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这个“富矿”,南京如何深挖精开?

2024-11-19 08:44:41|图文来源:紫金山观察

11月13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承办的“WAITRO 2024创新大会”开幕。 派驻在江苏产研院的4位南京科技人才专员前后忙活了好几天,“我们派驻是要切切实实融入江苏产研院的部门具体干活的。

高校院所是一座座创新资源富矿,这个事实无人不知。但要将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力和生产力,却不容易。如何深挖精开?2019年12月,南京启动实施“百校对接计划”,派出专员深入“富矿”驻点“掘金”。

截至目前,南京已有4批、170人次的科技人才专员深入73家全国重点高校院所,为南京推动校地共建平台载体137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700多项,签订合作协议超千份。近两年,70%科技镇长团成员来自“百校对接计划”高校院所。

南京高校院所林立,为何还要四处奔走?从地方到高校,科技人才专员如何打入“内部”,与科学家交朋友、促成产学研合作?如今各地均将目光投向高校院所,“南京专员”有何“竞争法宝”?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对照产业所需

深挖高校院所“特长”

“真深入了,就是不一样。”虽然才来了两个多月,江苏产研院的南京专员团队却已“瞧好”了3个创新项目,分别涉及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装备、先进材料领域,其中2个项目已初步确定落地意向。

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姜琴派驻在江苏产研院信息技术部,她认为,进展较快的关键在于团队的深度融入。“南京派驻在江苏产研院的团队总共有4人,其中有来自政府部门的,有来自区域板块的,大家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每天接触到的创新项目也不一样。有位来自江北新区的小伙子叫林嘉隆,格外有心,经常能从部门工作,甚至是在大家的聊天中‘捕捉’到项目信息,然后大家将项目信息和南京产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看,确定要不要深入接触。”

只有真正融入,才能捕捉到机会的脉搏。 浦口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第三批科技人才专员陆婷婷对此有切身感受,她在一次次深入唠嗑中,为浦口区“捕捉到”了一所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学院。

“我去年派驻在南信大,去了学校、日日接触,才知道他们当时正准备单独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偶然获悉这一消息后,陆婷婷喜出望外,“我们园区主导产业就是集成电路!来之前,走访企业需求,恰好几家都表示希望能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突破技术壁垒或者联动培养人才。”

抱着争取建立合作的期望,陆婷婷赶紧紧锣密鼓地沟通南信大、园区企业,组织相关专家走访。“没想到去了几次,企业、学校反馈都非常好。最后学校考虑到园区有很多实操机会,就直接将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学院‘安’在了园区。”今年3月,南信大和 浦口经济开发区签约共建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学院。9月上旬,首批200余名研究生已入驻浦口经济开发区。

“一定要聚焦我们的产业需要、找准高校院所的强项。 ”生态科技岛经开区管委会党政办副主任陈慧是南京派出去的第一批科技人才专员,在北京交通大学驻点对接了两年。 通过对北京交通大学优势学科与南京主导产业匹配度分析,陈慧撮合中车浦镇与北京交大达成500余万元专利转让1项,总计约140万元的横向合作项目3项。

“结合时代发展,深入高校院所还可以提前接触技术前沿,进行前瞻性产业布局。 ”4年前,鼓楼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田洪昊到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驻点对接。

他清楚地记得那年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了“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南京、鼓楼还未开始相关产业布局。因此,田洪昊在赴任之前,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课题,“要结合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在电力和新能源领域的产学研优势,以及在‘双碳’领域的全国突出学术科研地位,打造 ‘宁碳’经济”。经过他的牵线搭桥,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南京科创中心落户鼓楼,用科技创新为鼓楼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个一”交友科研人

务实合作谋共赢

几天前,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几位专家一行来到1600公里之外的南京六合区,与南京速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这是双方半年内第三次合作,签署的第四份合作协议,总金额约百万元。

幕后推动者是南京六合区金牛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南京市第三批科技人才专员时健,以及他在西南交通大学派驻期间为南京航空航天产业科技镇长团“引”来的人才姬少峰。

南京市“百校对接计划”西南交通大学专场活动现场。南京市“百校对接计划”西南交通大学专场活动现场。

“到了西南交大,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学校二级院校、重点实验室和在校孵化企业。等学校内部的跑完了,就去走访成都当地其他高校院所和产业园。”时健有个“交友”秘笈,即每拜访一处院校、实验室或产业园,做到“见上一面、拍张照片、加个微信、要份清单”。

