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健身器材已修复
市体育局:室外健身设施实行“属地负责”制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胥欣
近日,“听语+”记者历时4个月,针对户外公共健身器材“重建轻管”和“建而不管”的现象进行走访,涉及六合区、江北新区、建邺区和溧水区,并就现象中的“通病”进行归纳陈述。
10月28日,“听语+”报道《谁来管管这些公共健身器材?》发布后,南京市体育局高度重视,联系各区及职能单位调查原因并要求整改,同时明确,全市由体育彩票公益金捐赠的室外健身设施管理实行“属地负责”制。
10月30日,记者回访溧水区石湫街道九塘村,当初在杂草地里“晒太阳”的智能健身器材已经焕然一新,杂草和堆放的建材已被清理,地面铺设上了水泥,10台智能健身器材正在等待修复和清洗。
据石湫街道文体办负责人朱先生表示,这批器材是由一家农业公司向江苏省体育局申请的,项目名称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经了解,当年该公司职工多,加上周边有3个自然村,健身器材覆盖面人群达到近千人,因此选址在此建设。
“智能健身器材是个新鲜货,整个街道就此一批,当年还掀起了健身小高潮。”朱先生坦言,智能健身器材依靠太阳能供电,配有电子显示屏,维护成本高。后期随着企业经营不佳疏于管理,加上周边自然村的搬迁,导致这些智能健身器材逐渐荒废。
报道刊发后,石湫街道立即开会研究整改,现已改善环境,联系器材厂家前来维保。朱先生表示,后期将观察使用情况,如人流量较少,考虑整体搬迁至九塘村村委会,以方便村民健身,提高使用效率。
健身器材变“弃材”的情况并非个案。在建邺区莲池路,健身器材和游乐设施一样存在损坏现象。据建邺区文旅局表示,该项目为口袋公园,属于建邺区城管局管辖。建邺区城管局则认为,该项目为河西管委会、建邺区城管局和建邺区城建集团三方协议建设项目,根据合同内容,养护期满后方可移交,目前养护期未满,由区城建集团负责。
记者随后又找到口袋公园施工队。负责人解释,健身器材破损的原因,与风吹日晒和人为破坏都有关系,例如有的成年人骑上儿童弹簧小马加剧损坏。施工队将先维修,后期准备向职能部门进行移交。
针对六合区马鞍街道大营村和江北新区盘魏线(扫码显示为浦口区盘魏线)的两处健身场地变身打谷场和杂物堆的问题,马鞍街道回复称,大营村健身器材(现该地块属经济开发区,2020年已移交)是2013年10月投入使用,2021年六合区体育局派第三方进行巡护,信息登记出错,导致现在扫码显示器材安装于2021年,现已经由六合区体育局在系统中更正。因该地块村组前几年已搬迁,器材已过使用年限,街道相关单位、属地村拟将健身器材进行拆除,杂物也同步清理;南京市体育局回复,经向属地体育部门了解,因近期路陶组自来水改造需要,临时摆放管道占用健身场地,目前已清理完毕。同时已提醒周边居民不要在该区域晾晒衣物,并安排保洁员定期擦拭健身器材。
走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器材的报修渠道形同虚设。南京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工作人员解释,体育部门统一张贴的标识由江苏省体育局提供,微信二维码无法使用的问题,已和他们沟通解决。至于400开头的免费报修电话无人接听,是因前段时间搬家,值班人员携带转号手机,遇到未接来电未及时回复,已进行批评教育。
问题健身器材已经修好,后期的常态化日常维护如何确保?记者了解到,户外公共健身器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体育部门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购买,分发给属地体育部门;第二种是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建设口袋公园等,进行配建;第三种是一些小区开发建设时,开发商根据规划进行配建。
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全市要求室外健身设施管理实行‘属地负责’制。各区体育行政部门会同街、镇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室外健身设施进行规划建设并负责日常维护管理,确保体育器材安全使用、有效服务群众健身锻炼。我们会定期派人巡查,并结合群众报修信息,要求属地确保及时维护。”
公共健身设施的选品有无科学评估机制?分属不同部门监管的健身器材如何切实落实常态化管理机制,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请继续关注“听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