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红色资源串珠成链,信仰之光照耀南京

2024-09-25 07:25:3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梳理出一百六十五处红色文化资源点,形成赓续红色血脉“澎湃力量”

红色资源串珠成链,信仰之光照耀南京

南京,是一座英雄之城。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他殷切希望,“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十年来,南京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不断深挖“红色家底”,下大力气保护“红色传家宝”,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有了首部地方性法规,形成在全国独树一帜的保护利用法规体系;致力于讲好红色故事,165处红色文化资源点串珠成链,让信仰之光不仅照耀全城,更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一线探访  珍贵文物重焕新生,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有法可依

“就是死,也不能干孬种事!”国庆前夕,记者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这里珍藏着“镇馆之宝”、一级革命文物——贺瑞麟烈士的《死前日记》。在这本蓝色的笔记本上,贺瑞麟用黑色钢笔写下23页日记,记录下自己在临刑前一周的心路历程。

这本日记能够“重见天日”,实属不易。1952年,这本经历了炮火、虫蚁侵蚀后残缺不全的日记历经辗转周折,被送到雨花台。其后67年的漫长时光里,日记一直被保存在文物库房中。为了使珍贵文物重获“新生”,2019年春天,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南京大学古籍修复、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专家指导下,用时近5个月修复了这本《死前日记》。

雨花英烈贺瑞麟的《死前日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摄雨花英烈贺瑞麟的《死前日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摄

“为了修旧如旧,我们特意找到了70多年前同时代生产的纸张,把它打成纸浆后进行双面修补。”修复人员马恩来说。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十年来,南京满怀珍爱尊崇之心,保护利用好“红色传家宝”,让它们重焕新生。

扬子江畔的渡江胜利纪念馆,“千帆竞渡”雕塑下,停泊着曾在渡江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京电号”小火轮,年近百“岁”,依然昂首屹立。2009年,“京电号”刚回到南京时,船身氧化严重。2019年10月,“京电号”小火轮保护修复项目启动,专家团队历时一年多完成了“考古式”科学修复。

参加过渡江战役的老战士李国柱凝视“京电号”小火轮,追忆英雄岁月。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董家训 孙中元 摄参加过渡江战役的老战士李国柱凝视“京电号”小火轮,追忆英雄岁月。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董家训 孙中元 摄

位于梅园新村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旧址,部分建筑曾出现不同程度的病虫害问题。2021年南京对梅园新村17-1号进行了修缮加固,2022年4月又对建筑外墙、屋面、地面、吊顶、室内外楼梯等进行保养维护。

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参观学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参观学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东南大学校园内的梅庵始建于191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大会址。2021年11月,东南大学牵头编制梅庵周边景观环境提升设计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此后校方依照方案进行了地形梳理、铺装修整等,并在花池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增种梅花,有效改善了文物保存环境。

与此同时,南京探索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助力高质量保护传承。 

为了更好地厘清“红色家底”并保护利用,南京对梳理出的165处红色文化资源点进行了规划编制,2019年制定并公布《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同年,南京整合全市165处红色文化资源点,建设上线“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和利用平台,将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片。

2021年7月1日起,《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施行,标志着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作为全国首部具体保护烈士纪念设施“点”上的立法实践,2022年4月5日起,《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也正式施行。

南京探索  寻访国内外,不断发掘“红色家底”

从1949年建陵之初的荒山秃岭,到如今的四季常青;从最初仅有100多平方米的烈士史料陈列室,到如今建筑面积达5900平方米、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烈士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走过了75载岁月。一代又一代的雨花台人奔赴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开展“大寻访”,特别是近年来对烈士史料遗物征集的脚步不断加快。2019年10月,雨花台组织专家团队前往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挖掘出了11位雨花英烈的3000多页珍贵档案。同年11月,雨花台启动“红星计划”史料征集,建筑界泰斗杨廷宝为雨花台烈士陵园设计的手稿等一批珍贵史料文物重新“回家”。今年清明节,雨花英烈姜辉麟之女、百岁老人黄宗英赶到雨花台,捐赠了珍藏大半辈子的母亲的结婚证和结婚照……截至去年年底,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馆藏藏品已经增加至5520件/套,其中文物1119件/套。每一件文物,背后几乎都有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清明节,市民和游客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祭奠革命英烈,寄托深切哀思。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孙中元 摄清明节,市民和游客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祭奠革命英烈,寄托深切哀思。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孙中元 摄

