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叶兆言新作细诉南京七十年光阴故事—— “好的小说,能让人带着含笑的眼泪读完”

2024-09-13 09:01:5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50年前,作家叶兆言分配至位于城南的南京液压件二厂工作,在酷热的夏夜下晚班骑车回家,看到老城南居民睡在外面乘凉,这样的情景一直徘徊在他记忆中;50年后,循着这样的记忆,叶兆言写出个人至今体量最大、故事时间跨度最长的长篇小说《璩家花园》:锈蚀的门窗、狭窄的街区、斑驳的墙壁、交织的晾衣绳,以及温暖灯光下的缝纫机剪影,无不细诉着南京从光阴里流过的故事。

再现“老南京”,实现历史和文学的平衡

叶兆言对南京城的熟悉,已然超越了时代变迁,在他的笔下,南京的气质总是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次,一座璩家花园再次成为南京的“缩微胶片”,是时代的旁观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恢复高考、对外开放、出国潮、下海经商、国企改革、发展经济、棚户区改造……璩家花园目睹了主人公璩天井及一众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的点滴生活和命运起伏,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时刻的轮番登场。

“此处离钱谦益的‘绛云楼’旧址不远。当年的绛云楼名冠东南,图书收藏丰富,与清廷内务府藏书可以一比,是南京历史上最有名的藏书楼之一……”在叶兆言的想象与重构中,金陵璩家花园修建于清中叶,祖上是做皮货生意的,颇有家资;后来璩家有人中举,于是大兴土木,璩家花园声名鹊起;及至今日,它被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之列。

这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同样位于南京城南的甘家大院、胡家花园。再加上书中所营造出的评事街、仙鹤桥的老渡口、门西茶馆等空间,都能够在今天老城南的街巷阡陌里一一对应;绵密的地理风俗、民情风貌,则铺陈于时空的缝隙与褶皱里……一个蓬勃如初的“老南京”又回来了。

在评论家艾翔看来,叶兆言找到了“历史街区”这个能够巧妙平衡历史和文学、社会与个体的城市区域,通过大量史料的添加,使小说的城市形象更为丰满,同时也为人物活动精心搭造了更为细致的环境场景。这一切,显然得益于叶兆言对南京的熟悉程度。

据叶兆言介绍,他小时候居住在杨公井一带,这是外来人口的中心,每当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他会被保姆带回城南家中,由此对那里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比如一间房子要住两三户人家。1974年,他高中毕业,分配到城南南京液压件二厂,很多工友就住在城南,酷热的夏夜,每当下晚班骑车回家穿过小巷子时,就会看到老城南居民睡在外面乘凉。再后来,他通过阅读,通过想象和写作,在纸上重塑起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故事跨越70年,截取众多个人生活经历

在极富南京气质的空间里,汇集了三代人的悲欣故事由此拉开。

《璩家花园》从1949年写到2019年,跨越70年。这也是叶兆言现有长篇小说里体量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并没有从璩家花园最辉煌的时候讲起,而是先在1970年代和1950年代来回切入,然后像两股并行的溪流汇向远方。全书共十二章,故事在各个标志性的时间段之间穿插讲述。工人、保姆、教师、买卖人、警察、知识分子、干部等市井生活群像纷纷登场,叶兆言则以说书人的口吻,带读者穿梭于七十年大历史下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从传呼电话到BP机,从粮票到外汇券,从友谊商店到金陵饭店璇宫,不断唤起大家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

据叶兆言介绍,其以往的小说都是基于过去的很多经验和想法,是可以通过阅读获得的,相比之下,《璩家花园》则包含了太多亲历的往事,“在写作的时候,这些人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的身边。很显然,我正在和自己及同代人对话。”

小说主人公璩天井是一个像阿甘一样的傻小子,做钳工做了一辈子,一事无成。殊不知,这样的原型,一方面源于叶兆言自己四年的钳工经历,另一方面也与其一个师兄弟的经历有关。这个师兄弟当时对一个女孩很感兴趣,“我看着他从不敢追求,到追求,到追求成功,然后结婚。结婚以后住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太太后来去世了,他帮着女儿带小孩,小孩越来越大,不需要他了,他回到过去生活的房子里面。几十年以后回到过去的生活,我们可能觉得非常难,他很坦然。”

小说开头写道,费教授落实政策一次性补发了7000块钱工资,叶兆言说,这也是他家的事。20世纪70年代的某一天,他父亲去领补发的工资,当时最高面额是十块,父亲背了一书包钱回来。消息不胫而走,便有人跑到家中来诉苦借钱,“父亲有一个小本子,上面像记歌谱一样记着账,谁谁借了多少钱。”

扮演“说书人”,娓娓讲述南京城的万家灯火

正如《南京传》是以南京为窗口讲述中国历史,《璩家花园》也不仅是关于南京的故事,而是关乎人与时代关系的故事。璩家花园不仅仅是一座老旧街区,也不仅仅是人们的栖身之所,透过它可以看到更多历史文化街区,看到一座脉络清晰发展的南京城和它的万家灯火。

“我想把这本书留给女儿。希望有一天她会为此骄傲,自己的父亲竟然写了这样的一本书。”叶兆言坦言道,好的小说,能让人带着含笑的眼泪读完。《璩家花园》照例会有很多痛,很多苦涩,很多不可言说,“我无意展示它们,渲染它们,只是在轻轻地抚摸,带着含笑的眼泪继续写。”

“其世故练达的声音,娓娓讲述人情冷暖,世事升沉。”评论家王德威一语道破了《璩家花园》的创作特色。历史波澜壮阔,社会日新月异,叶兆言注视的则是普通人的生命历程。在这本书里,叶兆言倾注了自己半生的亲历、三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以及对文学的不懈探索融合,从而表现出一个作家父亲超越时代的朴素与真诚。他以饱满的真挚感情讲述着一个漫长的人生故事,所以,有读者将《璩家花园》与《人世间》类比。“我承认我写的也是人世间,不同的作家眼中是不同的人世间。”

“《璩家花园》呈现出来的历史,自有一套鲜明的历史观。”在评论家艾翔看来,小说无疑是面向未来的,它在告诉晚辈一些或许知道又或许不知道的往事,向他们传递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作家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回避自己的无力,更不带有一丝居高临下的指点口气,而是以平等的姿态一起直面生活的迷雾,体验每个人的情绪。从其中的讲述来看,叶兆言只是在扮演一个说书人,而非真正的说书人,他所提供的情感观照和智性体验,已远远超出了说书人的范畴。

“叶兆言的历史书写并不是纯粹的历史记述,他背负着一份‘大记忆’,同时又有自己的价值观,一种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由此诞生。”诗人西川表示。

作者:王峰 责任编辑: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