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御风园航空航天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内,参与“童心里的极美南京”公益研学计划的40名研学少年儿童,围在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等“大家伙”旁,眼睛里闪烁着对科技与梦想的无限向往。欢声笑语中,梦想的种子悄然萌芽。
开展40期儿童公益研学活动,是我市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由团市委、市少工委联合市圆梦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精心策划,通过学游南京,深度打卡南京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感受这座城市的温暖与魅力。截至目前,该活动已举办35期,惠及近1400名少年儿童。
梦想启航:公益研学,点亮童心
8月23日,在南京集成电路创新馆,研学少年们通过投影墙、触控屏、AR等现代科技手段,亲身体验集成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研学少年们走进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了解到一位位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故事……
在南京的一个个角落,都留下了研学少年们探索的足迹。
南京地铁目前共有运营线路13条。地铁驾驶室是什么样的?驾驶员是如何操控的?8月9日,在主办方带领下,研学少年们走进南京地铁大厦和小行基地,深入了解地铁的运行机制,体验庞大交通网络背后的科技与人文。研学少年陈许说,通过这次活动,自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发现为了保障地铁乘客的安全与舒适,许多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今年是南京青奥会成功举办十周年。“古代的奥运会什么样?为什么奥运会每4年举办一次?”在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研学少年们通过了解不同吉祥物的故事、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奥运火炬,感受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探索之旅:五大主题,40条线路
去年,团市委在全国率先开展40期“童心里的极美南京”公益研学计划活动,累计服务1606名少年儿童。全市12个板块联动开展109期公益研学,服务少年儿童3391名,广受好评。
今年年初,在南京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与会市人大代表投票选出市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儿童公益研学”在列。
肩负期待,“童心里的极美南京”公益研学计划再出发。
今年元宵节,首场公益研学活动在秦淮·非遗馆开启。研学少年们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或剪窗花,或做花灯,或编福结,或扎纸鸢,用稚嫩的小手感受非遗项目的魅力,成为小小非遗传承人。
以此为起点,主办方精心打造的“红色寻访路”“职业初体验”“金陵文博行”“科学向未来”“极美生态游”等五大主题、40条公益研学路线全面启动。
公益研学路线均来自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地图。截至目前,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遍及南京12个板块,设置爱国教育、综合实践、科技科普、劳动教育、文博场馆、历史文化等六大主题,从历史名胜到自然风光,每一处都是生动的教材。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体验,主办方设计定制活动标识、可循环使用的研学服装等,并向每一名参与活动的少年儿童配发伴游爱心包、伴游研学材料盒等一系列学具。活动结束时,主办方还现场打印合影照片,并装裱进相框,让孩子们带回家,留下美好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团市委还充分整合各级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公益资源,凝聚校外辅导员力量,发挥少先队实践育人作用,通过研学少年体验活动,提升营地(基地)研学服务项目质量,与公益研学良性互动、合作共赢,不断拓展少先队在校外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活动覆盖。
赋能助力:携手共创儿童友好城市
去年,南京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妇儿工委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作为全国首个将儿童优先发展纳入政府重要工作的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发展工作,积极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童心里的极美南京”公益研学计划,极大丰富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内容。
记者注意到,该计划重点服务困难家庭儿童、城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子女,通过为他们提供公益研学的机会,不仅解决了他们参与课外活动的困难,还体现了社会对儿童群体的关爱和支持,这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公益研学计划还注重实践教育,通过组织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以及参与互动体验、手工制作、户外拓展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南京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市少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公益研学活动,少年儿童能够更加理解父母的辛勤付出、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关爱,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同时,研学活动也为少年儿童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平台,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勇敢前行。
城市高质量发展澎湃,“南京娃”的每一点成长进步都与城市的发展脚步同频共振,他们是“极美南京”的品读者、宣传员,更是“极美南京”的未来合伙人。
下一步,团市委将继续着力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准确把握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发展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少先队实践育人作用,以“童心里的极美南京”公益研学计划为抓手,服务好困难家庭儿童、城市新就业群体子女,以他们的需求为导向,以助力他们更好成长为目标,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社会各界给予他们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