这是南京不断发掘“红色家底”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为了一张照片、一份手稿,史料人员四处奔波,进行了“拉网式”搜索和征集。

2019年,南京日报社与渡江胜利纪念馆联手发出“征集令”,公开征集反映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历史进程和南京解放的文物藏品。当年9月,来自徐州的常家根老人,将渡江战役打响后其祖父在长江上打捞起的一支船橹捐赠给渡江胜利纪念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举,又多了一件珍贵的见证物。2021年3月,家住栖霞的九旬老人葛保富向市档案馆捐赠了一张珍贵的照片——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栖霞十月农业社视察时和老人的握手照。这是2021年南京开展的“百年华诞·百件珍档——红色百年南京印记”红色档案征集活动成果之一。 

南京的“红色家底”越来越厚重。市文旅局数据显示,在南京市革命文物名录(第一批)中,共有58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279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全部为红色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南京还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不断推出文艺作品。如话剧《雨花台》自2015年9月首演以来,在北大、清华等全国高校巡演超过160场,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南京艺术学院师生与中国歌剧舞剧院教师合作,根据许包野与妻子的爱情故事创作了群舞《雨花石的等待》,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古典舞奖;首部以渡江战役为题材的大型原创杂技剧《渡江侦察记》,用高空攀越、翻腾特技等多种杂技艺术形式,让观众耳目一新……

舞蹈《雨花石的等待》。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供图舞蹈《雨花石的等待》。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供图

南京的红色文化也有了集中展示的舞台。在2019年上线的“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和利用平台,今年上半年接入市政府门户网站,应用进驻“我的南京”政务应用平台,让市民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南京的“红色家底”。今年9月6日,平台上线“南京红色主题精品游径”,推出“信仰之旅”“烽火之旅”“胜利之旅”等3个主题的10条红色主题精品游径,涵盖渡江胜利纪念馆、王荷波纪念馆、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李巷红色遗址遗迹群、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等31个红色主题参观点,引导大中小学生通过“线上云游+实地研学”的方式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

专家观点  强化与高校合作,发动年轻群体“生力军”

如何更好地挖掘“红色家底”、讲好红色故事,进一步擦亮南京的红色文化“名片”?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认为,要充分发动年轻人这一“生力军”。

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建议,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研究仍然可以继续深化,继续深耕个体烈士的生平事迹,如烈士被捕、牺牲的背景与细节研究。强化与高校合作,依托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入推进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说,雨花台拥有的红色资源丰富程度远远超过全国多地,是文学创作的巨大宝库,他认为,“烈士们身上,不仅闪现着党性的崇高光芒,也有人性的温暖和魅力。文艺创作者要尽可能地去展现他们身上的这些东西,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曾创作出热播剧《觉醒年代》的著名编剧龙平平表示:“大家都希望能从党史中汲取力量,能够给当代青年人生启迪。某种程度上,我们要找到100年前的年轻人,与100年后的‘90后’‘00后’跨越时空的共情,要对历史进行充分利用挖掘,打造出更多艺术精品,弘扬正能量。”他还表示,一部优秀的红色题材作品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创作者的匠心,但历史本身的精彩和人物的真实动人是作品成功的基础,创作应当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而结合的标准应该是“合情合理”。

南京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李浩则建议,通过“馆校合作”方式,让革命纪念馆和南京高校携手同行,用好用活丰富的红色资源,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如将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编入教材、引入课堂、进入学生心田,推动教学资源建设常态化机制化,推动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充分融合等。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通讯员 张语 王治青

责任编辑:尹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