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穿越古今,打开南京人文历史“另一面”

2024-11-15 07:43:22|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东汉开国名将李忠,曾担任丹阳太守八年,何以成为南京发展史上不可遗忘的一位“行政长官”?提及东晋,多说王导与谢安,对死后葬于郭家山的温峤,为何说得不多?位列“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与南京又有怎样的渊源……日前,南京文史学者王振羽推出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随笔集《南京乎》,聚焦六朝、明朝及清代与近现代人物,细说他们在南京留下的深深的文化足迹。

一项政绩

丹阳郡曾被评定为全国第一

南京有着3100年的建城史,在《南京传》中,叶兆言选择从六朝东吴起笔。可是,孙权定都南京之际,当时的南京究竟是什么状况?

据王振羽分析,在经历两汉之后,南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开发发展、休养生息。东汉时期曾担任丹阳太守的李忠,即以长达八年的治绩进入其视线。其时,丹阳郡治所在今天的宣城,管辖范围包括了今天的南京。

李忠是东汉开国名将,以喜爱礼仪、品德端正著称,十多岁时即被任命为郎官,后跻身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之列。李忠任丹阳郡太守之际,时局并不安稳,“自南方海边到临近长江、淮河的广袤区域,多人拥兵割据。”李忠对内大力招安,施以怀柔政策,很快就使全郡得以平定。自此,郡内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说起东汉,南京博物院藏东汉“校官碑”广为人知,这是江苏迄今发现最早的碑刻,记录了南京溧水地区地方官员兴办教育的事迹。李忠同样兴办学校,帮助当地人练习礼节,熟悉朝廷法度。

其时,丹阳郡地处长江以南,郡内有许多越族土著,有其独有的风俗,当地男婚女嫁的礼节、仪式要落后于中原地区。李忠规定,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乡饮酒礼,选用明经的士子,以大力提高读书人的地位,使之成为郡中人们向往、羡慕的对象,带动当地的读书风气;制定政策,吸引外来人口,三年之间,定居丹阳郡从事农业劳动者达五万多人。随着在籍人口的增加,开垦的田土也不断增多,在有一年中央政府对各州郡政绩考核中,丹阳郡被评定为全国第一,李忠本人也因此得以升迁。

李忠担任丹阳太守八年,并以骄人的成绩成为南京发展史上不可遗忘的一位人物。后来,汉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皇奠定东汉江山的功臣名将,命绘二十八位功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李忠名列第二十五位。其光辉形象更是被载入《东观汉记》《后汉书》等,此外,他还以手持长枪的形象活跃于一些评书、评话等民间曲艺中。

一件信札

曾巩124字书帖拍出2亿多元

在东晋历史名人中,王导、桓温、谢安、刘裕等,都有超高的人气,说起温峤,了解他的人并不是很多。而在东晋元勋榜上,除了王导、谢安,温峤也是一位厉害人物。其墓地就在南京鼓楼郭家山,现已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南京地区迄今正式发掘的东晋勋臣墓葬中,温峤墓志形制可谓别出心裁,其纵长45厘米、横宽44厘米,在外观上几乎等同于正方形,开创了后世占主导地位的“方版形”墓志的先河,对于探究墓志的沿革变迁,具有重要的考察价值。

据王振羽介绍,在南京历史上,同样存在感比较低的还有一位厉害人物,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曾巩深得欧阳修赏识,王安石、苏轼等人对其也是赞赏有加。江西南丰曾氏为耕读世家,他也是当时涌现出的“南丰七曾”中的代表人物。曾巩并没有在南京做官,最后却死于南京。其时,已经退居南京的王安石,势必会在其床前与他作最后的道别。

说起曾巩,还得说说他的传世墨迹《局事帖》,虽然只有124字,却在一次拍卖会上拍出2亿多元的惊人数字。用王振羽的话说:“此一书帖,书风温雅,真是字字千金!”《局事帖》是曾巩六十二岁时写给同乡故人的一封信札,也是曾巩唯一传世的墨迹,先后经明代何良俊、项元汴,清代安岐、王芑孙、曾燠、费念慈、许源来,近代张珩、张文魁等递藏。由于此件作品是在宋代印刷书籍纸张的背面书写,而信札、书札比正式的书法作品更见人性情。同时,信札还反映出当时重要的人物关系和历史事实。

