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024-11-06 07:26:27|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郭榛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创造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们要深入把握这些重要论断的丰富内涵,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前提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惧困难挑战,焕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的进取精神,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成就:世界图书出版数第一、电视剧制播数第一、电影银幕数第一,电影市场世界领先,一大批文化精品力作引起强烈反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特别是勇于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增强文化创新创造的自信。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开辟文化新天地、创造文化新奇迹。

文化原创能力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核心

按照创新的先后和程度,我们可以将文化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所谓原始创新,又称元创新、源头创新等,是指那些具有开创性、突破性和引领性的创新;所谓二次创新,包括模仿创新、改进创新、集成创新等,是在原创基础上进行的再创新。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都不可或缺,但原始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首先,文化原创是所有文化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文化原创,其他一切文化创新就无从谈起。其次,文化原创是文化精品的主要标志。“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再次,文化原创是一个民族文化特色的根本体现。我们的文化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如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无法攀登世界文化艺术的“高峰”。

提高文化原创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科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提出具有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作具有原创性的文学艺术精品;另一方面,要加大规划力度,提高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文化项目和基金的引导扶持作用,健全以创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创造,努力构筑中华文化新高峰。

体制机制改革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关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流。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着不少风险挑战,文化领域中政府和市场等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文化创新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文化高质量发展要求,文化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离群众期待还有一定距离。这些问题都是文化领域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一是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文化创新创造的方向和宗旨,同时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调动文化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二是处理好文化管理与文化生产经营的关系,加大文化领域治理力度,为文化创新创造营造良好环境,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文化创新创造效率。三是处理好文化创新创造与知识产权保护关系,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同时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良好文化生态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条件

文化创新创造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不竭动力,良好的文化生态则是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条件。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有利于促进文化主体个性的发挥,调动一切文化主体创新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文化创新创造强大合力;有利于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文化创新创造效率;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创造成果的交流和应用,提升文化创新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理论、制度和科技等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高质量发展。

营造良好文化生态,一方面要坚持“双百方针”,充分发扬文艺民主和学术民主,在艺术创作上要提倡题材、样式和风格要积极探索、包容多样,在学术理论上要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形成生动活泼、百花争艳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全方位支持文化创新创造,政治上要充分关心,经济上要加大投入,社会上要营造鼓励创新实践的良好氛围,支持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扎根生活、潜心创作,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往往会带动文化的突飞猛进,如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网络文化和数字文化。可以说,一部现代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与科技不断发展的历史。

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可以促进内容创新,“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可以促进产品创新,使得数字影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新型文化产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可以促进传播创新,如利用智能终端、体感装置、高清显屏等数字文化装备,能够实现文化内容的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等;还可以促进业态创新,如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催生了数字展览、网络直播、虚拟演艺等许多文化新业态。

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必须加大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文化科技成果;必须深入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机制,大力促进文化的科技化和科技的文化化;必须积极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现代产业,布局未来文化产业,推进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必须着力培养既懂科技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根本

一切依靠群众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力量源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中饱含着高度的文化创新创造热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创新创造智慧,积聚着强大的文化创新创造力量。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才能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热情、智慧和力量激发出来,让文化创新创造成果充分涌流。

一切为了群众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化、多样化、品质化等新趋势新特点。只有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创作出更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作品,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让群众满意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基本标准。“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文化创新创造是时代的呼唤,文化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中坚力量,但文化创新创造的结果如何、成效如何,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只有坚持人民评价,“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文化文艺工作者才能将文化创新创造的压力变成动力,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副校长,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内在逻辑研究”(23BKS08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顾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