“面对面地聊,才能展现我们的诚意,也更能了解对方情况。加了微信、有了技术清单、需求清单,以后才能长久地建立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时健结合西南交大优势资源,落地西南交大技术转移工作站,签订11份产学研合作协议,涉及金额约200万元。

2019年,麒麟科创园新兴产业招商三部工作单元负责人孙小金派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到岗几个月后便为南京“拿下”了一家微电子所关联企业——南京极景微半导体有限公司,一家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孵化的科技型企业,该公司正进行Pre-A轮融资,最新估值数亿元。

“科研人员非常专注,也很忙。因此和他们打交道,能当面的尽量当面,说话沟通一定要务实,要把双方合作点、各自分工、未来发展空间一一说清楚,要找到双方都能共赢的点,而不是简单的‘我们有产业需求,你们来吧’。”孙小金表示。

他回忆道,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在南京建立的分院就在麒麟科创园内,因此在他前往北京前,园区就在争取极景微半导体项目,但由于研究团队在北京,双方沟通不足,项目一直没有进展,“当时我们以为这个项目要悬了,没想到一碰面才发现是沟通问题,团队一直没弄清楚我们的政策、合作需求。”

微信群内接龙报进展

前方“架桥”后方“铺路”

去了方知竞争激烈。“江苏产研院里像我们这样的比比皆是,大家都希望能在这里零距离接触创新团队、了解项目最新信息。”派驻在江苏产研院材料事业部的林嘉隆说。

驻点江苏产研院的南京科技人才专员,链接相关创新团队,组团前往江北新区企业实地调研交流。驻点江苏产研院的南京科技人才专员,链接相关创新团队,组团前往江北新区企业实地调研交流。

田洪昊也提到,当年在中国科学院各研究院所集聚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掘金者”。“当年南京在中国科学院各研究院总共派了7名科技人才专员,我们经常在一起开座谈会,交流对接经验、项目信息。”

姜琴和3位驻点同事是第四批科技人才专员,他们任务尚在进行时。谈及经常在江苏产研院碰见全国各地来寻求创新项目的“同行”时,几位专员坦言,有压力更有动力,“我们并不是简单跟班学习几天。双方沟通了解的机会比较多,而且初步接触后,我们发现南京的服务优势比较强,除了相关政策、落地服务,我们还可以迅速联动属地、部门。”

南京在地高校资源丰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同样是别人眼中的“香饽饽”。 孙小金回忆,在和科研人员沟通时,有一点很让他意外: 原以为北京的科研技术人员会不太愿意双城工作生活,结果没想到大家接受良好。 事后孙小金总结分析认为,关键就在南京创新资源集聚和交通方便上,“现在很多科研项目需要跨学科合作,南京高校院所林立,来了不愁联合攻关合作对象; 南京到北京,乃至全国各地也非常方便。 ”

此外,孙小金还特别提到了一个小细节,“派驻期间,市委组织部给我们出去的专员、市级相关部门的同志拉了一个群,专员会在群里不定期接龙报进展,有的说对接了哪些重点实验室,有的说沟通了几个项目,其中有哪些有意向等等。需要后方配合的也可以直接在群里提出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直接‘接单’。”

陈慧回来后写了篇近4000字的调研报告,其中有对北京交大优势学科、重大平台、孵化上市公司的观察,也有对南京如何重点抓好与本地高校的合作、与外地高校明确具体合作方向的思考,字字珠玑。

“在工作交流中,外地企业和高校老师对南京的政策给予高度评价,说南京近年来力度相当大,引进人才工作做得较成功。”这是陈慧看到的“南京优势”之一。“学校是希望与地方合作的,但他们所看中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横向项目还没有相关政策配套。”这是当年陈慧总结的不足。

南京已做出行动。今年8月,南京市印发《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聚焦“高校、战略科技力量、企业、平台、金融、生态”等六个关键点,按照“两端一链”进行谋划布局,一共22条举措,实现转化主体、转化链条、转化服务全覆盖。

“我看到了,挺开心的,还转给北交大的老师了,我们现在私下已经是好朋友了。”陈慧说。

采访中,科技人才专员还分享了很多感悟: “百校对接计划”非常有效,希望能继续坚持下 去; “科技人才专员”如何克服做客心理,搭建桥梁,让南京产业需求与高校院所成果精准对接好,需要想办法,只要深耕高校院所,坚持不懈,效果迟早会出现……

文:紫金山观察记者 张安琪(实习生 孙英越 对本文亦有贡献)

图:市委组织部供图、受访者供图;封面: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责任编辑:赵秋辰