一条街巷

城南李府巷亲历明初大案始末

明朝是南京历史发展中的又一个高峰。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大批文武官员封王拜爵,在都城拥有了府邸,留下了许多相关地名,有许多至今仍在沿用。徐达、蓝玉、李善长等人物,即在王振羽笔下再次活动于南京城市空间。

在南京老门西仙鹤街和弓箭坊之间,有一个地名叫李府巷。这是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府邸所在。李善长一直是朱元璋极为信任的“大总管”,被其称作“萧何”,曾任左丞相。王振羽即从南京644年前的一个冬夜说起,那天,表面一切如常,大明开国已有十二年,大局基本已定,但朱元璋却有着特别强烈的忧患意识,最让他寝食难安的则是丞相胡惟庸。这一天,预感不妙的胡惟庸前往李府巷寻求李善长的庇护,他“离开细柳坊府邸,一路向西,沿着运渎,过了几座小桥,突然再折而向南,到了下浮桥,又沿河往上疾走,再过上浮桥,绕了这么大的圈子,到了李府巷的一座阔大宅院前……”十年之后,李善长因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处死。而今,李府巷这个名字已不复存在,有一李府巷幼儿园,则提示着此处曾经的历史。

在朱元璋手下的众多文臣武将中,康茂才声名并不十分显赫,但他在朱元璋与陈友谅于南京郊区展开的龙湾之战中,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此,朱元璋的势力逐渐赶上甚至超过陈友谅。龙湾之战之后,康茂才继续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是追杀陈友谅,还是攻打张士诚,表现都非常神勇突出。其死后葬于今南京安怀村附近。据《白下琐言》与朱偰先生考证,其墓地就在幕府山南,出神策门往北两三里路的地方,当时还有康家湾,应该是康茂才的后裔聚居之地。

据王振羽介绍,其墓前立有石马、石羊、石虎、石翁仲各一对及石龟趺一尊,该批石刻后来被整体迁入白马公园内保存,现已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场饭局

见证南京文人交流唱和雅趣

到了清代,南京依然是江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其时,南京居住着文人、学士、画家、考古学家等,将南京文化再次推向一个高峰。

在王振羽笔下,清代文学家蒋士铨与尹继善、袁枚、秦大士的一次聚会,竟引发出这位剧作家与南京深厚的渊源。这一雅集,发生在1764年,地点位于两江总督署衙西园。做东者正是时任两江总督尹继善,在座者有鼎鼎大名的一代名士袁枚,还有状元秦大士,另有一人则是蒋士铨。

其时,袁枚名满天下,是尹继善的学生,已经辞官在南京随园十余载,经常到两江总督署来,与尹继善多有交流唱和;秦大士也才辞官归里,并在南京城南买下一处旧宅,也称“瞻园”;蒋士铨此前与秦大士在北京多有接触,与袁枚、尹继善则多靠书札往来,彼此晤面则是新近之事。

蒋士铨为南京留下《夜泊》《莫愁湖》《桃叶渡》《覆舟山》《金陵杂咏》等诸多诗作,并曾寻得鸡鸣山下西南侧一处幽静院落作为栖身之地,院中小楼被他命名为“红雪楼”。四人聚首,开怀畅饮,无话不谈,席间更是谈到曹雪芹,说他在写一部大书,等等。

南京鼓楼区有头条巷、二条巷、三条巷、四条巷。秦淮区除了有同名街巷,还有八条巷、九条巷。其中,九条巷即从钟英中学穿过。因为做过两江总督的曾国荃曾居住于此,九条巷过去叫曾公祠,后来因接近八条巷而改名为九条巷,“与曾国荃这位曾九帅并无关系。”

说到九条巷,再回头说头条巷。清末民初,金陵名人陈三立曾在此居住,其宅邸为“散原精舍”,他在此常与友人以诗、古文辞相遣。其子陈寅恪,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三立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留下大量与南京相关的诗文。

南京新街口丰富路附近,有一南台巷。据王振羽介绍,此处曾为晚清重臣张之洞花园式公馆旧址,成巷时初名张家花园,后来,张之洞以《诗经·小雅》中的“南山有台,乐得贤也”中的“南”“台”二字,更为此名。

张之洞一生历经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是晚清大变局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南京关系不浅,曾两度署理两江总督之职,主持创办三江师范学堂等,南京留下其不少印迹。他还曾畅游玄武湖,为避康熙“玄烨”名讳,将诗名题为《元武湖》。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肖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