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以文字弘扬非遗,以故事传承技艺

2024-11-15 07:39:43|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实习生 方娇

当非遗元素融入网文IP,当古老技艺与新锐后浪双向奔赴,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阅文集团联合主办的“阅见非遗”第二届征文大赛颁奖仪式举行,《泼刀行》等十余部作品获大奖。“阅见非遗”征文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涌现出大量体现非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网络文学作品。

网文作者争相写非遗——

累计征稿近10万部

创作字数超20亿

融汇了近百项非遗元素、展现陕西特色民俗的网络文学作品《泼刀行》获得“阅见非遗”第二届征文大赛金奖。作品以中华传统武术为主要看点,以关中麦客与刀客开篇,通过全新的视角展现了非遗与网络文学创作以及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一揽芳华》《仙工开物》《天津人永不掉SAN》获银奖,《乌鸦的证词》《岁时来仪》《秘烬》《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四合如意》《冰不厌诈》获铜奖,《云去山如画》《国药大师》《神农道君》《临安不夜侯》分别获得最具传承价值奖和出版观察团选择奖。

“非遗对我来说就是生活。”《泼刀行》作者张老西说,“非遗包括很多东西,如衣食住行、建筑以及民俗活动、戏曲等,几乎囊括了生活中的一切。非遗就是一个个符号,它们汇聚成为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史诗。”

西安鼓乐、红拳、秦腔、皮影、社火、绒花制作技艺、木偶戏、锦灰堆……大赛中,各类非遗元素出现在不同的小说作品中,让读者通过网络文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自2022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阅文集团共同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三年计划”以来,双方通过共建文学创作基地、举办国风作品研讨会、组织优秀传统文化征文大赛、举办非遗光影展等形式,开展了多种项目合作。“阅见非遗”征文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累计征稿近10万部,创作字数超20亿,涌现出《我本无意成仙》《泼刀行》《一梭千载》等百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其中多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

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苏宁表示,“阅见非遗”征文大赛是一次对非遗的深情致敬,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推动。期待更多的人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创新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赓续传承,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表示,“阅见非遗”是“用故事讲非遗”“讲非遗故事”的关键动作,征文的参赛盛况再次证明“非遗并不是孤独的化石”,而是已经浸透进亿万中国人的饮食起居和故乡记忆里。

古老技艺与新锐“后浪”双向奔赴——

非遗为网文注入传统意趣

网文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网络文学以故事为载体,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将非遗元素融入其中,使非遗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进一步提高了非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网络文学能够迅速传播非遗,打破时空限制,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非遗。

这,就是古老技艺与新锐“后浪”的双向奔赴。

以《回到明朝当王爷》成为读者心中“大神”的作家月关,其新作《临安不夜侯》获得“阅见非遗”第二届征文大赛出版观察团选择奖。这部作品描摹了宋代市井生活,大量非遗元素成为作品中趣味盎然的存在,古琴艺术、三国传说、湖北评书以及杭绣等非遗让网友看得津津有味。在月关看来,身为小说创作者,自己的目的并不是详尽地介绍一项非遗技艺,而是让读者对它产生兴趣。他表示,写非遗,既可以专门将某一类技艺作为主体展示,像《大宅门》那样写尽家族兴衰、人情世故;也可以在不同题材中做更自然、生活化的植入。在考虑如何将非遗元素融入故事时,月关往往会选择重要的事件或特别的氛围,“比如写滚灯这种传统技艺,我不会详细写怎么制作,而是把周围意境写得很美。大家读到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在夜市中提着这么一盏灯、发生了一些故事,就会知道,原来我们的祖先已经发明了这么多美好的东西。”

创作了《洛九针》《名门医女》等知名古言小说的作者希行认为:“古言小说离不开传统文化。”比如《洛九针》就突出了传统工匠的特色,“读者通过作品对古代的传统技艺产生兴趣的话,会自觉地去进一步了解。”

除了网文创作之外,恭王府博物馆和阅文集团还通过一系列活动,让非遗走向更广阔的人群。此前举办的“阅见非遗”光影展,就是一次生动实践,展览分为“时间宝藏”“书籍密语”“灿烂幻境”三大板块,通过光影结合及内容设置体验,展示文学作品及其呈现的非遗元素,引发大众对非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从不同维度了解非遗、体验非遗、爱上非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宝藏,网络文学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网络文学愈发成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题材,为网络文学注入传统意趣,同时网络文学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IP改编陆续推进——

出版、动漫、影视化……期待更多破圈佳作

好故事不止于文字。“阅见非遗”征文大赛是恭王府博物馆与阅文集团启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三年计划”内容之一。阅文集团与恭王府博物馆整合优势资源,以恭王府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非遗展示平台为基础,依托阅文集团的网络文学数字资源和丰富的IP开发经验,通过共建文学创作基地、举办国风作品研讨会、组织传统文化征文大赛、开发系列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字文化产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由网络文学等新的载体,在新时代赓续传承,绽放光彩。

记者了解到,“阅见非遗”征文大赛的获奖作品《我本无意成仙》《一纸千金》等将陆续推进IP改编,包括出版、动漫、影视化等。广大读者不仅可以在网络文学中“阅见非遗”,还能在影视、动漫、有声剧等优秀改编作品中见人、见物、见生活,进一步体验非遗、了解非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成为影视剧改编的富矿,凭借多样的风格、新颖的故事、昂扬的基调受到观众欢迎。《赘婿》着墨于丝织等传统工艺、《天盛长歌》展现了蜀锦、《卿卿日常》呈现了众多礼仪和文化活动……由网文IP改编的影视剧越来越注重对非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这增加了网文IP改编作品的厚重感,在为剧目添彩的同时,更令观众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非遗其实是生活本身。”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这个生活本身可以通过网文的创作成为IP,又通过IP的影视改编,以生活的样态呈现在受众的面前。”

对非遗题材网文作品的IP改编,业内人士信心满满——“像网络文学这样把非遗讲得有趣、翔实,又持续创新的文艺类型,一定会诞生出真正能够破圈、能够影响更多人的优秀作品。”

责任编辑:肖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