用于两年前就种过三七的田地,同样有很好的长势,生长三年的三七成活率仍达到60%左右。该项技术优化后,目前生长两年的三七,成活率达到90%左右,有望实现三七种植两年后再植的目标。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